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Zhao Ka’

TEIGTASCHENSAGE – 赵卡 Zhao Ka

8月 19, 2022

Zhao Ka
TEIGTASCHENSAGE

Ein Mensch vom Süden kommt in die Innere Mongolei
und sagt die Leute haben ein Charakterproblem.
Zum Beispiel, er will Jiaozi essen,
geht zum Fleischhauer um die Füllung,
sagt, bitte weniger, nur für eine Person.
Dann sagt der Fleischhauer,
allein Jiaozi essen, was soll das.
Das war noch gar nichts.
In den 80er Jahren des letzten Jahrhunderts,
irgendwo in der Inneren Mongolei,
ein Mensch vom Süden in einem Gasthaus
taucht seine Jiaozi nicht in Essig
und wird von der Polizei festgenommen.

2022-04-06
Übersetzt von MW im August 2022

新世纪诗典作品联展#赵卡#(3.0)

 

《新诗典》小档案:赵卡,1971年生于内蒙古,诗人、作家,现居呼和浩特。

伊沙推荐:地方文化,不是概念,不是符号,不是主义,而是生活本身,它是动态的,充满了故事,这便是本诗告诉我们的,内蒙古不仅有草原、牛羊、蒙古族,还有内蒙古特有的汉文化。

况禹点评《新诗典》赵卡《饺子演义》:读赵卡这首诗,一上来我还真“卡”了一下——我俗了一下,在猜他写的那个南方人是谁?(是不是姓徐?)接下来读“不蘸醋”的故事就顺了,寥寥五行,联想到了王志文的《无悔追踪》。两个故事主人公被盯住的原因近似——跟别人不一样,我国的习俗乃至文化里都有这个东西——强求人合群,你必须跟大家一样,不然你就是可疑的,甚至有可能是坏人。这思维在侦破时可能相当管用,但搁在正常生活、文化生活,多少却有些让人瘆得慌了。饺子馅的种类比较丰富,各品各味吧。这是我的所想。

《饺子演义》之安若乱弹:对于我们北方人,一提到饺子,感觉很亲切,再说到“一个人,吃什么饺子”这话,更是让人感觉亲上加亲。饺子是我们北方大部分地区的一道美食,俗话说“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如躺着”,充分阐释了我们北方人对饺子的依恋。现今多元社会,各方面充分融合,南北方地域差异逐渐缩小,饺子已不再是我们北方人独有的地方食品,特别是古来饺子是大部分北方人春节的一道美食,这就更给饺子赋予了特有的文化内涵,特别是置身异国他乡的人,读到这里也会“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吧。饺子,代表的就是家的味道,是团圆之意,所以“一个人吃啥饺子”这句就充分体现了出来。至于后面的不蘸醋被警察抓,纯属为文本增加意趣和神秘感吧。饺子——大爱!

 

 

NACHTWEG IM TIEFEN WINTER – 赵卡 Zhao Ka

8月 23, 2021

Zhao Ka
NACHTWEG IM TIEFEN WINTER

Im Moment
geh ich auf der Straße,
Wind im Gesicht.
Mir ist kalt,
es tut weh.
Wenn jetzt
ein Eskimo
auf der Straße geht,
Wind weht ihm ins Gesicht,
wird er sagen,
der Wind ist kalt,
der Wind tut weh.

2020-11-19
Übersetzt von MW im August 2021

新世纪诗典作品联展#赵卡#(2.0)

伊沙推荐:有了《新诗典》,中国诗坛做田野调查时第一次有了一笔明账,譬如说,赵卡上次推荐是在2011年6月4日,今天第二次推荐是在2021年8月24日,相隔10年2月20天,一举打破了两轮之间相隔时长纪录。为什么会这样?一、他没有日常投稿习惯;二、2014年冬从容办的深圳诗会他在现场未订上货一一关键在于,这些技术因素造成的结果能否反映他创作的真实?我认为能够反映:他有理论敏感,观念上变化快,貌似什么诗都可上手,东写写,西写写,打几枪换个地方,像个老游击队长,近些年他终于接受了后口语,目前还处于初尝解放的撒欢状态,滥用自由的状态,最终入典的这一首却是浓度极高的感觉型纯诗一一这应该给其带来新启示。

​况禹点评《新诗典》赵卡《寒冬夜行》:祝贺赵卡。人到中年,赵卡进行了一次极为巨大的个人美学拓展——进军口语。本诗为证。我认为赵卡可能更适合口语,无论当年网上的印象,还是不久前见面后的感觉。至于本诗,唯一可能需要留意的可能是目前的出版规范——“爱斯基摩人”(我也经常这么用)已被统改为“因纽特人”了(据说前者略带西方殖民者的不敬)。苛求概念的做法,会令创作者不快,但,它们的分量有限,构不成前进的障碍。

黎雪梅读《新世纪诗典》之赵卡《寒冬夜行》:对于寒冷,每个人的身体感受大同小异,而用文字来表述这种感受时,就会千差万别。本诗由诗人自身的生命体验出发,由此及彼设想到“一个爱斯基摩人”会如何面对寒冷,既反映出不同民族的这种精神及文化差异,虚实结合又不乏幽默风趣,独特的诗写角度,都令本诗别有一番意味。

马金山|读赵卡的诗《寒冬夜行》的十一条:
1、诗,是洒在心上的水,让心清透洁净,还有一些,犹如案上的尘,风一吹,桌面净彻如初;
2、有些诗人的诗里面,能够攥出水来,还有一些诗人的诗,只能给你词语的震荡与空荡荡的感觉,像一栋房子,装修好了,但没有一件的家私家电;
3、赵卡,1971年生,内蒙古人,主要写诗和小说,现居呼和浩特;
4、早些年深圳诗歌活动现场,见到过赵卡兄一面,骨子里是标准的内蒙古汉子,不仅人放的开,而且其写的诗,也一样放的开,达成了某种意义上的高度统一,这一点尤其值得称道;
5、在剖析本诗时,诗里的爱斯基摩人不得不说,爱斯基摩人也叫因纽特人,为生活在北极地区的人类族群,对于理解本诗,更加深刻;
6、从后现代口语的观念和意识,由两种不同的感受,写出两个人的最微妙的体验与心理变化,既是对寒冷的注解,还是对生命的细微感触;
7、作者对诗的切入感和把握度不是一般的透彻与自然,诗里行间,层次分明,由此及彼,事与物虚实相合,言简而意深;
8、诗中所反映出来的精神,可谓本真而意切,虽然有文化上的差异,更有内心的真实感受,独特的质感,使得诗意的空间更加开阔与明澈;
9、还有一个细节,构成了诗性的别样风味,那就是“我”和“风”的比较,其中包含的内涵,无不散发出别样的滋味;
10、本诗给予诗人的启示:“清晰度,也是口语诗的重要组成部分”;
11、感受之诗,观念之诗,文化之诗。

黄平子读赵卡《寒冬夜行》

——《新世纪诗典》3794

寒冬夜行

赵卡

此时
我走在街上
风吹着我的脸
我很冷
也很难受
如果此时
一个爱斯基摩人
走在街上
风吹着他的脸
他会说
风很冷
风也难受

2020-11-19

黄平子读诗:“此时”,是什么时候?“我走在街上”,“我”为什么走在街上?“风吹着我的脸”,风吹的,也不止“我”一个人吧?“我很冷”,这仅仅是因为风吗?“也很难受”,为什么难受?“如果此时/一个爱斯基摩人/走在街上”,现在,爱斯基摩人已经不叫爱斯基摩人,叫因纽特人了。爱斯基摩人有街逛吗?爱斯基摩人会逛街吗?“风吹着他的脸”,爱斯基摩人是世界上最耐寒的人,这一点风对他们来说算什么呢。“他会说/风很冷/风也难受”,那最强悍、最顽强、最勇敢和最为坚韧不拔的爱斯基摩人,他们有时间,有精力来考虑“难受”这件事?
2021年8月23日20点5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