STILLE PRÜFUNG – 霍巧玲 Huo Qiaoling

Huo Qiaoling
STILLE PRÜFUNG

eine schule im dorf
im klassenzimmer
drei schüler
bei der prüfung
zwei lehrkräfte
passen auf
noch eine person
patroulliert

2021-05-06
Übersetzt von MW im September 2021

伊沙推荐:从植物学上说,叫做只要干,不要枝。从动物学上说,堪称只要骨,不要肉。诗有千万种,别以为葱笼或丰满才叫好。赵立宏助攻。

新世纪诗典11,NPC9月28日,3830首,1207人。霍巧玲(山西)日

况禹点评《新诗典》霍巧玲《考场静悄悄》:我还是更喜欢读语言上有控制力的诗,比如这一首。至于内容,作为曾经教过书的人,读完竟生出一点悲凉——我们的教育怎么了,何至于到如此地步!

黎雪梅读《新世纪诗典》之霍巧玲《考场静悄悄》:诗中所写这种情况看似荒诞,其实在各地的乡村已不鲜见,用我们新疆人的话说,就是“放羊的比羊都多”。诗中没有出现一个“静”字,但寥寥“三名学生”、“两名老师”的考场,其安静程度不言自明。本诗虽短,却叙述清晰凝练,反映出农村学校教育教学的真实现状,也让我们看到现实中没有那么多的岁月静好或现世安稳,有时候更多的是沉甸甸的话题和责任,振聋发聩的同时更引人深思。

晏非跟读《新世纪诗典》|2021.9.27霍巧玲《考场静悄悄》
这是一首静悄悄的诗。诗人像一个素描写生者,不动声色,寥寥数笔,勾勒出了空巢化的乡村学校考试的场景,这个场景虽然极简,但有模有样,考场如剧场,三位学生、两位监堂老师、一位巡视老师,上演者一幕哑剧,看似荒诞又很庄重,看似庄重又有几分滑稽,看似滑稽却又想笑笑不出来。这一幕又是令人感慨的:在城里学生不惜花钱挤破头进好校,挑好班,动辄几十人、大几十人扎堆一室的背景下,不少乡村学生竟然还能惬意地享受着一对一的教学,如果我可以把这三位老师中的两位或三位都理解成本校老师的话。我当然不会为此感动,说到底,待在此地的老师不过是为了混口饭吃,三个学生进不了城也不过是没有能力进城,他们都属于无奈的一部分,被遗忘的一部分,与坚守、崇高等大词没多大关系。尤其,从乡村到城市,无论看起来多么认认真真、挥汗如雨的教室和考场,很大程度上不过是落后的应试应考,与真正的素质教育背道而驰,那我就更没有感动的份儿了。

马金山|读霍巧玲的诗《考场静悄悄》的十一条:
1、诗人的骨头,应该镶嵌在文字的肉体里;
2、写作在于打捞时光的碎银,也在于表达思想,表现生活;
3、霍巧玲,女,长治沁县人,1 971年出生。沁县中学高级语文教师;
4、长治诗群正在一步步显露出其自身本来的面貌与实力,这是一个不容小觑的存在,相信假以时日,毕定会给人带来更为广阔的视角与惊喜;
5、本诗由数字的变化,到内容的铺展,寥寥数语,即勾勒出教育中较为残酷的一面,不仅显露出课堂上的现象之一种,还给人以无限的悲凉感;
6、诗中以白描的手法,将考场最本真的东西展示出来了,虽是个案,但正是这些刻骨铭心的现实,令人哭笑不得,难以言表;
7、尤其是诗在图片式的展现下,还原并构成了这个时代独特的一景,则更加让人心生感慨;
8、诗的标题也用得极为复杂,大多数人只会用到“考场”,而本诗作者却添注进了“静悄悄”,使得整首诗的况味悠然无限;
9、短短八行,但足足有一部书的厚重感所带来的冲击力,对于从事教育行业的人来说,一定会更有共鸣;
10、本诗给予诗人的启示:“简约而不失内涵的丰富,是事物的光芒显现”;
11、教育之诗,现实之诗,残忍之诗。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

这个站点使用 Akismet 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你的评论数据如何被处理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