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the ‘1963’ Category
2月 20, 2023

Ye Zhen
BITTE DES BRUDERS
Ganz in der Früh
fragt mich mein kleiner Bruder auf WeChat:
Du bist mit Reis aus unserm Dorf aufgewachsen,
warum isst du jetzt nicht mehr Reis
aus unserer Gegend?
Ich schick ihm ein Smiley zurück:
Reis vom Nordosten schmeckt besser.
Er schickt auch ein Smiley:
Kannst du von meiner Frage aus
über unseren Reis
ein Gedicht schreiben?
2023-02-03
Übersetzt von MW im Februar 2023


新世纪诗典第12季,NPC2月21日,4341首,1316人。第19个叶臻(安徽)日
《新诗典》小档案:叶臻,1963年生,安徽宿松人。有诗入选《当代诗经》《新世纪诗典》《中国口语诗选》《中国先锋诗歌年鉴》《中国口语诗年鉴》《1991年以来的中国诗歌》等选本。获2018年度《新世纪诗典》李白诗歌奖入围奖、2018年度磨铁诗歌奖十佳诗人奖。
伊沙推荐语:记得有一次,我与妻曾讨论过:我说南方人主食以大米为主,南方却不产好大米,好大米在远方一一在东北。妻不同意,她说南方人未必觉得东北大米好吃。南方人到底什么感受?本诗给我一个答案,让我觉得很有收获。生活的经验、生活的知识,是口语诗题中应有之义,本诗很符合。
徐江点评《新诗典》叶臻《弟的请求》:很好的一首口语诗——生动、自然,还有一点诙谐。我读此诗时还有一点走神儿式的联想:关于东北大米,包括天津一度闻名的小站稻,早年有一部分种子,是侵华日军带来的,他们逼当地的中国人种稻子,却不准他们吃一粒。有偷吃的,逮着枪毙。

标签:area, family, food, habit, north, NPC, origin, people, place, places, planting, plants, rice, south, taste, WeChat, writing, Ye Zhen, 叶臻, 新世纪詩典
发表在 1950s, 1960s, 1963, 1970s, 1980s, 1990s, 2000s, 2010s, 2020s, 2023, 20th century, 21st century, February 2023, Middle Ages, NPC, poetry, Translations, 新世纪诗典 | Leave a Comment »
12月 28, 2022

Pan Xichen
HIMMELFRAGE 9
wann hat das angefangen
die feste erde
und die noch festere
stahlbetonstraße
machen uns angst
ins leere zu steigen
Übersetzt von MW im Dezember 2022


《新诗典》小档案:潘洗尘:当代诗人。1963年生于黑龙江,1986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诗歌创作,有诗作《饮九月初九的酒》《六月我们看海去》等入选普通高中语文课本和大学语文教材,作品曾被译为英、法、俄等多种文字,先后出版诗集、随笔集17部。曾获《绿风》奔马奖、柔刚诗歌奖、《十月》文学奖、《上海文学》奖、《诗潮》最受读者喜爱的诗歌年度金奖、《新世纪诗典》李白诗歌奖成就奖、2016年度十大好诗、2016年度中国十佳诗人等多种诗歌奖项。
伊沙推荐语——剧透:此前一连四天登场的诗人都羊了,加上本主持羊了,现在是羊群为大家献诗。老潘多保重,因你是带基础病的老同志,这个世界还需要你不断发出如此这般的"天问"!本诗是这个半月的上乘之作、冠亚军的有力争夺者。
徐江点评《新诗典》潘洗尘《天问(九)》:印象里,疫情开启后以《天问》为总题写系列诗的,我算一个,老潘算一个。《天问》这个题因为源自屈原,不好写,我知道老潘的“天问”情结则又远高于我,多年以前,他首创的民间诗歌奖与诗歌机构便是以“天问”命名的(我曾经还以诗论得过一届“特别奖”,也不知道是属于什么级别)。本诗两节、六行,挺短,但反映的主题却很宏大——疫情到来后,带给了人间剧变,人类对环境,乃至自身的认知都添加进了疑惑和恐惧元素。

标签:concrete, earth, empty, fear, feeling, feelings, ground, hard, life, NPC, Pan Xichen, road, society, soft, solid, steel, street, 新世纪詩典, 潘洗尘
发表在 1960s, 1963, 1970s, 1980s, 1990s, 2000s, 2010s, 2020s, 2022, 20th century, 21st century, December 2022, Middle Ages, NPC, poetry, Translations, 新世纪诗典 | Leave a Comment »
10月 27, 2022

Ye Zhen
DER ROTE PUNKT
Ich kam ins Abriss- und Umzugsbüro,
hab über ein halbes Jahr ausgeholfen.
Hauptaufgabe: “ABREISSEN” hinschreiben,
vom Osten bis zum Westen,
vom Süden bis zum Norden der Stadt.
Eines Tags in der Caijia-Gasse
sollt ich auf ein “Nagelhaus” ABREISSEN schreiben.
Untertags hab ich mich nicht hingetraut.
Im Dunklen schleich ich mich zu dem Haus,
bin grad beim Schreiben,
da kommt ein Wolfshund
aus der Tür geschossen,
bellt wie verrückt
und stürzt sich auf mich.
Ich werf Pinsel und Farbe hin,
renn panisch weg.
Seither war ich oft
in der Caijia-Gasse,
jedesmal hab ich
das Haus noch gesehen.
Das Zeichen, dass ich geschieben hab,
ABREISSEN – aber nein, UNTERBRECHEN – das steht noch dort.
Es fehlt eben der rote Punkt,
der Unterschied zwischen den beiden Zeichen,
der Hund hat den Punkt
zur Hölle gejagt,
er ist noch nicht wieder
auf die Mauer gekommen.
2022-07-03
Übersetzt von MW im Oktober 2022

伊沙:本诗是10.2《新世纪诗典》国庆云诗会订货作品,是纯正的"新国风",纯正的中国风,纯正的现实质地和史诗品质。
新世纪诗典第12季,NPC10月25日,4222首,1293人。第18个叶臻(安徽)日
《新诗典》小档案:叶臻,1963年生,安徽宿松人。有诗入选《当代诗经》《新世纪诗典》《中国口语诗选》《中国先锋诗歌年鉴》《中国口语诗年鉴》等选本。获2018年度《新世纪诗典》李白诗歌奖入围奖、2018年度磨铁诗歌奖十佳诗人奖。
标签:animals, character, characters, demolishing, dog, language, move, NPC, painting, people, society, work, writing, Ye Zhen, 叶臻, 新世纪詩典
发表在 1960s, 1963, 1970s, 1980s, 1990s, 2000s, 2010s, 2020s, 2022, 20th century, 21st century, July 2022, Middle Ages, NPC, October 2022, poetry, Translations, 新世纪诗典 | Leave a Comment »
8月 29, 2022

Pan Xichen
MAMA HAT MICH ZWEIMAL GEBOREN
Am 27. 10. 1963
hat die 17jährige Mama
mich geboren.
2016 im Frühling
ist Mama krank geworden.
Im selben Jahr im Herbst
war ich auch krank,
meine Krankheit war schwerer.
Nach dem Jahreswechsel
ist Mama von uns gegangen.
Und ich – wurde wie durch ein Wunder gesund.
Erst heute,
wenn ich an die Intensivstation denke,
ich hab Mama die Hand gehalten,
sie hat schon lange nichts mehr gespürt.
Auf einmal seh ich, wie aus ihren Augenwinkeln
ganz große Tränen rollen.
Erst jetzt versteh ich,
das war davon, dass Mama für ihren Sohn
noch etwas fertiggebracht hat,
sie war traurig und froh –
– sie hat selbst die Welt verlassen
und so einen Graben ausgehoben,
zur dauerhaften Isolierung
zwischen mir und dem Tod.
Das war am 3. August 2017,
da hat mich Mama
noch einmal geboren.
2021-10-27, an meinem 58. Geburtstag
Übersetzt von MW im August 2022


伊沙推荐:又见母子情,多了一点对于母子关系以及生命的发现与创见,便突出重围,在8月下半月推荐诗中当居亚军。
况禹点评《新诗典》潘洗尘《妈妈曾两次生下我》:诗歌是主观的,对于亲情诗,尤其是对于本诗,这个定义非常精准。而诗歌,同样还是客观的,因为它所记述的、浮想的情感本身,都是人类生活中的客观存在。


标签:body, child, death, disease, family, healing, health, history, hospital, medicine, memory, mother, NPC, Pan Xichen, people, sickness, son, wonder, 新世纪詩典, 潘洗塵, 潘洗尘
发表在 1940s, 1950s, 1960s, 1963, 1970s, 1980s, 1990s, 2000s, 2010s, 2016, 2017, 2020s, 2021, 2022, 20th century, 21st century, August 2022, Middle Ages, NPC, October 2021, poetry, Translations, 新世纪诗典 | Leave a Comment »
8月 27, 2022

Cao Wu
ZUM GLÜCK
Ein Freund ist von uns gegangen.
In der Nacht davor hat er noch
mit ein paar Freunden
zusammen gezecht.
Ein Freund sagt,
gut, dass ich in der Nacht
nicht dabei war.
So wie wir zueinander gestanden sind,
vielleicht hätte ich ihn
ins Grab getrunken.
2022-08-10
Übersetzt von MW im August 2022


伊沙推荐:本诗写的是朋友情。他是得庆幸,王昌龄去襄阳看孟浩然,孟烧河鲜招待朋友,引来自己背部毒疮发作一命呜呼,让王背负千古骂名。这是冷抒情一一不,反抒情。
况禹点评《新诗典》草屋《庆幸》:本诗也属于活到了才能写出的那种。我读此诗时正在酒桌上,本人不算好酒,但因为同座朋友中有心脏多次搭桥者,还是暗暗为该老哥捏把汗。中国酒文化的复杂你说它好也好,你说它暗藏惊心动魄也好。总之都是一体两面,从哪个角度来强调,则要看命运了。也是细思恐极。
【亚坤评诗】
庆幸
作者|草屋
(内容详见新诗典今日推送)
好诗!遇到拔尖诗时,要叫声好!
我个人认为:当代口语诗写作,能持续保持日常性写作已经很难了。在此基础上,如能再守住数量(量必须要大,因为这涉及到真正的生命耐力,以及精神和身体持续共振的能力)则更难矣。如果谁在“量大”的基础上,还能保持住常态化的“质”,则可期也。
如果谁以上都能自如做到,还可以周期性输出“尖诗”,且可以长时态保持(十年一周期观察),则大诗人气象也。
这些要求,实在是太难了。天赋、修为、身体、精神、文化、运势、命运缺一不可。
本诗,在我个人看来,就是一首尖诗。
主要是它写的太巧了。这个巧不是小巧,而是大巧。 这是一种带着思想、内容和精神力的“巧”。它不是抖机灵。
这首诗是典型的“反写”,这是一种逆向思维写法。由于是写友情,且内容是一个悲剧,作者又是反写,这就带来了一种意想不到的“荒诞效果”。
你可以从正向去看这首诗(说话的那个朋友可能是冷处理,他其实很伤心),你也可以从反向去看这首诗(他也可能是批判这种社会现象或者作者想揭示人性的冷淡和阴暗)。
这里面的况味就很值得体悟了。
就本诗来讲,我个人感觉主要还是说的后者。
(马亚坤.2022.08.26.上海)

标签:Cao Wu, death, drinking, 草屋, friend, friends, friendship, life, NPC, people, relationship, talking, 新世纪詩典
发表在 1960s, 1963, 1970s, 1980s, 1990s, 2000s, 2010s, 2020s, 2022, 20th century, 21st century, August 2022, Middle Ages, NPC, poetry, Translations, 新世纪诗典 | Leave a Comment »
7月 5, 2022

Bai Li
ALLES PERFEKT
Eingeladen zum Ausflug mit Yi Sha,
zusammen vier Leute,
Bergwanderung Zhong Nan Shan.
Wir kehren zurück,
der Alte Herr Zhao ist voller Staub,
kommt zur Tür herein und möchte sich duschen.
Yi Shas Frau Lao G zeigt ihm das Bad,
auch wo Shampoo und Haarkur
sich befinden.
Dann sieht sie seine Glatze,
stockt mitten im Satz,
fängt an prustend
zu lachen.
Übersetzt von MW im Juli 2022


《新诗典》小档案:白立,1963年出生,《秦岭文学》执行主编,宝鸡市作协副主席。作品入《当代诗经》《新世纪诗典》《中国先锋诗歌年鉴》《中国口语诗年鉴》《中国先锋诗歌地图陕西卷》《中华精短散文选》《中国当代爱情诗选》等数十种选本。有作品被翻译成英语、韩语、俄语、德语等多种文字,跟随“新诗典”诗人团诗旅9个国家。曾获“中国潮”全国报告文学奖、省报刊优秀编辑奖、市政府优秀创作奖等。出版《为了梦中的椰子树》《西部之恋》《一个被漠视的诗人》《诗歌的普及》等。
伊沙推荐:一首原生在我家的诗,既是生活的诗:我以前确实不知道光头用不用洗发水(护发素肯定是不必的),又是一首哲学的诗: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毛之不存,洗发护发的何用?
况禹点评《新诗典》白立《没毛病》:光头易生喜感。下午还在跟一个球迷同事赞叹十几年前世界足坛那个光头和半秃闪烁的时代——罗纳尔秃(多)、卡洛秃(斯)、齐秃(达内)、斯秃(塔)姆、斯内秃(德)、罗秃(本)……本诗神奇地续上了我的光头兴趣。光头和洗发液的梗过去在电视和舞台上见到过,但出现在熟悉的人身上,还是喜感惊人。更绝的是,它出自成年留寸头(其实跟剃光也差不多)的白立之手。凭空又多带了“十五步(比五十步还是远了些)写百步”的隐喻喜感。
【亚坤评诗】
没毛病
作者|白立
(内容详见新诗典今日推送)
这又是一首很口语、很幽默、很生活、很现代的诗。
读来轻松,鲜活有趣,如临现场。
这确实是口语诗的一大贡献。它把“传统内力”给释放掉了。尤其是通过生活语言,把人拉回到了“个体本位”上。
既然当代先锋诗人都在用诗的方式把“人本精神”拉回到“身体”、“生活”、“个人”和“现场”。那么,作为一个还算年轻的写作者,我期待这块土地的现代性真正来临!我期待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写作者的现代性真正来临!
虽然,目前我还看不到。但我会一直看着!因为这是“道”。它有自身的基本规律!
它也是这个民族“自我内部更生、延续、生发的根”!
就如这首诗一样,那么自然,那么可感,那么真实,那么生活,那么有趣,那么有生命的真意!
(马亚坤.2022.07.04.上海)



标签:bald, body, 白立, 老G, friends, hair, Lao G, Liang Yuan, outdoor, people, washing, Zhao Keqiang, 新世纪詩典, 伊沙
发表在 1960s, 1963, 1970s, 1980s, 1990s, 2000s, 2010s, 2020s, 2022, 20th century, 21st century, July 2022, Middle Ages, NPC, poetry, Translations, 新世纪诗典 | Leave a Comment »
1月 20, 2022

Xing Hao
AUF DEM LANGSAMEN GLEIS BEIM BAHNHOF HUANG SHAN
Mehrere Fans des Dichters Haizi
[er hat sich vor einen Zug geworfen]
stehen direkt auf dem Gleis,
es sind Dichterinnen in hohem Alter.
Sie bringen Gedichtbände,
halten Blumen hoch, die sie gepflückt haben,
sie tanzen mit Tüchern,
erheben die Köpfe in schrillen Schreien.
Sie werfen ihr Haar kokett in die Luft.
Sie klappern und hören nicht auf.
Die Bahnarbeiter
rufen sich heiser,
es hilft einfach nichts.
Übersetzt von MW im Januar 2022

新世纪诗典11,NPC2022年1月20日,3944首,1231人。第26个邢昊(山西)日
《新诗典》小档案:邢昊,原名邢少飞,1963年2月,出生于山西襄垣。近年穿梭于山西、北京、重庆三地。诗人、画家。著有诗集《房子开花》《人间灰尘》《蛇蝎美人》《苦役之舟》《时光沙漠里的梦想王国》《伤风吹》《白日梦》《怀乡记》。诗作已译成英、法、德、韩、日、蒙、土耳其等外文。获亚洲诗人奖。
邢昊诗观:新诗典诗人,都是冒着枪林弹雨,一仗一仗打过来的。每次新诗典诗会,诗人们都在憋足力气拼杀。有的人一炮打响,有的人打出一颗哑弹,有的人子弹打光了,战争如此惨烈。我可以给你撂句狠话:新诗典就是一个残酷的战场。
伊沙推荐:此诗显示的是立场,不是两种风格之间的抉择,而是对流行诗歌说不。海子也可怜,用死亡换来了流行,在其生前,与流行毫不沾边,在诗歌界也是辨识度很低的存在,在泛第三代中,属于二流甚至三流。祝贺邢昊,终于修成正果:荣获今届李白奖特别奖。
况禹点评《新诗典》邢昊《黄山火车站一段慢行道上》:本诗极棒,写出了中国文学(不止是诗歌)特有的一个症候——错爱!海子死在山海关,跑到黄山的铁轨去怀念,显然是哭错坟了。
海子生于1964年,要是活到今天,已经接近花甲。而时光如果倒转,诗中的“大龄女诗人”恐怕多数会跟“糊涂的四姐妹”一个年龄段。我一直觉得海子弃世与诗歌的关系有限,情欲得不到宣泄,倒可能关系更大一点。而那时,正值青春的大龄女诗人们恐怕正忙着崇拜国刊编辑或大小文坛干部呢。本诗很好地揭示出了生活对艺术充满反讽的一面。
邢昊:刚获李白诗歌奖特别奖,今天又迎来我的入典日,可以说是双喜临门。感谢感激感恩《新世纪诗典》!从诗江湖、太行诗人节的典前时代,到新诗典时代;从我的第一首诗作《囚》入典,到第二十六次入典。我走的坎坎坷坷。每个新诗典诗人,都在憋足力气,拿出自己最好的诗作拼杀。“战争”如此惨烈,我当继续“备战”!你说也真就奇了怪啦,我家很久未开的蝴蝶兰,今天它居然就开了!
马金山|读邢昊的诗《黄山火车站一段慢行道上》的十一条:
1、一首诗,能用十二行的,坚决不用十三行;
2、一首诗,如果有很多种解读性,毫无疑问,那一定是一首好诗;
3、邢昊,原名邢少飞,1963年2月,出生于山西襄垣。近年穿梭于山西、北京、重庆三地。诗人、画家。著有诗集《房子开花》《人间灰尘》《蛇蝎美人》《苦役之舟》《时光沙漠里的梦想王国》《伤风吹》《白日梦》《怀乡记》。诗作已译成英、法、德、韩、日、蒙、土耳其等外文。获亚洲诗人奖;
4、在我的印象中,即使不是诗歌圈里的人,都对海子非常的熟悉,甚至对海子的人生始末了如指掌,这些道出了文化圈里的一种奇怪现象,即对于某些人来说,其价值在诗之外;
5、邢昊的诗,言简意赅,生动鲜活,视角独特,充满生活的质感和层次感,且不失批判主义精神,构成了“邢昊式”的写作风格;
6、本诗仍然是诗人一贯的风格,干脆直接的表达方式,将生活中最具特点的东西,以白描的手法,细致入微地把看见的,生动而又简洁明快地呈现出来了,诙谐有趣,立场鲜明;
7、诗一开头,即以一种在场的形式,将目睹到的,以镜头式的方式进行细致入微的描述,而这一情景不仅产生了强烈的喜剧效果,还流露出极为悲情的感觉,让人觉得痛切而莫名;
8、尤其是四个排比句,四种场景,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崇拜和入迷,透露出已经深入骨髓的状态,无不让人叹息;
9、诗的结尾,更加惊心动魄,竟然在铁轨上劝不走,涉不涉及到违法暂且不论,至少已将海子的诗和死的那部分深入到了自己的灵魂深处,的确恐怖而荒谬;
10、本诗给予诗人的启示:“对事物有力的揭示,既需要心里面有,更需要有效的描述与呈现”;
11、反讽之诗、情景之诗、荒诞之诗。
标签:邢昊, fans, flowers, Haizi, history, memory, people, poetry, rails, railway, singing, suicide, train, train station, Xing Hao, 海子
发表在 1960s, 1963, 1964, 1970s, 1980s, 1989, 1990s, 2000s, 2010s, 2020s, 2021, 2022, 20th century, 21st century, January 2022, Middle Ages, NPC, poetry, Translations, 新世纪诗典 | Leave a Comment »
12月 9, 2021

Bai Li
VOLKSPOLIZIST LÖST EINEN FALL
Einer kommt eine Anzeige machen,
er hat etwas verloren.
Was hat er verloren, fragt der Polizist.
Er sagt, er hat Flaschen verloren,
Alkohol und Getränke, weit über 100.
Und er hat eine Spur!
Es waren Kollegen, die haben sie gestohlen!
Das war ein ganzer Arbeitstag!
Der Polizist sagt müde:
Ihr Müllsammler müsst schon selbst
auf eure gesammelten Sachen aufpassen.
Wenn du weggehst,
glauben die anderen, du willst es nicht mehr.
Da können wir wirklich nichts machen.
Der Müllsammler dreht sich stumm um
und geht grimmig weg.
Übersetzt von MW im Dezember 2021

伊沙推荐:本诗甚好,好就好在:它不是"关怀底层",也不是"批判国民性"一一这些都是文人态度,作者采取了诗人态度一一即文学的态度:表现底层,于是连拾荒者的生存逻辑都写出来了。
《新诗典》小档案:白 立,1963年出生,《秦岭文学》执行主编,宝鸡市作协副主席。作品入《当代诗经》《新世纪诗典》《中国先锋诗歌年鉴》《中国口语诗年鉴》《中国先锐诗选》《中国先锋诗歌地图陕西卷》《中华精短散文选》《中国当代爱情诗选》等数十种选本。有作品被翻译成英语、韩语、俄语、德语等多种文字,跟随“新诗典”诗人团诗旅9个国家。曾获“中国潮”全国报告文学奖、省报刊优秀编辑奖、市政府优秀创作奖等。出版散文集《为了梦中的椰子树》,诗集《西部之恋——白立抒情诗百首》《一个被漠视的诗人》《诗歌的普及》等。
况禹点评《新诗典》白立《民警断案》:生活气息浓,且有着近似原声传递的现场感。甚至让人联想起类似《秋菊打官司》《有话好好说》这类电影中的桥段。诗中的民警和拾荒者都让人同情,又都带了某种无奈下的戏剧感。
黎雪梅读《新世纪诗典》之白立《民警断案》:本诗以警察和拾荒者的对话展开,两人各执一词,最后警察明显占了上风,眼看报案无果,以“拾荒者二话没说/转身悻悻地走了”而告终。诗人作为旁观者,并没有对此事发表任何意见和看法,而是遵从自己的内心和喜好,将读者带入诗歌特定的情境之中,感受个性鲜活的人物形象与时代脉搏。叙述上一气呵成,富有节奏感,凸显了语言的奇妙和表现力。
标签:Bai Li, case, colleagues, collection, crime, 白立, garbage, money, NPC, people, police, problem, problems, reward, society, work, 新世纪詩典
发表在 1960s, 1963, 1970s, 1980s, 1990s, 2000s, 2010s, 2020, 2021, 20th century, 21st century, December 2021, Middle Ages, NPC, poetry, Translations, 新世纪诗典 | Leave a Comment »
11月 28, 2021

Li Qijian
ERBSTÜCK DER SCHWIEGERMUTTER
In den 1970er Jahren
bei einer Handelsreise ins Ausland
ist mein Onkel im Flugzeug gesessen.
Für jeden Fluggast gab es zwei Zigaretten, Marke CHUNGHWA.
Mein Onkel hat eine davon geraucht,
die andere hat meine Schwiegermutter bekommen.
Ungefähr ein Dutzend Jahre später
ist meine Schwiegermutter gestorben.
Unter ihrem Kopfpolster war eine kleine Blechdose,
darin ist der Zigarettenfilter gelegen,
eingewickelt
in Papier.
Maerz 2021
Übersetzt von MW im Nov. 2021


《新诗典》小档案:李启践,男,1963年生,重庆市南川区人,1982年中师毕业,现在教小学音乐课。闲时喜骑行、驴行、攀岩、探洞等。有诗作在《佛城诗歌》《银河系》等刊物发表。
伊沙推荐:60后以上的,都还记得那个年代,我记得:父亲连飞机上发的面包都舍不得吃,带回家里让我和妹妹尝尝。记下它,这是最鲜活最生动最真实的历史。前几日,我在课堂上又口吐莲花:《史记》贵为第一史,因其有文学性: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小说之鼻祖。
况禹点评《新诗典》李启践《婆婆的遗物》:不同年代的生活,后人听起来恍若隔世。比如坐飞机、抽中华烟,五十年前那可都不是普通人家敢想象的。今天我们之所以觉得距离不太遥远了,既要感谢商品经济下的价值化差异,取代了社会生活里的制度性差异,也要感谢顺应民意推动了改革开放。
[Rose]周洪勇点评李启践的上典诗《婆婆的遗物》:
引以为豪的珍藏,却是让人泪目的辛酸。临近退休的老朋友李启践,重庆南川区第8位上典诗人。据说,最近在某区县什么杯文旅征文中溃败,优秀奖也没捞着1个,写征文的老手不活便了,而诗作的上典,已足够可以抚慰——他的创痕!还是收起我风风凉凉的嘴,热烈的祝贺他!
————
黎雪梅读《新世纪诗典》之李启践《婆婆的遗物》: 一只中华烟的过滤嘴烟头,成了婆婆留在世间,留给子孙的遗物,在外人看来这烟头也许一文不值,但在当年带给婆婆的除了惊喜、荣耀,还有对子女爱的回馈的无比珍惜,所以被一直安放在“她枕头边的小铁盒子里”,几十年如一日直到老人去世。于是这小小的烟头,便成了家人之间爱的见证,以及晚辈思念老人的一个念想。虽是一首“个人”之诗,却能唤起很多人的共情,诗中的场景很多人都不会觉得陌生,很“中国化”,时代的印记和个人的情感交织,书写的是历史的、现实的、内心的多种经验,不仅是个人史、家族史,也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另一种史。
君儿读诗:http://www.weinisongdu.com/shareOpus?id=56853175&promote_id=957250
马金山|读李启践的诗《婆婆的遗物》的十一条:
1、再悲情的诗,也会有让人愉悦的一面,而这一面,正是写出作品本身所带给作者的;
2、第一个在作品里,写出与众不同的人,不是开创者,就是默默无闻者,这一切,都取决于老天的安排;
3、李启践,男,1963年生,重庆市南川区人,1982年中师毕业,现在教小学音乐课。闲时喜骑行、驴行、攀岩、探洞等。有诗作在《佛城诗歌》《银河系》等刊物发表;
4、本诗记下的,是一个具体的场景与事物,但在这个过程中,勾勒出的不只是时间的年轮,个人简史,还是一种家庭化的再现;
5、诗一开头,直接引入时间的节点,而这个时段,描绘出来的不只是一个人的时间,更加是一个时代的样子,也是一种记忆的再次唤起;
6、紧接着,以记录的方式,抒写并明确出遗物的来源,将场景化的东西予以呈现,叫人倍感熟悉而又温暖;
7、随之而来的,是另一个人物的出场,也是关于香烟的又一次延续,这种延续,正是生活故事情节的变化与现实;
8、最后一节,则把烟头的细节,鲜明地体现出来,直击人心,而又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触动;
9、此诗除了情境式的描述之外,就是一种唤醒 ,一种对生命,对人生的深度思考与探究;
10、本诗给予诗人的启示:“把触动心灵的那部分,完完整整地记录下来,就是时代史诗”;
11、记录之诗、时代之诗、记忆之诗。

伊沙主持 | 新世纪诗典11一周联展(2021.11.21——11.27)
标签:airplane, airplanes, cigarette, cigarettes, death, family, heritage, history, Li Qijian, life, memory, mother-in-law, NPC, people, uncle, 新世纪詩典, 李启践
发表在 1960s, 1963, 1970s, 1980s, 1990s, 2000s, 2010s, 2020, 2021, 20th century, 21st century, March 2021, Middle Ages, November 2021, NPC, poetry, Translations, 新世纪诗典 | Leave a Comment »
11月 11, 2021

Cao Wu
EXKURSION
in der unterstufe
holt man ihn aus der klasse
bringt ihn ins zentrum auf den sportplatz
eines kindergartens
gibt ihm ein megafon
er muss seinem vater zureden
der sich in zimmer 301 versteckt
dass er seine waffe aufgibt
und keine kinder
als geisel nimmt
Übersetzt von MW im Nov. 2021


《新诗典》小档案:草屋,本名赵学臣,1963年生,吉林梅河口人。诗、小说和评论散见于国内外多家杂志及网刊、民刊,出版小说集《有件事我要告诉你》等。
新世纪诗典11,NPC11月10日,3873首,1217人。第5个草屋(吉林)日
伊沙推荐:写得过瘾!像小说中对典型人物的刻画。但是"他"该有出处,与"我"产生关联一一如此,方才是后口语诗与小说之区别,目前这样写多了,成惯常手法,别人就会说你《故事会》。
况禹点评《新诗典》草屋《课外题》: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诗中所述,都是一段极虐心的残忍事。甚至事实、虚构?已不算重要。人类是世上最凶残的动物吗?我认为是的,尤其对于里面某些道义动物。
草屋:写《课外题》这首诗,缘起于一起恶性事件,尽管过去有三十年了,因其行为的残忍程度,至今提起时还是让人唏嘘不已。这个学生的父亲,是我们原单位农药科的一名科员。起因是他工作不顺心,怀疑科长和经理在进口农药、化肥时有贪腐行为。几次写检举信,没有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因此对政府不满,伺机报复。那天他拎着装在提包里改短的双管猎枪去政府大院,被门卫拦截,没能入内,便改道去了市中心幼儿园,对无辜的孩子开了枪(有数名死伤),并挟持一个班的孩子当人质,要求单位某领导上去,与他对质。他儿子被公安人员带到操场,劝说他放下武器时,武警除了拦截住拼命往幼儿园里闯的孩子家长们,各个角度都埋伏好了狙击手。也因此他亲眼看见他爹,从窗口刚一露头,就被枪击毙命的场面……
黎雪梅读《新世纪诗典》之草屋《课外题》:这道“课外题”确实非常难,一方面在于“他”能否通过自己的劝说,让父亲放下武器,以免在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酿成大祸;另一方面关乎那个被父亲当人质的孩子的安危,让人确实捏了一把汗。所以这不是一道普通的“课外题”,更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命题。诗歌并没有交代“他”劝说父亲的结果如何,“他”的这段扣人心弦的离奇故事,如同小说中的情节一般,给读者留下了悬念和巨大的想象空间。诗歌的语言很节制,然而透过文字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现实的残酷性,以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对人的成长所带来的影响,塑造出非常态的诗歌主体和艺术形象,而对其命运的隐忧更是其中尤为动人心魄的部分。
晏非跟读《新世纪诗典》| 2021.11.9诗人草屋《课外题》
事实的诗意充沛,甚至饱和。说的真好,“不要拿孩子/当人质”,但诗中说到的“他”,也不过是一个初一学生,也还是个孩子,就被警察拿出来当作劝说他爹放下武器的人质了!孩子无疑是大人的软肋,我想诗中这次人质解救事件应该以成功告终了,因为双方都是把孩子当作人质了。诗题很有意思,的确是一道“课外题”,这次课外真人秀,拷问着社会和成人的良心,以及我们到底该如何对待孩子。尤其,当“他”被人从教室游街一样带出,带到幼儿园的操场上时,作为一个绑架人质的犯罪嫌疑人的孩子,那种无助、恐惧、害怕、羞辱、委屈,肯定五味杂陈,而这对一个孩子的心灵产生的伤害可能更大,但在形势所迫下却无人很好地顾及。同样,在诗中没有出现的那一个或几个处于犯罪嫌疑人胁迫下的孩子,恐怕感受也大同小异吧。希望在孩子这件事上,现代人都能打个及格分。
马金山|读草屋的诗《课外题》的十一条:
1、诗里行间动态的东西,是鲜活的魂;
2、诗是诗人的信仰。写抒情诗的,信仰就是抒情诗;写意象诗的,信仰就是意象诗;写口语诗的,信仰就是口语诗;
3、草屋,本名赵学臣,1963年生于吉林梅河口。诗、小说和评论散见于国内外多家杂志及网刊、民刊,出版小说集《有件事我要告诉你》等;
4、草屋的诗,在娓娓道来的故事情节里,有着小说的语言表达和细节描写,还有夺人眼球的诙谐部分,且充满讥讽气息,又兼具现实、现场、现代的生活,读之让人为之一颤;
5、本诗通过一个电影镜头式的画面,一气呵成,在日常的语言内,散发出非同凡响的味道,既有现实的残酷,还有留下空白,给人以巨大的想象空间;
6、诗一开头,即以一种真实的生活状态,在一种紧张的氛围中,表现出中国式的教育现状与细节,尤其是“带”字和“要求”,诸如此类字眼的情景,显示出了普遍存在的问题;
7、诗中描写的故事与情节,尤其是每一行里都有动态的细节,无不闪烁着鲜活的气息,而又反映出现实中极其复杂而残忍的一面,形象、生动;
8、自始至终,诗里没有血淋淋的内容,但却已经将现实的残酷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就是后口语诗最具代表性与价值的地方;
9、诗的标题,用得也极为巧妙,不仅是事实的根源,还是话外弦音,给人以无限的回味与内心的震撼,一语双关,且不乏讽剌的意味;
10、本诗给予诗人的启示:“写诗也需要一鼓作气,写尽,写绝”;
11、社会之诗、教育之诗、残忍之诗。
标签:Cao Wu, child, children, 草屋, history, kindergarten, memory, news, NPC, people, school, terror, 新世纪詩典, 新世纪诗典
发表在 1960s, 1963, 1970s, 1980s, 1990s, 2000s, 2010s, 2020, 2021, 20th century, 21st century, August 2021, Middle Ages, November 2021, NPC, poetry, Translations, 新世纪诗典 | 3 Comments »
11月 8, 2021

Pu Yongjian
JUNGGESELLENDORF
in diesem entlegenen dorf
sind über 30 junggesellen
jedesmal wenn sie an frauen denken
brennen sie vor durst
dann schultern sie schaufeln
gehen graben am hang
bis ihnen am rücken der schweiss rinnt
dann nehmen sie erde in beide hände
und atmen tief ein
der dorfkader sagt mir
diese methode
habe ein junggeselle erfunden
nachher hättens immer mehr nachgemacht
so hätten sie ausgehalten bis jetzt
alle die armut abgeschüttelt
nicht einer sei straffällig geworden
und keiner sei am durst gestorben
Übersetzt von MW im Nov. 2021


伊沙推荐:曾记得,在江油,在北京,在绵阳,永见兄多次提及下乡扶贫的亲身经历,并为之动容,所以本诗既是因事而作,又是缘情而作,属于诗之大道,其中的荒诞又加强诗的现代性。
况禹点评《新诗典》蒲永见《光棍村》:一首全新的“劳动赞歌”,貌似怪诞,不无幽默,又暗藏了让人深思的机趣,涉及到了贫富与人身、心以及命运的微妙关系。
黎雪梅读《新世纪诗典》之蒲永见《光棍村》:不知道“光棍村”这种现象是不是其他国家也有,读完不仅仅是同情,更觉得异常悲凉。处于长期人性压抑的光棍们,解决焦渴的办法无非是“荷锄走向山坡/不停地挖土/直到汗流夹背/然后捧起泥土/作深深的呼吸”,可以说是因地制宜用耗尽自己体力的方式,以达到分散注意力的目的,的确算是一种不小的“发明”,其他人也“纷纷效仿”。朴实善良的本性最终战胜了欲望,还有了意外的收获:“全部熬到了现在/全部脱贫摘帽 /没有一个违法乱纪/也没有一个在饥渴中死去”,这样的结果估计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可谓是“有意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荫。”先抑后扬的写法令人喜忧参半,也让我们看到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带来的社会问题,让人触目惊心更令人沉思良久。诗中貌似荒诞不经的情节源于生活,其实生活远比文学作品更为荒诞,只是你愿不愿意去选择相信而已。
晏非跟读《新世纪诗典》| 2021.11.7诗人蒲永见《光棍村》
光棍问题也是特色问题之一,只不过本诗中的光棍自行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自慰,而是转移性对象,从女人转移到了土地,他们“不停地挖土/直到汗流夹背/”,谁说不像是在和女人亲吻和做爱呢?“然后捧起泥土/作深深的呼吸”,谁说不是做爱后的休息和肌肤相拥。如果仅仅只有第一段,可能就是一个著名的段子,有了第二段村干部的现身讲述,诗意得到更加充分的堆积和升华,从光棍们纷纷效仿这一发明,这一发明使得他们“全部脱贫摘帽/没有一个违法乱纪/也没有一个在饥渴中死去”,属于一本正经说荒诞。同时,这首诗亦从人的反常行为出发,很好地把诗人的批判精神灌注其间。
马金山|读蒲永见的诗《光棍村》的十一条:
1、题材的多样化,决定了一个诗人创作的广度与深度,同样也决定了诗维的丰富,和诗意的厚度;
2、诗人的经历就是诗,诗人的生活就是诗,诗人的生命就是诗,诗人本身就是诗;
3、蒲永见,男,1963年生,四川射洪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绵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八十年代开始习诗。出版诗集《穿过》。现居江油;
4、蒲永见的诗,情感的浓度饱满,语言通俗易懂,而又厚实可感,且对现实生活的抓取能力极强,还不缺乏生命的温度;
5、本诗由一个特殊的群体,以及异于常人的生活场景,在诗人的笔下,通过对了解到的环境和人的情节描写,勾勒出极其复杂而又充满正面意义的诙谐人生;
6、作者关注了光棍这一现象,又把他们写出来了,在关注即关怀的基础上,更加升华到了精神层面,叫人赞叹;
7、诗分两节,第一节着重对光棍村的地理位置、人数情况和光棍们对日常的身体需要,以及具体的应对方法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记录,而文字本身表现出来的,是善良、勤劳的农人状态与形象;
8、第二节,则以村干部的话,进行细致的转述,进一步对光棍们内心深处的“苦”,由遇上问题,到解决问题,再到改善生活状态的详细事项,进行了有效的提高与升华;
9、尤其是诗里行间,真实的故事情节里面,充满了荒诞气息和浓郁的人文味道,带给人们会心一笑的同时,更暴露出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值得关注与思考;
10、本诗给予诗人的启示:“在第一反应时,即打动人心,或者令人念念不忘的事物,完整地呈现出来,可能就是优秀的作品”;
11、命运之诗,人性之诗,荒诞之诗。
标签:account, alone, bachelor, bachelors, breath, breathe, cadre, celibate, country, countryside, earth, 蒲永见, family, far, hats, history, marriage, memory, method, NPC, people, policy, poor, poverty, present time, Pu Yongjian, sex, shovel, sweat, thirst, village, villages, 新世纪詩典
发表在 1960s, 1963, 1970s, 1980s, 1990s, 2000s, 2010s, 2020, 2021, 20th century, 21st century, Middle Ages, NPC, poetry, Translations, 新世纪诗典 | Leave a Comment »
10月 19, 2021

Xing Hao
MEISTER ZONG XIAN
Ein Mensch fragt,
“Existiert Buddha?”
Der Meister sagt, “Ja!”
Ein anderer fragt, “exisiert Buddha?”
Meister Zongxian: “Nein!”
Der dritte fragt,
“Existiert Buddha?”
Meister Zongxian
bleibt stumm wie ein Fisch.
Der erste, der fragt
ist ein Buddhist.
Der zweite
ist ein Atheist.
Der dritte
ist natürlich Beamter.
Er möchte, dass Buddha
seinen Hut mitbeschützt.
Übersetzt von MW im Oktober 2021



新世纪诗典11,NPC10月18日,3850首,1212人。第25个邢昊(山西)日
伊沙推荐:本诗与我的入典诗《智慧》写了同一个人物,那是十一年前我与本诗作者等一众诗人在南岳衡山一座寺庙里做一日修行体验时遇到的宗显法师,换一个角度,可以证明这是一位有智慧的真僧。本诗在十月下半月推荐诗中当居亚军。

况禹点评《新诗典》邢昊《宗显法师》:二十来岁开始,对禅宗有些兴趣,于是这些年零敲碎打,中外禅宗和尚的公案、逸事都会翻一翻。本诗中的这位法师是南岳衡山的,观其思路,应是禅宗无疑。我依稀记得任洪渊老师当年有过一个观点,他认为禅宗是中华文明中诗性思维与佛教碰撞后奉献给世界的最重要的贡献,是十足的东方智慧。诗中的场景也印证了这一点。至少是其辩证和观照因具体人而不同的一面。
张小云:读邢昊《宗显法师》
既有对机而说的意趣
又明缘起之理
实际邢昊何止于此
功夫啊
好一顶乌纱帽
非典乃至戴冠的
病毒都为之不得不遁逃的家伙
居然借宗显法师的“不吭”
将贪者这一世间最凶毒源首味
“显”于无声
2021.10.17
《宗显禅师》
君儿
法师告诉我们
入世是为更好的出世
将来他的心愿是办一所孤儿院
办一座慈善医院
建一座广济小镇
只是广济在山中
不知这个小镇应坐落何处
法师告诉我们
菩萨畏因
众生畏果
并让我们记下来
法师说不同宗教
不同法门
原本清凉一味
法师说他不敢破斋食肉
呵佛骂祖
因他没到此境
还穿不过去
法师希望
这世上多一些信佛的人
那样人间灾难
就可以大大减少
阿弥陀佛
我信
马金山|读邢昊的诗《宗显法师》的十一条:
1、诗在诗人那里,就是信仰;
2、诗歌是抒情的产物,是智慧的结晶,是内心的力量,还是精神的艺术;
3、邢昊,原名邢少飞。诗人、画家。1963年生于山西襄垣。现穿梭于晋城、北京、重庆三地。著有诗集《人间灰尘》《蛇蝎美人》《怀乡记》等。诗作已译成英、法、德、韩、日、蒙、土耳其等外文。获《都市文学》中国桂冠诗人奖,亚洲诗人奖;
4、邢昊的诗,充满先锋的气息,并在精练与极简的语言表达中,显现出非凡的生活质感与生命力量,且张力十足,给人以无限的回味感;
5、本诗由三个人的问,与法师的三种回答,告诉我们,佛既是唯一,也是无限,而正是这种态度,才构成了人世的多种,即真正的“佛”到底在那里,通过一个人物,凸显出来人类的大智慧;
6、诗的第一节,罗列了三个人,和法师之间不同的对话,而同样的问题,因人而异,答案不同,却正是这样的错垫,传递出佛家的博大与精深;
7、第二节,既是对第一节的补充,还是对三个不同身份的人的明确与注解,更是对特定身份的一群人的印象与表达,态度干脆而鲜明;
8、尤其是最后两行,对于“官”的内心刻画,再反观法师的态度,何尝不是一种伟大的智慧表现呢;
9、此诗整体的结构并不复杂,却显现出极为丰富的厚实气息,在字里行间,不仅感受到一种场景感,而且让人感触到一种境界,思想意识的真实,以及背后所包涵的精神世界;
10、本诗给予诗人的启示:“写诗的简单在于,录出现场,升华心理活动”;
11、场景之诗,生命之诗,智慧之诗。

Calligraphy by Huang Kaibing
黄平子读邢昊《宗显法师》
——《新世纪诗典》3850
宗显法师
邢昊
一个人问
“佛存在吗?”
宗显法师答:“是!”
另一个人问
“佛存在吗?”
宗显法师答:“不!”
第三个人问
“佛存在吗?”
宗显法师
没有吭声
第一个提问者
是个佛教徒
第二个提问者
是无神论者
第三个提问者
当然是个官了
他只想让佛保住
自己的乌纱帽
黄平子读诗:第一小节,三问三答。三个人问的问题都相同,为什么宗显法师的三次回答却各异?诗人开篇抖出一个老大的包袱。第二小节,解谜。对佛教徒来说,佛是存在的。对无神论者来说,佛是不存在的。对“只想让佛保住/自己的乌纱帽”的官来说,佛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论语》云:“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毛主席在《反对党八股》中说得更通俗:“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文章和演说也是这样。”
2021年10月18日20点44分
标签:Buddha, buddhism, Buddhists, existence, 邢昊, history, Jun Er, knowledge, memory, NPC, official, officials, people, poetry, question, questions, religion, silence, society, temple, wisdom, Xing Hao, yi sha, 君儿, 新世纪詩典, 伊沙
发表在 1960s, 1963, 1970s, 1980s, 1990s, 2000s, 2010, 2010s, 2020, 2021, 20th century, 21st century, Middle Ages, NPC, October 2021, poetry, Translations, 新世纪诗典 | Leave a Comment »
10月 11, 2021

Wang Aihong
TRAURIG ZORNIG
Heute auf dem Weg hinaus
einer alten Dame begegnet
Eine Hand ausgestreckt vorm Autofenster
bebend, schwankend
leer und nur leer –
Eine gestrige Bettelmethode
sie hat keinen QR-Code
ich hab nur mein Handy
Sie entfernt sich enttäuscht
ich drück auch noch
auf die Hupe
Übersetzt von MW im Okt. 2021


伊沙推荐:现在不容易遇见乞丐了,好不容易遇上一位,又无法满足别人,于是悲愤交加,捶响喇叭。在同题材诗中有所刷新,如我在课堂上所讲:先不提创造,从创意开始。
黎雪梅读《新世纪诗典》之王爱红《悲愤交加》:这几年自从手机支付的方式悄然兴起,的确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于是很多人身上都不习惯携带现金了。这就如同双刃剑有利也有弊,方便的同时也有不便,在偶尔需要用现金的场合就不免会尴尬,一如本诗中所遭遇的:先进的付款方法遇见了落后的乞讨方式,空有助人为乐的热情和一颗悲悯之心,口袋里却掏不出一毛钱,悲愤交加、捶胸顿足之余一记拍大腿的动作,“我却竟然锤响了/喇叭”,让人不由唏嘘感叹。虽然这只是日常生活的一个小插曲,而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读来依然会让你的心灵有所触动、有所思考,这恐怕便是作者的无心之得了。

Calligraphy by Huang Kaibing
读王爱红《悲愤交加》
张小云:
“捶响喇叭”让“悲愤”
有了高分贝的形象
至于
悲愤交加为哪般?
是没能帮上那位老太的自己?
是让行乞都颤颤巍巍空空荡荡的空气?
读的人尽管想
2021.10.10
晏非跟读《新世纪诗典》|2021.10.10诗人王爱红《悲愤交加》:悲愤交加的似乎是,对于弱势群体,我们的社会救助和保障水平仍不足以令人放心,而技术进步带来老年人(包括这位老太乞丐)的不适应确实需要改进,但似乎不会令人悲愤交加吧。最后两句把悲愤推向高潮,但不是强指,而是事实的诗意,内心的情绪影响到肢体变化,“我竟然捶响了/喇叭”。

Calligraphy by Huang Kaibing
马金山|读王爱红的诗《悲愤交加》的十一条:
1、要相信,在生活面前,诗意会随时发生;
2、细节,是摄入诗的灵魂,而日常的真实,就是想象的写照;
3、王爱红,1963年生,山东潍坊安丘市人,中国作协会员、中国美协会员、中国书协会员,中国侨联文艺家协会理事,出版诗文集、书法集多部,曾主编或参与主编《当代著名诗人作家手迹》等,曾多次获奖。现居北京;
4、此前未读过作者的诗,今天这一首,作为有过同样经历者,唯一的不同是没有后面的“捶响喇叭”,没有把这一切写成诗,而这些,更加重了我强烈的共鸣感;
5、本诗的在场感与真实性极强,笔触细腻,语言清晰、明快,内容又凸显现实性,其中所包含的情怀纯澈而幽深,给人以无限的触感和回味;
6、尤其是诗里所显现出来的生活底色,与本身的社会情状形成差异,特别是行乞者没有微码这件事,是“活”的诗眼点,还是诗维的过渡,既巧合,又绝妙;
7、诗中两个不同身份人的立场,同样有的失落感,注入了鲜活的生命质感,并透析出人性无限的遐想与光辉,擂动人心;
8、结尾部分,是一个情节,或者动作的描述,还是内心情绪的一种表达,却正是这个细节,进一步升华了全诗的意蕴和内涵;
9、标题由一个成语构成,既直面现实,又直击内心,可谓与诗的内容相得益彰,还是事物本真的投射;
10、本诗给予诗人的启示:“你所经历的,给你心颤的瞬间,务必精准的记录下来,因为它是诗”;
11、现实之诗,人性之诗,生活之诗。
黄平子读王爱红《悲愤交加》
——《新世纪诗典》3843
悲愤交加
王爱红
今天出门
我遇见一位老太
车窗外有一只伸过来的手
颤颤巍巍
空空荡荡
行乞的方式停在昨日
她没有微码
我只有手机
看着她失望地走远
我竟然捶响了
喇叭
黄平子读诗:“今天出门”,时间,背景。“我遇见一位老太”,人物。写人用“位”,这是表尊敬。“老太”是行乞之人,“我”能尊而敬之,非常了不起。比给她钱更了不起!“车窗外有一只伸过来的手/颤颤巍巍/空空荡荡”,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强调其老,其空。“行乞的方式停在昨日/她没有微码/我只有手机”,行乞也要与时俱进。“看着她失望地走远/我竟然捶响了/喇叭”,点题:“悲愤交加”。悲的是“老太”,愤的是自己。看多了各种乞讨,看多了各种“筹”,经常“被乐捐”,我早已麻木,难得王爱红还有一颗想给而不得的“悲愤交加”之心。捶喇叭是一个有趣的细节。
2021年10月11日16点11分

标签:beggar, begging, 王爱红, feelings, history, memory, method, methods, mobile phone, money, NPC, pay, people, phone, poetry, society, solidarity, story, time, Wang Aihong, 新世纪詩典
发表在 1960s, 1963, 1970s, 1980s, 1990s, 2000s, 2010s, 2020, 2021, 20th century, 21st century, Middle Ages, NPC, October 2021, poetry, Translations, 新世纪诗典 | Leave a Com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