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Dongze
ECHO EINES JAHRHUNDERTS
Vor 100 Jahren
hat jemand gesagt
Gott sei gestorben.
100 Jahre später
säubern wir Lehrbücher
von vertrockneten Resten.
Übersetzt von MW im März 2021
新世纪诗典作品联展#李东泽#(14.0)
伊沙:作者乃诗江湖旧将一一这一支,是我初开《新诗典》时思想上倚重的主力军(那时候尚不敢设想土生土长于《新诗典》者会发展成怎样的力量),又走过了《新诗典》十年,当祝贺之!有这两个十年的历练,今生便注定了。本诗写得好,写得大,口语诗人,也要敢于朝大里写去,敢于表现自己的时代概括力和命名力。
况禹点评《新诗典》李东泽《世纪回响》:本诗触及了一个巨大的主题——人类精神状态的演变。说“神死了”是一回事,彻底将其残余的影子和碎片(干尸)从人的视野里逐出则是另一回事。前者属于心智的自我觉醒,后者则属于因噎废食和认知上的画地为牢。许多事,过犹不及。相信始作俑者尼采天上有知,也是要对此发狠诅咒的。
高歌:虽说老百姓没资格关心政治,但意识形态无孔不入,方方面面高度统一,却是不争的事实。你不关心它,也躲不掉它,它会追着揍你,比如我们的孩子,课本里就没有上帝了,将来和有信仰的国度的交流就缺了一块……还要等着将来再补上。前几天读西方哲学,才知道我们马列教科书里的概念与西哲的形而上学概念完全相反,几乎是信口胡说,也太他妈不负责任了,包括唯心主义、经验主义等等,之前的灌输的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还有左和右也一样,不一个意思。所以,交流会变成驴唇不对马嘴……
马金山|读李东泽的诗《世纪回响》的十一条:
1、诗是生活的再创新;
2、诗是时代的符号,是认知,是思想,是午后的一个美梦;
3、李东泽,1976年出生,2000年大学专科毕业,同年开始从事传媒工作,20年间多次获得国家及省级新闻奖。1998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2001年在《岁月》杂志发表处女作,2007年成为《葵》同仁,20年间发表诗作600余首,诗歌入选多种选本;
4、李东泽的诗,多维视角,层次丰富,题材多样,一方面对其作品的变化表示欣赏,另一方面对其多种类的试验表示疑虑,此也为一把双刃剑;
5、回到本诗,两节六行,从时间到空间,由上帝到干尸,具有独特而丰富的层次感,不仅如此,空间结构和布局轮廓,均表现出非凡的知识概述;
6、诗的第一节,引用别人的话,将一个形象的人物呈现出来,既有对精神意识的觉醒和思考,还有对时空的拉伸与揭示;
7、第二节,则回到当下的状态,回到百年前的时间衔接,不只具有教课书式的描述,还有首尾呼应的映照,多阐释的暗合;
8、诗的层次鲜明,语言言简意赅,形式逻辑丰富,观点和立场坚定;
9、诗的标题,具有时间的穿透力,时空穿越性,以及内心的强大震撼力,无限写意;
10、本诗给予诗人的启示:“大而不空,需要诗意的硬核与厚实的质地”;
11、时空之诗,觉知之诗,精神之诗。
黎雪梅读《新世纪诗典》之李东泽《世纪回响》:在宗教里上帝是正义而全能的,人们约束自己的欲望然后作一个有爱心和善良的人,就会活着平安死后入天堂,这是大部分宗教的教义和基本的理论。而尼采的“上帝死了”,并不是说没有上帝了,而是说,上帝原先的决定性影响力,正在逐渐消逝,也可以说我们认为我们完全不需要上帝,从而也证明了尼采是一个无神论者。反观19世纪的欧洲,也确实如尼采这句话所说的,人们的思想逐渐摆脱宗教的束缚,迎来了人文主义的全面觉醒。除了尼采,俄罗斯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拉马佐夫兄弟》里面也说到“上帝死了”,可见人们对于摆脱蒙昧信仰的需求。所以百年前就死了的“上帝”,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在这个创新的时代、思维改变的时代、在“一百年后/我们把他的干尸/清理出课本”是无比及时且正确的选择,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这是世纪的回响,也是诗人发出的时代的最强音。
黄平子《新世纪诗典》留言307
3644
世纪回响
李东泽
一百年前
有人说
上帝死了
一百年后
我们把他的干尸
清理出课本
“一百年前”是时间。是很久的时间,也是一个大概的时间。“有人说/上帝死了”,说这句话的人大约是尼采。尼采是一个哲学家。他曾经自诩为太阳,后来精神崩溃了。黎雪梅说陀思妥耶夫斯基也说过类似的话。我打开《卡拉马佐夫兄弟》,发现果然不错。不但说了,还有很多处。其中一处说:“同样,设若他认定灵魂无法不灭,上帝并不存在,那就马上去加入无神论者和社会主义者的行列。”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发表时,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还没有开写。陀思妥耶夫斯基才是“上帝死了”的第一人吧?管他呢。中国人不信上帝。中国人也不信尼采。中国人什么都不信。上帝是死是活,中国人一点都不感兴趣。“一百年后”也是时间。这个时间就是现在。诗人用“一百年后”说现在,意在营造一种沧桑感。“我们把他的干尸/清理出课本”是事件。维马丁先生说,本诗有“思想误会”和“假的历史”。他指的,应该是这两句吧。这两句诗太简洁,所有有很多不清楚的地方。其一是“我们”。“我们”是谁?是中国,还是世界?是哲学界,还是神学界?其二是“他的干尸”。这是上帝的干尸,还是尼采的干尸?尼采说,哲学家的第一特性是缺乏历史感,几千年来,凡是经哲学家处理的一切都变成了概念木乃伊。尼采杀死了上帝,诞生了第一具木乃伊。尼采说完“上帝死了”,又诞生了一具木乃伊。其三是“清理出课本”。因为干尸的不确定性,连带出了课本的不确定性。“我”读的是师范,后来自考中文本科。在我有限的学历里,不知道哪本课本有上帝和尼采。
2021年3月27日22点41分
标签: books, history, ideology, Li Dongze, memory, NPC, religion, school, 新世纪詩典, 李东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