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the ‘November 2021’ Category
12月 21, 2022

Picture by Li Wei
Zhu Jian
DENKMAL
Im WeChat
tauschen positive Nachbarn Erfahrungen aus.
Einer sagt,
“Ich hab so hohes Fieber gehabt,
ich war ganz dumm im Schädel.
Ich hab immer an Dr. Li gedacht,
dem ist es sicher noch schlechter gegangen,
so schade.”
“Welcher Dr. Li, Li Wenliang?”
“Ja! Genau der.”
2022-12-21
Übersetzt von MW im Dezember 2022
《纪念》
朱剑
群里
阳了的邻居
在交流体验
一个说
“我高烧的时候
都烧傻了
一直脑子里在想那个李医生
他肯定更难受
可惜呀。”
另一个问她
“哪个李医生
李文亮?”
“对!是他”
(2022.12.21)
标签:body, death, disease, Dr. Li Wenliang, fever, health, negative, neighbors, people, positive, sickness, speech, state, statements, virus, warning, Zhu Jian, 朱剑, 李文亮
发表在 1980s, 1990s, 2000s, 2003, 2010s, 2019, 2020, 2020s, 2021, 2022, 20th century, 21st century, April 2020, April 2021, April 2022, August 2020, August 2021, August 2022, December 2019, December 2020, December 2021, December 2022, February 2020, February 2021, February 2022, January 2020, January 2021, January 2022, July 2020, July 2021, July 2022, June 2020, June 2021, June 2022, March 2020, March 2021, March 2022, May 2020, May 2021, May 2022, Middle Ages, NOVEMBER 2020, November 2021, November 2022, OCTOBER 2020, October 2021, October 2022, poetry, September 2020, September 2021, September 2022, Translations, 朱剑 | Leave a Comment »
11月 21, 2022
汉语先锋·2021年度最佳诗歌100首|维马丁《致西毒何殇》入选理由:又是一首外国人用中文写的诗,来自奥地利诗人、翻译家维马丁。这首诗非常中国,读来竟有某种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一首短短的致友诗,其中包含着多重难以名状的情绪,有对友情的怀念,有对昔日不再有的怅惘,有对时代的忧伤,有对丢失事物的缅怀,有祝福,有叹息,娓娓道来,融为一体,万般滋味,化作绕指柔。其中有妙笔,尤其扣人心弦——“在那棵树下,我们多小。”(磨铁读诗会)
Martin Winter
AN XIDU HESHANG
Facebook sagt mir,
Du bist heute 40.
Gratuliere! Das Jahr ohne Zweifel, sagt Konfuzius.
Letztes Jahr hast du tolle Gedichte geschrieben,
und einen Roman, schaut großartig aus!
Facebook zeigt auch gleich
unser Foto zusammen
beim Grab von Wang Wei,
vor dem großen Baum.
Unter dem Baum
sind wir alle so klein!
Das war ein herrlicher Ausflug,
wir haben jeder Gedichte geschrieben.
Zwei Jahre sind vergangen,
fühlt sich an wie zehn.
Es ist eine andere Zeit.
Der Baum
steht wahrscheinlich noch dort,
wir Menschen von damals
sind noch am Leben,
aber mir kommt vor
wir haben etwas verloren,
und zwar nicht nur die Jahre.
Hoffe, Dir gehts gut!
2021


诗卡展第三期
https://mp.weixin.qq.com/s/AZu3iR21qTgxqimraKQf7Q
目录
李柳杨 《阜阳》《有一个人在大海里游泳》
瑠 歌 《猪怕过年》
柳平平 《我不模糊》
刘傲夫 《二姑娘》
刘 川 《珍妃的旅行》
绿 夭 《母子》
马亚坤 《奶雨》
毛 姐 《做牛做马》
梅花驿 《他们上楼顶看星星去了》
明 迪 《世界的尽头,海浪也有消失的瞬间》《泥土,陶器,女人》
南 人 《孤岛》《返猪现象》
欧阳昱 《重放》《阳光照地的时候看到门边》
潘洗尘 《妈妈曾两次生下我》《写在一个叫“五年生存率”的游戏结束之后》
庞琼珍 《水波》
标签:birthday, Chang'an, Confucius, contact, 王维, 西毒何殇, face, faces, friendship, letters, life, literature, Martin Winter, people, poetry, social media, time, trees, Wang Wei, Xi'an, Xidu Heshang
发表在 1960s, 1970s, 1980s, 1990s, 2000s, 2010s, 2019, 2020, 2020s, 2021, 2022, 20th century, 21st century, 7th century, 8th century, Antique times, April 2019, December 2021, Middle Ages, November 2021, November 2022, poetry, Tang Dynasty, Translations | Leave a Comment »
4月 19, 2022

《被时间困住》
我被时间困住,
人们被时间困住,
因为病毒,
因为有人
不能失控。
他们无法控制
两年多前,
还有19年前
2003 年。
让我们假装它没那么糟
那时一切很好,
所有一切都很好
但反反复复
现在人们
还陷入了战争。
多么精彩的一年!
水央 译
STUCK IN TIME
I am stuck in time,
people are stuck in time,
because of the virus,
because someone
cannot lose control.
They lost control
over two years ago,
also 19 years ago
in 2003.
Let’s pretend it’s not that bad
worked so well back then,
worked so well everywhere
again and again.
Now people are
also stuck in a war.
What a wonderful year!
MW April 2022
请看本来的问题等等!
https://mp.weixin.qq.com/s/NsgPyF2xHROX7SuYa3VEQQ
图案:
#心向自由
拼贴
创作:柳杨
素材来源:网络

标签:control, 维马丁, disease, Martin Winter, sickness, time, virus, war, year, 水央
发表在 2000s, 2003, 2010s, 2019, 2020, 2020s, 2021, 2022, 20th century, 21st century, Antique times, April 2020, April 2021, April 2022, August 2020, August 2021, December 2019, December 2020, December 2021, February 2020, February 2021, February 2022, January 2020, January 2021, January 2022, July 2020, July 2021, June 2020, June 2021, March 2020, March 2021, March 2022, May 2020, May 2021, Middle Ages, NOVEMBER 2020, November 2021, OCTOBER 2020, October 2021, poetry, September 2020, September 2021, Translations, 新世纪诗典 | Leave a Comment »
4月 16, 2022

ORIGINAL PROBLEMS
The pandemic has brought original problems
out for all to see
very clearly
War has brought original problems
out for all to see
very clearly
and even faster
economy problems
society problems
relationship problems
ordinary people
what can they do?
we need
to help each other
that’s clear
for all to see
what else can we do?
we thought
society as it was
economy as it was
relations as they were
would go on like that
nothing could stop it
well, we were wrong
MW April 2022

PROBLEME, DIE DA WAREN
Die Pandemie
bringt die Probleme,
die da waren, ganz klar heraus.
Der Krieg bringt die Probleme,
die da waren, ganz klar heraus,
und zwar noch schneller.
Die Wirtschaft, die da war.
Die Gesellschaft, die da war.
Die Beziehungen, die da waren.
Was können die Leute
da tun?
Wir müssen
einander helfen,
das ist auch ganz klar.
Was kann man noch tun?
Früher haben wir geglaubt,
die Gesellschaft, die da war,
die Wirtschaft, die da war,
die Beziehungen, die da waren,
das geht immer so weiter,
das hält niemand auf.
Das ist gar nicht so,
da kommt man halt drauf.
MW April 2022

本来的问题
维马丁
疫情让本来的问题
显出来
特别清楚
战争让本来的问题
显出来
特别清楚
还要更快
本来的经济
本来的社会
本来的关系
老百姓
可以做什么?
需要
互相帮助,
这也显出来
特别清楚
其他还能做什么?
以前以为
本来的社会
本来的经济
本来的关系
一直会下去
不能阻挡
现在知道
并不这样
2022.4
上面头一张图案:
#心向自由
拼贴
创作:柳杨
素材来源:网络
标签:acceptance, Africa, art, asia, body, control, 維馬丁, 维马丁, 美国 America, death, deaths, disease, East Asia, economy, Europe, food, future, health, international contact,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ternational new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life, lockdown, Martin Winter, pandemic, past, people, present time, problems, relations, relationships, russia, sickness, society, state, Ukraine, war
发表在 18th century, 1940s, 1950s, 1960s, 1966, 1970s, 1980s, 1989, 1990, 1990s,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19th century, 2000, 2000s,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0s,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0s, 2021, 2022, 20th century, 21st century, April 2022, December 2019, December 2020, December 2021, February 2020, February 2021, February 2022, January 2020, January 2021, January 2022, July 2020, July 2021, June 2020, June 2021, March 2020, March 2021, March 2022, May 2020, May 2021, Middle Ages, NOVEMBER 2020, November 2021, OCTOBER 2020, October 2021, poetry, September 2020, September 2021, Translations, Warring States, Welcome! | Leave a Comment »
3月 16, 2022

Huang Pingzi
SOMMER
Reis
senkt wie Mutter den Kopf
Mutter
beugt sich hinunter wie Reis
Mutter
schneidet den Reis mit der Sichel
Reis
schneidet mit Halmen Mutter ins Gesicht
Übersetzt von MW im März 2022

新世纪诗典11,NPC3月17日,4000首,1243人。第2个黄平子(江西)日
《新世纪诗典》大节点一4000首纪念日!
《新诗典》小档案:黄平子,男,70后,中学教师,在《新世纪诗典》、《磨铁读诗会》、《诗快报》等发表作品。磨铁读诗会2020年度汉语十佳诗人。傲夫诗社成员。写作是一种编码的过程,阅读是一种解码的过程。
伊沙推荐:《新世纪诗典》,第4000首推荐诗,留给一首极具经典性的作品。如果没有最后一句质感十足的蛰人句子,这只是一首很一般的诗,有了此句,一跃而居上品,这便是句的重要性,以及句与篇的关系。
伊沙:《新世纪诗典》4000天纪念日,萧衍有言:刻意为之,不算功德一一以此言自勉,走向未来。
况禹点评《新诗典》黄平子《夏天》:诗是一种非常奇特的文学体裁。奇就在于它不能以逻辑和因果来判定成败。有的诗,句句惊人,捏合到一起不成样子,甚至到结尾彻底掉了链子。有的诗,句句平易,临到结尾却来了句漂亮的翻转。本诗即是后者的一个代表。
黄平子读黄平子《夏天》
——《新世纪诗典》4000
夏天
黄平子
水稻
像母亲一样低头
母亲
像水稻一样弯腰
母亲
用禾镰割水稻
水稻
用叶子割母亲的脸
2021年11月30日6点49分
黄平子,男,70后,中学教师,在《新世纪诗典》、《磨铁读诗会》、《诗快报》等发表作品。磨铁读诗会2020年度汉语十佳诗人。写作是一种编码的过程,阅读是一种解码的过程。首先,要感谢磨铁,感谢沈浩波,里所,后乞。《夏天》先在磨铁读诗会选用。磨铁的肯定,增加了我投稿新世纪诗典的信心。其次,感谢伊沙,感谢他的选稿,感谢他在新世纪诗典4000首大关这个重要节点推荐《夏天》。第三,感谢《夏天》的评论者,翻译者,推荐者。《夏天》是写母亲的,也不仅仅写母亲。《夏天》是写童年记忆的,记忆里有苦痛,又不仅仅是苦痛。我喜欢夏天,喜欢夏天的热。在最热的夏天,我也不戴草帽,一任炎热的太阳晒出我的汗,晒脱我的皮。我一直很怕冷,夏天很好,不用愁没有衣服穿,大不了打赤膊。夏天是农村的收获季节。水稻在夏天成熟,花生在夏天成熟,西瓜在夏天成熟……虽然夏天忙得人直不起腰来,但是忙过了就有吃,有什么不好呢?我的老家太窝要山没山,要水没水。我们一家人就靠几亩薄地糊口。我父亲结扎后身体不好,家里的活大多由母亲做。在农村,割稻子是最辛苦的事。头顶有烈日,脚下有泥水。水稻的长叶子上长着锯齿,像一把把小锯子。一发稻子割下来,脸上、手上,到处都是血口子。稻子上还有细细的绒毛,沾到身上,有说不出的痒。天太热,湿答答的衣服又捂出了一身痱子……这让人又爱又恨的夏天啊!2022年3月16日20点43分
我的新长征之路
黄平子
从《小萝卜头》
到《夏天》
从1.0
到2.0
从3450
到4000
我整整走了
550天
此时
中央红军
已经胜利到达
陕西吴起镇
完全了
举世闻名的
二万五千里长征
2022年3月16日21点31分
标签:bending, body, cut, 黄平子, face, food, Huang Pingzi, leaves, mother, NPC, plant, poetry, rice, work, 新世纪詩典
发表在 1970s, 1980s, 1990s, 2000s, 2010s,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0s, 2021, 2022, 20th century, 21st century, April 2011, April 2012, April 2013, April 2014, April 2015, April 2016, April 2017, April 2018, April 2019, April 2020, April 2021, August 2011, August 2012, August 2013, August 2014, August 2015, August 2016, AUGUST 2017, August 2018, August 2019, August 2020, August 2021, March 2022, Middle Ages, November 2011, November 2012, November 2013, November 2014, November 2015, November 2016, November 2017, November 2018, November 2019, NOVEMBER 2020, November 2021, NPC, poetry, Translations, 新世纪诗典 | Leave a Comment »
3月 3, 2022

Hou Ma
EUPHRAT-PAPPEL
Du bist die Meisterin der Trauer, die aus Wunden weint.
Die Meister-Asketin, die Schönheit von Falten und Narben her kennt.
Die Meister-Überlebende, die ihre Krone abwirft.
Die Meisterin der Anmut, die Weidenblätter trägt in der Jugend, Pappellaub in mittleren Jahren, Ahornblätter im Alter.
Sie sagen, du seist im Alter am schönsten.
In Wirklichkeit bist du am schönsten als Tote.
Du einsamer Laubbaum!
Deine Schönheit ist weit entfernt von der Schönheit der Massen.
Du Meisterin der Freude, die nicht daran glaubt, dass sie stirbt!
Du Meisterin des Düfte, die aus der Wüste das Meer destilliert!
Du Meisterin der Kunst des Alterns und des Todes!
2021-11-05
Übersetzt von MW am 2. März 2022


新世纪诗典11,NPC3月2日,3985首,1243人。第33个侯马(内蒙古)日
伊沙推荐:纷纭乱世中,几位求道派老诗人稳如泰山,稳健在这时显出了价值,其中侯马这一首在文本上最为完美:情感之饱满,视角之独特,修辞之新颖,是脱态于传统咏物诗而创造出的纯度厚度至高的现代抒情诗,当居半月亚军。
况禹点评《新诗典》侯马《胡杨》:此诗看得人不禁称奇——1.“大师”一词自打在汉语里沦为常用词以来,词性已从最初的高评级别降为自带喜感、具备一定反讽效果的词汇,使用它,会具备一定的风险。迄今为止,包括译诗在内,以前只有在策兰《死亡赋格》中“死亡是来自德国的大师”,该词的使用最为郑重。本诗在我所读的佳作里堪称第二次完美使用,也是汉语里的第一。2.本诗采用了欧化语态,与习见的侯马诗歌中的日常风格大异,当然对于我来言不算意外,也正好借此提及大家注意到侯马气质中现代式维美与抒情这一元。
黎雪梅读《新世纪诗典》之侯马《胡杨》:在一般人的眼里,胡杨给人的印象无非是“生而三千年不死,死而三千年不倒,倒而三千年不朽”,像这样三生三世的神奇生物,人们看到的只是它顽强的生命力和动人心魄的美丽。而在诗人侯马的眼里,胡杨的形象是如此丰富而又立体,它简直就是无所不能的“大师集合体”:“悲情大师”、“苦修大师”、“生存大师”、“风度大师”、“欢乐大师”、“芳香大师”及“审美大师”,对胡杨的审视由表及里、由内而外,由物质到精神,突破了胡杨作为一传统的诗性意象,而给予其新鲜可感、意蕴深邃的内涵;在诗人笔下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具有“自然属性”的胡杨,更多的是它身上所具有的“人性”和“神性”,这也是我所见到的对胡杨的最高礼节的赞誉。同时诗人将对胡杨的赞美 ,对生命、衰老与死亡的豁达,以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等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情感内敛而不张扬。这些因素纵横交织,读后无不令人灵魂震颤,进而思绪万千……
【亚坤评诗】
胡杨
作者|侯马
(内容详见新诗典今日推送)
这首诗真是绝了!这真是典型的经典化写作!我甚至觉得作者这首诗就是奔着经典化写作方向去的。写得太独特了!太有质感了!
如果仅仅是把“胡杨”的生命形态写好也就算了,问题是诗歌的内核比这一层高很多啊。它写的是“生命形态”问题啊!甚至把“生命形态”还拔高了一个层次,写的是“哲学-道”的问题啊!真得不佩服不行!
仔细读这首诗,真能学到好多东西。这就是成熟写作者的心性、思想、精神、审美、文化等高度提纯后的结果!
一个晚上,我多次盯着手机读这首诗。实在找不出什么破绽。它可以说的点实在太多了。就这样,一直过了十二点,我都没有下手。
实事求是讲,这首写胡杨的诗,基本打破了当前“胡杨”写作的所有“内容模式”。从这个角度讲,这首诗写作角度之“刁钻”可见一斑。
写胡杨生命体变化形态的有很多,但把具象的生命体变化形态(可视的)和各种抽象的“大师”链接起来,进而沉淀出如此深度的“生命况味”,还真从未见过!真是绝了!
我一直有关注和跟读侯马老师的作品。这首诗让我心里一惊!原因是:我感受到了作者明确的求变思维和现实突破。
事实上看,这首诗确实是变了!它突破了!
语言技巧的娴熟、结构安排的匠心、诗歌修辞的独特、精神高度的提纯、审美思维的质感,共同造就了这首诗的“突破”(如果和作者其它经典作品类比的话)
对于一个成熟且知名的写作者来讲,特别是对于侯马老师这种经典化写作意识很强的作者来讲,每一首诗的亮相都是一次“登山”。它其实是有“风险的”。
这一首,毫无疑问,提供了一种新的质感和审美境域!
我还想说,技巧真是太好了!这首诗真不知是一气呵成的“灵感之作”,还是苦心孤诣后的“雕刻之作”。
诗中每一个与“大师”相互对应的修辞和细节,都是如此精准。它们彼此之间“内部精神”还是相互连通的”。同时“内部力量”也是相互“挤压的”。这种矛盾的冲突和统一,形成了很高的“精神效能”和“美学效应”!
真是一首对生命进行极致化抒情的作品!
我就先说这么多!
(马亚坤.2022.03.02.上海)
黄平子读侯马《胡杨》
——《新世纪诗典》3985
胡杨
侯马
你这从伤口流泪的悲情大师
以皱褶和皱裂美容的苦修大师
自断树冠的生存大师
携柳叶之童年杨树叶之中年
枫叶之晚年的风度大师
人们以为你晚年最美
其实你死后最美
你这孤独的乔木
远离众美的最美
你这不相信最后一次死亡的欢乐大师
在荒漠中萃取大海的芳香大师
衰老与死亡的审美大师
2021、11、5
黄平子读诗:侯马,1967年生于山西。最新出版诗集《夜行列车》(中国桂冠诗丛第三辑),2022年获第十一届NPC李白诗歌成就奖。现居呼和浩特。“你这从伤口流泪的悲情大师”,胡杨流的当然不是泪,是盐。当体内盐分积累过多时,胡杨会从树干的节疤和裂口处将多余的盐分自动排泄出去,形成白色或淡黄色的块状结晶,称“胡杨泪”或“梧桐泪”,也称“胡杨碱”。“以皱褶和皱裂美容的苦修大师”,指胡杨条裂状的树皮。“自断树冠的生存大师”,当胡杨树树龄开始老化时,会逐渐自行断脱树顶的枝杈和树干,最后降低到三、四米高,依然枝繁叶茂,直到老死枯干,仍旧站立不倒。“携柳叶之童年杨树叶之中年/枫叶之晚年的风度大师”,胡杨树树叶奇特,因生长在极旱荒漠区,为适应干旱环境,生长在幼树嫩枝上的叶片狭长如柳,大树老枝条上的叶却圆润如杨。故胡杨有“变叶杨”、 “异叶杨”之称。胡杨叶如枫叶,到了秋天就会变黄、变红或者变褐。“人们以为你晚年最美/其实你死后最美”,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三千年的胡杨,一亿年的历史!”“你这孤独的乔木/远离众美的最美”,因为远离众美,所以孤独。因为孤独,所以有了与众不同的美。“你这不相信最后一次死亡的欢乐大师”,胡杨的死亡就是重生,像凤凰涅槃一样。“在荒漠中萃取大海的芳香大师/衰老与死亡的审美大师”,胡杨是沙漠的守护神,活着,美。死了,也美。
2022年3月2日22点09分

伊沙主持 | 新世纪诗典11一周联展之女诗人小辑(2022.2.16——2.28)
标签:age, alone, beauty, death, grace, Hou Ma, life, nature, NPC, old age, poetry, scars, trees, wounds, wrinkles, youth, 候马, 新世紀詩典, 新世纪詩典, 侯馬
发表在 1960s, 1967, 1970s, 1980s, 1989, 1990s, 2000s, 2010s, 2020s, 2021, 2022, February 2022, Middle Ages, November 2021, NPC, poetry, Translations, 新世纪诗典, 侯馬 | Leave a Comment »
1月 9, 2022

Wang Xiaolong
ALL DIE ZEICHEN, DIE JAHRE
Das Notebook vom Anfang des Jahrtausends,
irrsinnig teuer, irrsinnig schwer.
Über zehn Jahre unten im Bücherschrank
praktisch vergessen.
Beim Bücherordnen entdeckt, bisschen schlechtes Gewissen.
Schnell den Staub abgewischt von der Tasche,
aufgestellt, angesteckt, grumbelnd wirds hell.
Er lebt noch! Leben in Dokumenten!
Nacheinander aufgemacht, wie war Xiaolong?
Nicht viele zweifelhafte Stellen,
Aber viel Mist.
Er brummt und vibriert,
gefrorene Erde fängt an zu schmelzen.
Uralte Viren wachen auf,
kriechen aus dem Dunkel, es steht auf dem Schirm
die Armee des Khan in Reihen um Reihen.
All diese Zeichen, diese Jahre,
all die Zeit
in meinem Leben.
November 2021
Übersetzt von MW im Januar 2021


《新诗典》小档案:王小龙,1954年生,在上海。
伊沙推荐:两大元素聚合在一起,令本诗达到一种至高的纯度,产生了奇特的魅力,那便是:上世纪80年代特有的清洁之气+一位口语诗老战士的历尽沧桑。本诗在一月上半月推荐诗中当居亚军。
马金山读《新世纪诗典》诗的十一条(2021年12月合辑)
https://mp.weixin.qq.com/s/35MC5MBJezg9GHZpehF9zw
本期诗人:
吴雨伦、陈庚樵、刘傲夫、马非、韩敬源
黄海兮、游连斌、梅花驿、张小云、白立
苇欢、任意、陈铭华、苹果皮、庄本铁影
赵小北、周洪勇、张韬、默问、周献
张敬成、刘一君、海青、庄生、陆福祥
海菁、湘莲子、西娃、小虾、维马丁
伊沙

伊沙主持 | 新世纪诗典11一周联展(2022.1.2——2022.1.8)
标签:21st century, century, computer, 王小龙, history, language, memory, NPC, people, person, poetry, self, thing, time, Wang Xiaolong, writing, 新世纪詩典
发表在 1950s, 1954, 1960s, 1970s, 1980s, 1990s, 2000s, 2010s, 2020, 2021, 20th century, 21st century, January 2022, Middle Ages, November 2021, NPC, poetry, Translations, 新世纪诗典 | Leave a Comment »
1月 7, 2022

Yi Sha
SEHR SCHWER
An dem Tag als mein Vater starb,
hab ich auch ein Gedicht vorgestellt.
Den Autor
vergess ich mein Lebtag nicht.
Nächstes Mal, wenn ich sie seh,
frag ich, ob sie mir ein Essen spendiert,
oder eine Zigarette.
Denn das war
wirklich sehr schwer.
Ich hab die allerkürzeste
Präsentation
aller Zeiten geschrieben.
Ein kleiner Satz mehr
war einfach nicht möglich.
Obwohl
es eine Dichterin war.
Übersetzt von MW am 30. Dezember 2021




伊沙推荐:太难了!真的是太难了!怕引起大家身心不适,当时推荐诗的时空环境我就不讲了,这也是我在疫年之中的终极体验,致命时刻!个人之诗,泣血之作,且为内出血,当得起半月冠军!叫人五味杂陈七窍生烟的2021年,再见!
况禹点评《新诗典》伊沙《太难了》:确实太难了。读诗的此刻又何尝不难!当全国为西安的疫情突然吃紧而震惊、叹息和鼓劲儿的时刻,本诗的作者却和往常一样,继续他十年如一日的创作、教研,以及为新诗典选诗、评诗的历程!太难了,在最难的时节,在全世界最难的艺术人生里矢志不渝,这就是我这一代作者中最杰出者为中国文学树立的地标!
黎雪梅读《新世纪诗典》之伊沙《太难了》:确实难!十年如一日地、没有一天间断地推荐好诗和诗人,即使在至亲离世这样痛彻心扉日子里也要咬牙坚持,没有超常的毅力和高度的责任感是很难做到的:这边还沉浸在悲伤里难以抑制,又要处理许许多多相关的事宜;那边又要按时推荐好诗,因为职责所在。所以在两难的情形下,“我写了史上/最短的/推荐语/多一句/都写不出来”,这绝不是找理由敷衍或搪塞,这一细节让我们看到诗人和所有面临相同变故的人一样,这是最正常的反应:大脑昏沉,连思维似乎都停止了……真实的经历,真实的心态,一字一句都是从艰难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一滴血、一行泪,或者是一声哽咽或叹息;又如同一记记重锤,敲在诗人的心里,响在读者的耳畔,心头的敬意便油然而生。
马金山|读伊沙的诗《太难了》的十一条:
1、写吧!写你心心念的东西,准没错;
2、写作这种事,只要你写,它就有,不写,再说什么它也没有;
3、伊沙,原名吴文健,文学家,以诗名世。1966年生于四川成都,198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于西安外国语大学任教至今。现已出版著、译、编作品一百余部。获国内外数十项诗歌奖及其他文学类奖项。应邀出席国内外众多诗歌节、文学节和其他交流活动。代表诗集有《车过黄河》《鸽子》《蓝灯》《无题》《唐》《白雪乌鸦》等;
4、不可否认,在不知不觉之间,伊沙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最伟大的诗人,哦,这样描述他还不够准确,因为无论是在小说,评论,还是翻译方面,都表现出非凡的能量和成就,不得不让人敬重,他就是精神的贵族;
5、对于伊沙主持的《新世纪诗典》,已然成为当代最重要的一个诗歌推荐平台,而且已不仅仅是一个诗人平台,更是一群志同道合者的天堂,以及无可替代的社交载体;
6、近些年,和伊沙见过一二三四五次面,每次见面的感觉都会不尽相同,但是每一个场景都历历在目。第一次是2014年,从容主持的“第一朗读者”活动上,虽是首次见面,但倍感亲切与美好;第二次是2016年,参加“饿死诗人”伊沙诗歌分享会,从他口中让我记住了诗性的智慧与生活的诗意;第三次是2017年,由江湖海主办的新诗典惠州诗会活动中,让人看到了一个激情燃烧的伊沙;第四次是2018年,沈浩波的磨铁诗歌活动中,没有交流,但感到了他对诗歌的严谨态度;第五次是2020年,新诗典绵阳诗会,他的一份责任和使命感,扑面而来;
7、读到本诗,首先在我脑海里出现几个关键词:一是责任,二是命运,三是真实,四是残酷,而这些不仅构成了现实中的生活,还是五味杂陈,矢志不渝的人生;
8、诗里行间,结合疫情的背景,融合进推荐诗的情节和状况,呈现出来的是诗人的博大情怀与终极体验,是含泪的撕心裂肺的记忆,还是活生生的残酷现实,而作为诗人,以最好的方式把它写成了诗;
9、一句“太难了”,一语多关,在这个大疫环境下,又有几人没有共鸣呢,而背后又有多少无奈与痛苦呢,只有遇到的人才能够真正的体悟;
10、本诗给予诗人的启示:“好诗就是毫不掩饰地把真实的东西真诚地写出来”;
11、命运之诗、现实之诗、泣血之诗。
黄平子读伊沙《太难了》
——《新世纪诗典》3924
太难了
伊沙
父亲去逝那天
推荐的诗人
我将永生难忘
下次见面
我会向她讨吃一顿饭
或讨要一条烟
因为当时
太难了
我写了史上
最短的
推荐语
多一句
都写不出来
虽然
她是位女诗人
黄平子读诗:伊沙,1966年生,男人。中国当代写诗最多、著作最丰的诗人,量大而质优,全能文学家,最具专业性的写作教授。力争成为中国文学界最老的踢球者。“父亲去逝那天”,这是人生生活中的大难。“推荐的诗人/我将永生难忘”,伊沙十几年如一日,每日推荐一首诗,这种坚持,是执着中的大难。在这种关键时刻的推荐,肯定永生难忘。“下次见面/我会向她讨吃一顿饭/或讨要一条烟”,“讨吃”,“讨要”,说得非常谦恭。伊沙是个豪爽的人,敌人满诗坛,朋友更是满诗坛。在这个物资极大丰富的时代,一顿饭,一条烟,这是多么微不足道的事情。“因为当时/太难了/我写了史上/最短的/推荐语”,回顾当时具体的难。其实好的推荐语当然不在长短。“多一句/都写不出来”,这两句诗让我想起了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 ;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虽然/她是位女诗人”,女诗人心思更细腻,估计更能体谅推荐者彼时的心情。
2022年1月2号19点44分

伊沙主持 | 新世纪诗典11一周联展(2021.12.26——2022.1.1)
标签:cigarette, death, drink, family, fate, father, feelings, food, friendship, life, memory, men, NPC, people, poetry, presentation, short, time, women, yi sha, 新世纪詩典, 伊沙
发表在 1960s, 1966, 1970s, 1980s, 1989, 1990s, 2000s, 2010s, 2020, 2021, 20th century, 21st century, December 2021, January 2022, Middle Ages, November 2021, NPC, October 2021, poetry, September 2021, Translations, Yi Sha, 伊沙 | Leave a Comment »
1月 4, 2022

Jiang Tao
DORF AN DORF
Im Flugzeug
seh ich dicht an dicht Dörfer
und bin beruhigt.
Unser Land hat überall Leute.
Ich seh sogar
die Strasse für Heiratsvermittlung
von einem Dorf
zu einem anderen.
2021-11-14
Übersetzt von MW im Januar 2021


新世纪诗典11,NPC2022年1月4日,3928首,1227人。第27个蒋涛(北京)日
《新诗典》小档案:蒋涛
1969年2月出生于西安市。诗人、作家、编剧、导演。现居北京。
1990年在西外上学期间受伊沙影响开始写诗,1991年在美国《一行》发表《一旧旧一年历》。
第五届李白诗歌奖铜诗奖、第四届亚洲诗人奖大奖得主。
《新世纪诗典》十大60后诗人,常春藤诗人、新世纪中文诗歌百大诗星。
伊沙推荐:今明两天,连推两位智性诗人,智性乃后现代主义之显性,它也是一种硬碰硬:我诗人就是比你们聪明,就是来给你们开脑洞的,不服你们也聪明点儿啊!你能想到连接两个村庄的是"相亲之路"吗?你不能。
况禹点评《新诗典》蒋涛《村庄与村庄》:蒋涛是能在诗中让读者瞬时灵魂出窍的奇人。这次又来了。但好像又不是过去那个踩着感性台阶表演灵魂出窍的蒋涛,这一次,他的立足点是理性。其实在近几次的入典作品里,他一直偷偷在自己的诗思中强化理性成色。这样的状态让人惊喜。
黎雪梅读《新世纪诗典》之蒋涛《村庄与村庄》:居高临下,以俯视的角度可以看见“村庄密布”、“祖国处处有人家”,然后由面到线洞悉了村庄与村庄连接的秘密——相亲。在农村大都是方圆三里五村联姻的居多。这也是农村一直以来的习惯使然。村子距离的近,人际关系才能够更加的了解,也多了一些中间人在其中牵线搭桥,于是更加利于促成婚姻。极简的文字蕴含着丰富的信息量,“所见即所得”,人口的现状,现代与传统的交织,叙述充满智性与诗性,诗人独特的个人风格亦十分突出。
马金山|读蒋涛的诗《村庄与村庄》的十一条:
1、诗是生活的再现,还是生命的延续;
2、好的结尾,决定着一首诗,到底是一堆垃圾,还是一座宝藏;
3、蒋涛,诗人、作家、编剧、导演。1969年2月生于陕西西安。1990年在西外上学期间受伊沙影响开始写诗。1991年在美国《一行》发表《一旧旧一年历》。第五届李白诗歌奖铜诗奖、第四届亚洲诗人奖大奖得主。《新世纪诗典》十大60后诗人,常春藤诗人、新世纪中文诗歌百大诗星。现居北京;
4、蒋涛的诗,无厘头、智性,而这种纯粹性,就是蒋涛独有的特色,语言新鲜,或者鲜活,这是蒋涛的诗歌正确,也是蒋涛的生活的偶然出离,更是蒋涛的灵魂的力量,以及诗性本身;
5、读到本诗,先闭上眼睛,再一次先联系上自己坐飞机的经历,只觉人间点点灯火,以及莫名的安静,因为手机可以毫无顾忌的关机了,也会有灵魂出窍的时候,但是都太过于感性,却从来没有把在飞机上的所见写出一首代表作,甚为遗憾;
6、而蒋涛,切换到另一个角度看世界,却收获了不一样的体验与诗思,不得不让人赞叹的同时,就是奇妙的感受与惊喜;
7、诗中描写的场景,既是现实中的状态,还是想象中的状态,但是用到了“祖国”这样的大词,使得整首诗的状态与层次完全不同了,不只是境高,意味则更深;
8、结尾好一个“相亲之路”,不仅联系实际,而且还饱含生活的样子,让通俗的东西,更加贴近生活,丰富多样;
9、此诗精练,简约,诗里情景相通,可阐释性极强,有画面效果,更有人间烟火气息,隐秘的东西,在文字之间凸显出来;
10、本诗给予诗人的启示:“不按正常的套路出牌,也是牌的另外一种,或者多种打法”;
11、智性之诗、生活之诗、想象之诗。
标签:airplane, connection, country, countryside, 蒋涛, Jiang Tao, land, match, matches, matchmaking, NPC, people, plane, poetry, population, road, view, village, villages, 新世纪詩典
发表在 1960s, 1969, 1970s, 1980s, 1990s, 2000s, 2010s, 2020, 2021, 20th century, 21st century, January 2022, Middle Ages, November 2021, NPC, poetry, Translations, 新世纪诗典 | Leave a Comment »
12月 20, 2021

Zhou Xian
LEUTE IN CHENGDU
Leute in Chengdu sind flink und gescheit,
es ist die Provinzhauptstadt,
da wird mehr erwartet als auf dem Land.
Diese paar Tage
war die Virussituation angespannt,
an diesem Tag auf der Straße
sind zwei Elektroräder zusammengestoßen.
Die zwei haben zuerst geschaut
ob der andere einen grünen Pass hat.
Dann erst haben sie angefangen,
zu keifen und zu streiten.
2021-11-12


新世纪诗典11,NPC12月20日,3913首,1227人。第6个周献(四川)日
《新诗典》小档案:周献,男,60后,网络用名小也,小夜之父。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师从钱理群先生访学一年。现在某学院副教授。主要诗作发表在伊沙主持的《新世纪诗典》,其它诗作散见《磨铁读诗会》《独立》等公众号。
伊沙推荐:我在写《李白》,这点把握很对:蜀人好玩,比中原人、江南人、北方人都好玩……本诗又给我提供了佐证:诗好玩,说明作者好玩,蜀人写蜀人,就是这么好玩!此为好玩之疫年版。好玩即诗意。
况禹点评《新诗典》周献《成都人都很精灵的》:岂止成都人,我觉得所有川人里都是性情中人居多。但疫情下撞车的这一幕,还是令人爆笑——无奈中的爆笑,也正是大疫情下生态之一种。
黎雪梅读《新世纪诗典》之周献《成都人都很精灵的》: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四川人豪爽简直是毋庸置疑的。这豪爽和北方人的粗矿、南方人的细 腻是完全不一样的风格。豪爽的表现是多方面的: 待人诚恳热情,心直口快;处事利落干脆,绝不拖泥带水;工作风风火火,果 断干练……而成都人作为四川人的代表,除了豪爽,精明自然也是不言而喻的。一如本诗所写,两人吵架之前都不忘先看看对方的绿码,才敢放心大胆地激烈争吵,这一细节真的是绝了:将疫情之下人们日渐增强的自我保护意识,以及人物泼辣利落、粗中有细的性格都表现得十分到位,既有典型性又有代表性,读完会心地哈哈一笑,便是对本诗最大的褒奖。
晏非跟读《新世纪诗典》| 2021.12.19诗人周献《成都人都很精灵的》
这首诗没啥可说的,写的太好了,很好地发挥了口语诗的优势,在疫情并未完全过去的当下,让人读了心情大好。我前年去过成都,住在春熙路,去看过杜甫草堂,看过宽窄巷,觉得成都挺好的,因时间停留太短,没有发生太多有趣的事情。这首诗弥补上了这个缺憾,尽管这个有趣是一次争吵,是查看完绿码才开始的争吵。
标签:accident, Chengdu, disease, fight, mobile, mobile phone, people, phone, proof, Sichuan, test, traffic, vaccination, vehicles, virus, 周献, 新世纪詩典
发表在 1960s, 1970s, 1980s, 1990s, 2000s, 2010s, 2019, 2020, December 2021, Middle Ages, November 2021, NPC, poetry, Translations, 新世纪诗典 | Leave a Comment »
12月 12, 2021

Ren Yi
IN PENSION
Ich geh selten zur Firma,
heute ruft mich die Gruppe,
ich komm halt vorbei.
Im Hof kenn ich die Bäume,
nicken mir die ganze Zeit zu.
Im Büro kenn ich die Pflanzen,
die lächeln mich die ganze Zeit an.
Die Leute, die ich kenne,
sind mir fremd.
Der Hocker, auf dem ich gesessen bin,
mag mich nicht mehr,
hat mir die Knie verletzt,
großer blauer Fleck!
2021-11-10
Übersetzt von MW im Dez. 2021


新世纪诗典11,NPC12月12日,3905首,1225人。任意(上海)日
《新诗典》小档案:任意,本名任志林。上海人,50后。写诗5年。《浦江文学》编辑。2014年出版散文集《走笔浮生》。2015年春开始接触先锋诗。有作品刊于《上海诗人》、《·翻》(华文文学双语诗特刊)、有诗入选 《中国当代城市诗典》、《中国先锋诗年歌年鉴(2018卷)》等多种选本。在2018年上海市民文化节新诗创作大赛中荣获“百首优秀诗作”称号。已出版诗集《今夜我在山里》(上海文艺出版社),《六只麻雀站在窗台上》(四川民族出版社),《挖》中英文双语(澳大利亚)。
伊沙推荐:随着60后逐年进入退休生活,中国退休潮已经到来,在此推荐的一首50后"新人"表现退休生活及心态的诗,《新诗典》总是与时俱进,紧扣时代的脉搏。
况禹点评《新诗典》任意《退休后》:有客观有主观,亦真实亦遐想,很好地呈现出退休者的心理。读完此诗禁不住叹一句——人退休后能写作,也是一种大福气。不然是真憋屈啊。
晏非跟读《新世纪诗典》| 2021.12.11诗人任意《退休后》
最后一个细节,活灵活现,把中国人单位生活刻画得入木三分!一方面是人走茶凉,“那些熟悉的人/很陌生”,另一方面平时忙于工作无暇顾及的那些树啊花啊,依然保持着与人的善意。这种对比构成了反差,诗意在反差中自然生发。
马金山|读任意的诗《退休后》的十一条:
1、冲动与兴奋,是一切好作品的源泉;
2、所有的杰作,都不外乎一个共通点:思想才是真正的根和本;
3、任意,本名任志林。上海人,50后。《浦江文学》编辑。出版散文集《走笔浮生》。2015年春开始接触先锋诗。出版诗集《今夜我在山里》、《六只麻雀站在窗台上》、《挖》中英文双语;
4、之前,在一公众号,读过任意的诗,写得极其生活化,不仅生动巧妙,饱含人生的积淀和现实的凌厉,而且独具先锋的意识和写作的多元,又凸显技巧性,给人以无限的回味感;
5、本诗通过退休后的生活,“故地重游式”的经历,再现了现实的人生,表现出这个时代的变迁,并以细节的情景表达,阐释出复杂的人生;
6、诗一开头,即引入到不一样的境遇,以“召唤”之名,介入到生活现场,既有被迫的感觉,还有本真的味道;
7、紧接着,由排比的句子,将司空见惯的事物,以及旧的环境,进行情绪的渲然,是“树、花”的线条,更是内心的波澜;
8、遂即由熟悉的陌生,在一笑一颦之间,展开深入的延续,亦真亦假,忽左忽右,此情此景,个中滋味,让人无限遐思;
9、结尾几行,一个意外,是一个具体的状态,却深入人心,可谓人同此景,事同此情,细致入微;
10、本诗给予诗人的启示:“题材本身,带有强大的潜在的写作价值”;
11、时代之诗、情景之诗、生活之诗。
标签:blue, chair, flowers, hurt, knees, office, people, plants, retired, retirement, smile, trees, work
发表在 1950s, 1960s, 1970s, 1980s, 1990s, 2000s, 2010s, 2020, 2021, December 2021, Middle Ages, November 2021, NPC, poetry, Translations, 新世纪诗典 | 1 Comment »
12月 7, 2021

Meihua Yi
TAU
ein tropfen tau
überwindet gebirge
er reist tag und nacht
nur um einmal
die sonne zu sehen
2021-11-26
Übersetzt von MW im Dezember 2021

新世纪诗典11,NPC12月8日,3901首,1224人。第23个梅花驿(河南)日
《新诗典》小档案:梅花驿,原名秦学昌。生于1965年。中原诗歌节同仁。《新世纪诗典》常青藤诗人。著有诗集《孤独的火车》《云潮集》。现居河南平顶山。
伊沙推荐:这是口语诗人写的意象诗一一这是《新诗典》自开办以来形成的特有现象之一:由口语诗人写出更正宗更庞德更玲珑更剔透的意象诗,而不是晦涩化浑浊化浪漫化新诗化杂语化的土特产意象诗。这就叫正本清源。
况禹点评《新诗典》梅花驿《露珠》:最简单的笔法,能写出最复杂的况味,这就不是简单了,而是由繁入简。口语诗的厉害,“立足人生而写”的厉害,也正在于此。
韩敬源:黄海兄这种“呆呆”的发问中有种“人的瞬间的出神”,这种出神不可分析但可感知——得物忘形,“存在”的感知,依我的个人经验而言,这种感知越多诗歌越灵诗和人越有现代感,这也是口语诗高级之所在。
黎雪梅读《新世纪诗典》之梅花驿《露珠》:这是一颗有信仰的露珠,明知道为了“看一眼太阳”会付出生命的代价,也依然“翻山越岭/日夜兼程”而在所不惜。在这里“露珠”不是作为一个简单的意象存在,更是一个有着执着追求、不屈不挠的追梦者的形象,与传统文学作品中“露似真珠月似弓”、“清露坠素辉”、“夕露沾我衣”中唯美脆弱的露珠不同,诗人赋予其强大的精神内涵和蓬勃的生命力,这种化抽象为具体的写法,使原本美丽的露珠更加光彩夺目,也表现了诗人对不断超越自我、不断自我完善的更高人生境界的追求。
标签:day, dew, drops, journey, light, Meihua Yi, mountain, mountains, night, NPC, pearls, sun, time, trip·, water, weather, 新世纪詩典, 梅花驿
发表在 1960s, 1965, 1970s, 1980s, 1990s, 2000s, 2010s, 2020, 2021, 20th century, 21st century, December 2021, Middle Ages, November 2021, NPC, poetry, Translations, 新世纪诗典 | Leave a Comment »
12月 2, 2021

Liu Aofu
OPA RENNT AUF DER STRASSE
11 Jahre, nachdem er gestorben ist,
taucht Opa auf, rennt auf der Strasse.
Onkel und Papa sind verschreckt von der Tatsache,
sie trommeln Nachbarn und Leute zusammen,
um Opa wieder nach Hause zu bringen.
Jishui Tan, Trommelturm, Andingmen,
Opa war überall dort unterwegs,
doch außer der Nachricht gibts sonst keine Spur.
Opa ist in der Früh aufgetaucht,
er muss durch den Strom der Autos von links,
wird auf einmal ganz schnell, kommt durch und hinüber.
Mit flatternder Mähne, mehr weiss halt als schwarz.
Die Nachbarn spazieren, sie erwischt die Erinnerung.
Opa rennt immer noch in dieser Stadt an einer Kreuzung,
Onkel und Papa kleben schon ganz viele Zettel.
Der einzige, der nicht herumrennt, bin ich.
Sonst würd ich mich auch noch verzetteln.
Übersetzt von MW im Dezember 2021


《新诗典》小档案:刘傲夫,男,1979年出生于江西瑞金,《新世纪诗典》“新世纪中文诗歌百大诗星”,其诗在中国大陆、俄罗斯、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地具有广泛影响;曾受邀参加POESIA 21 World Poetry Day线上国际诗歌节;创建有傲夫诗社,主持“中国现代诗巡展”栏目。
新世纪诗典11,NPC12月3日,3896首,1224人。第12个刘傲夫(北京)日
伊沙推荐语:本诗乃《新诗典》中秋云诗会季军作品,在十二月上半月推荐诗中也属于上乘之作,是刘傲夫迄今为止艺术性最强的一首诗。其新意在于将超现实当现实来写,我劝作者:这样的诗写出来,摆在这儿,谁爱骂就让谁骂去,不必回怼,骂者丢的是自己的脸。
况禹(徐江):当代魔幻佳篇,既有凌空的狂想,又符合微观的生活逻辑。它也是每个严肃汉语写作者最应发掘的才华之一。
一丁:这是傲夫诗歌中,诗风独特的一首。前人评论杜甫,不只写”丛菊两开他日泪”, 也写”水䓷牵风翠带长”。
李勋阳:叔叔和父亲的思念是动,自己的思念是静,不论动静,总是抓不着已经飘忽消逝的爷爷。
南人:这首《爷爷在街上迅跑》,在刘傲夫的诸多诗歌作品中,属于写得“飞”起来的一首诗。
他动用了自己的秘密武器——电影手法,镜头、场景、道具的精心设计和巧妙调动,营造出了极其生动、细腻、逼真、动情的画面效果。
过于想念,才不愿接受已经死去的现实;过于不舍,才会出现挥之不去的持久幻觉。在时间和空间越接近“片中主角”爷爷的人——爸爸和叔叔,越是不会甘心,越是不愿割舍,越是难以自拔。
作为时空感相对偏远的“我”,会更现实、更客观、更冷静——“唯一静止不动的是我/爸爸和叔叔的举动相当徒劳”。
这最后两句收尾,像一个盖子,轻轻盖住了一池惊涛骇浪!用刀剑入鞘的手法,干出了比图穷匕现更漂亮的“剧终”效果。荡气回肠,回味无穷!
一切深爱的,都将在时空中淡忘、湮灭。此诗启示我们,好好珍惜现在。

张韬:这首诗我早早就读过。中秋诗会上,听见乙蓝姐替傲夫先生朗诵时,我便认为:又一首杰作!这首诗在我看来无非是在写追忆的无功而返。当然,也可以拓展性地理解为追求老去的真理、老去的日子、老去的城市的无功而返等类似的结构,你可以让爷爷成为任何东西。爷爷如迅疾的光影,剪进脑中。我让叔叔和爸爸,让全镇的人来帮忙,一起追赶爷爷曾定居驻足的故乡,看他看过的风景,试图留住他的身影。他却匆匆地从人间跑过,只留给众人,早就老去的回忆。我们也许都有过在追忆故人时,怎样也想不起某个情节的经历,只能让自己的左右大脑(叔叔和爸爸),在神经元(城市的每一个街角)上贴满讣告,悬赏所有关于他的情绪。所谓“此情已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大抵也是此感。能把所有触动的镜头,完美地剪切成一部叙事电影,也许只有既是电影玩家,又是口语诗人的傲夫先生能够做到。
高歌:魔幻现实主义吗?不魔幻,充满荒诞的隐喻和现实的质感。
黎雪梅:如果爷爷真的是在街上迅跑,一直跑到地老天荒,跑到世界的尽头,该有多好!如梦似幻的场景读来令人心酸,一桩桩、一幕幕都是对爷爷深入骨髓的怀念,情动于衷而发,寄予幻境又是超现实的诗歌想象之中。一般人大概很难从现实的逻辑中去理解,这是想象、思考以及情感的交融,在有限的文字空间里,放逐的是无限的爱与思念,诗歌语言所能达成的效果,在此达到了最大化。
雪也:刘傲夫的这首诗,被伊沙誉为其艺术性最强的一首诗,是把超现实当现实来写。整首诗歌的布局和手法而言,也是和刘傲夫电影编剧的身份,极为相称。整首诗,像一个微电影的短片,由不同的场景或片段组成,电影语言叫蒙太奇,叙述手法为插叙和倒叙。这首诗,四个小节,共十八行,比一般的口语诗要略微长些。本诗也可以说是呈现了,四个场景。首节的前两行,就是一个晴天霹雳的结果出现——爷爷在死去十一年后,出现在街上,迅跑。所谓死去活来,所谓复活,所谓死不瞑目,所谓魂兮归来。而且是迅跑,不是散步,不是奔跑。第三行,是承接,也是几乎领起了后面三小节的内容。“这一事实,惊动了叔叔和爸爸”,如果爷爷复活是真,那就必然惊动后人。“他们邀集当地居民,倾城出洞,要把爷爷捕回来”,注意这里的用字——“洞”和“捕”,是倾城出动而不是出洞,是捕回来,而不是抓回来。那么洞和捕,也是一致的,更增加了荒诞感,更增加了超现实。第二节就是他们去了三个地点,爷爷的经常活动之地,没有发现爷爷。第三节,是属于倒序,也是近景,是动态的画面。是散步的邻居眼中看到的爷爷。早上,爷爷越过汽车,加速敏捷穿到对面,白多黑少的毛发在飘起。就电影镜头而言,是远景然后中景到近景。也就是说,最先发现爷爷出现的,是邻居,然后叔叔和爸爸才知道的。第四节是叔叔和爸爸寻爷爷而不得,于是全城贴满布告。最后两行,是对比,也是全诗的总结或交代。“唯一静止不动的是我,爸爸和叔叔的举动相当徒劳”,这两句似乎又回到了现实。我为何静止不动呢?为何“我”感觉爸爸和叔叔的举动是徒劳的呢?这首诗,诗人到底想要表达什么?作为一贯现实主义风格的诗人,为何采取这样超现实的手法来表达呢?这是诗人真实的一场梦的追忆和呈现吗?现在似乎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我”是思念爷爷的,爸爸和叔叔也是思念爷爷的。“我”也是希望爷爷可以重回人间的。至于本诗的爷爷,还有什么附带的象征意义,也都是可以展开思考和研究的。因此,本诗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很大,就像很多古人的画,留白的很大。
晏非:刘傲夫在我们当地有不少读者,在我的视野里,读者多数是公职人员,有些还是领导干部。我记得有一次晚上某饭局后喝茶,他们说起“尿尿诗”,我当即明白他们在说哪首诗,他们让我念一下,我也毫不客气,在众目睽睽之下,念了那首尽人皆知的《与领导一起尿尿》,效果是大家看上去都心领神会地笑了,不过也就是个心领神会,现实中该怎么着还会怎么着。今天新诗典推荐的傲夫这首诗却是另一种冷峻的风格,感觉像是电影场景在切换,开篇惊人,超现实,小说笔法,扣人心弦;中间两个段落写得清晰有力,那些地名,早晨,汽车,白多黑少的毛发,都在积蓄着情感的力量;最后一段,呼应开篇的奔跑,而“唯一静止不动的是我”,表明自己是一个清醒者的同时,也在克制地表达自己对逝去亲人最深沉的爱:爷爷在我心中,永远。这首诗予我还有启示:写亲情的诗歌如何保持现代性。
马金山|读刘傲夫的诗《爷爷在街上迅跑》的十一条:
1、世间一切皆可入诗,世间一切皆为诗;
2、写,是诗人的事,读诗,是读者的事,二者互不矛盾,二者也就都自由了;
3、刘傲夫,男,1979年出生于江西瑞金,《新世纪诗典》“新世纪中文诗歌百大诗星”,其诗在中国大陆、俄罗斯、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地具有广泛影响;曾受邀参加POESIA 21 World Poetry Day线上国际诗歌节;创建有傲夫诗社,主持“中国现代诗巡展”栏目;
4、刘傲夫的诗,以口语的表达方式,让诗成为日常生活之一种,在具有自觉先锋意识的情况下,显示出强大的现实感与生命性,并饱含个体化的试验精神,成为一切皆可入诗的试炼者;
5、此诗既是现实中的梦境,也是梦境中的真实,还是现实中的现实,更是现实中的超现实,多重感觉集于一体,滋味就自然而然地涌现出来了;
6、诗的第一节,由我看见的现场画面,延展到父辈们的举动,所留给人的感觉,形成了一种浑浊感,似梦非梦;
7、第二节,则将地理位置予以明确,并在此范围之内,既有搜寻的效果,还有老人活动的一面,以及印象中的莫名感,反复无常,张驰有度;
8、第三节,把细节的情景,落在了回忆之中,描述的清晰而明确,动态万千,尤其是诗里的动词,使得诗感层出不穷;
9、最后一节,保持着持续的动作描述,让人既有司空见惯的气息,还有叫人深思的地方,且交待出了事实的情节;
10、本诗给予诗人的启示:“无论从那个角度来看,都有不一样的感受与体验,需要不断的练习之外,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内心深处要有”;
11、感觉之诗、情景之诗、画面之诗。

爷爷在街上迅跑
@刘傲夫
爷爷在死去十一年后
出现在街上,迅跑
这一事实惊动了叔叔和爸爸
他们邀集当地居民倾城出洞,
要把爷爷捕回来
积水潭鼓楼安定门一遍遍搜寻,
这些都是爷爷的活动之地
但传闻之后了无踪影
爷爷是在早上出现的
他要越过左边过来的汽车
他一下加速敏捷穿到了对面
飘起的白多黑少的毛发
让散步的邻居抓住了某种回忆
爷爷还在这座城市的某个街口奔跑
叔叔和爸爸已经满城贴满布告
唯一静止不动的是我
爸爸和叔叔的举动相当徒劳
标签:beijing, city, death, family, father, ghost, ghosts, grandfather, landmarks, life, Liu Aofu, memory, neighborhood, neighbors, NPC, people, rumor, running, street, streets, uncle, 刘傲夫, 新世纪詩典
发表在 1970s, 1979, 1980s, 1990s, 2000s, 2010s, 2020, 2021, 20th century, 21st century, December 2021, Middle Ages, November 2021, NPC, poetry, September 2021, Translations, 新世纪诗典 | Leave a Comment »
12月 1, 2021

致
西毒河殇
脸书告诉我
你今天不惑,
祝贺你!
去年你写诗非常好,
写了长篇小说,
看起来很棒!
脸书拿出来
我们当时合影,
在王维墓,
那棵大树之前
在那棵树下
我们多小!
我们都玩得很好,
都写了诗。
两年过了,
好像十年了,
时代不同了。
那棵树
估计还在,
我们几个人
大家都活着
却感觉到
失去了什么,
不只是岁月。
希望你好!
2021.12.01
标签:birthday, Chang'an, 王维, 长安, 西安, 西毒河殇, factory, friends, grave, meeting, memory, novel, novels, people, poetry, time, tree, Wang Wei, wishes, writing, Xi'an, Xidu Heshang, years
发表在 2019, 20th century, 21st century, 7th century, 8th century, April 2019, May 2019, Middle Ages, November 2021, NPC, poetry, Tang Dynasty, 新世纪诗典 | Leave a Comment »
11月 30, 2021

Wu Yulun
WASCHBÄR
Ich hab mit dem Auto
einen Waschbären erwischt,
in einem Wald.
Er ist sehr schnell über die Straße,
ich hab mich nicht bremsen getraut.
Als er im Licht aufgetaucht ist,
hab ich gezögert.
Ich hab das Lenkrad verrissen,
wollt ihm helfen, dass er unten wegkommt.
Aber es hat “bums” gemacht.
Ich glaub, er ist tot.
Keine Trauer, keine Klage,
kein Gedenken,
kein Begräbnis.
Die Dunkelheit hat ihn verschluckt.
2021-10-06
Übersetzt von MW am 30. Nov. 2021

新世纪诗典11,NPC12月1日,3894首,1224人。第20个吴雨伦(美国)日
伊沙推荐:我毫不犹豫将本诗列为12月上半月冠军,因为它未落窠臼有所突破:面对同样的事实,十有八九者会流着泪上演文人悲悯忏悔秀,十有一二者会轻浮地大肆渲染死亡,此二俗科,本诗全都回避掉了,对死亡做出了适度到位精准的再现。
况禹点评《新诗典》吴雨伦《浣熊》:我喜欢这样的诗,接近零度,但比零度多出了“我”,这才是现代诗中人的视角,绝对的“零度”里没有“人”。
黎雪梅读《新世纪诗典》之吴雨伦《浣熊》:因“我”一时的大意,造成了一只浣熊的生死未卜。但我没有装模作样地自责与忏悔,也没有渲染一种悲伤沉郁的气氛,只是将“车祸”的经过真实地加以还原,其中不乏善意与担忧,“它消失在黑暗里”便是内心对浣熊的祈祷与祝愿,而异域的风情、年轻诗人澎湃的诗心,也令本诗显得卓尔不群,别具一格。
晏非跟读《新世纪诗典》| 2021.11.30诗人吴雨伦《浣熊》
写出事实,“我撞死了一只浣熊”。写出过程,“我不敢踩刹车”,“我犹豫了”“我转动方向盘,想帮助它从车底钻过”。写出真相,“我想它是死了”“它消失在黑境里”。写完就嘎然而止,没有煽情但情绪仍似乎一触即破,没有哀嚎悲伤但读者仿佛从那“砰的一声”里听到浣熊那没有发出的哀嚎悲伤,没有缅怀和葬礼,作者写这首诗其实就是一种缅怀,所有读者全在诗里参加了葬礼。好在浣熊已是无危物种,我们的惋惜可能会小一些。

伊沙主持 | 新世纪诗典11一周联展(2021.11.21——11.27)
标签:accident, animals, car, cars, death, driving, life, NPC, people, road, Wu Yulun, 吴雨伦, 新世纪詩典
发表在 1990s, 2000s, 2010s, 2020, 2021, 20th century, 21st century, Middle Ages, November 2021, NPC, October 2021, poetry, Translations, 新世纪诗典 | Leave a Comment »
11月 30, 2021

Li Gong
LU XUNS GEBURTSTAG
Ich wärm eine Schale Reiswein,
heute ist Dein Geburtstag.
Du sagst, wir sollen Dich vergessen.
Viele habens geschafft.
Übersetzt von MW im Nov. 2021


伊沙推荐:写得好,以鲁迅的小说笔法起兴,微言大义。后口语诗,也可以不日常、不琐碎、不一地鸡毛,也可以有风骨,也可以尖锋时刻,也可以高峰体检。
新世纪诗典11,NPC11月29日,3892首,1223人。黎贡(广西)日
Li Gong, Künstlername von Huang Juntang. Gehört zur Volksgruppe der Zhuang, 1984 geb. in Shangsi, Fangchenggang, Provinz Guangxi. Schreibt Gedichte und erzählende Prosa.《新诗典》小档案:黎贡,本名黄俊棠。壮族,男性。1984年生,广西防城港市上思县人。好读闲书,喜看电影,写诗和小说。
况禹点评《新诗典》黎贡《鲁迅诞辰》:绝对应该有一首汉语现代诗为鲁迅贺寿,不是用我们阅读经验里熟识的硬,而是用我们习惯麻木了的绝望。正如本诗。
黎雪梅读《新世纪诗典》之黎贡《鲁迅诞辰》:一首异常精短的小诗,却有着异常丰富的信息量,读完忍不住唏嘘不已。诗歌的开头“温一碗酒”,读过鲁迅先生代表作《孔乙己》的人,一定会对文中孔乙己这句经典的台词记忆犹新,因为这个旧中国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塑造得太经典、太深入人心了,以至于给人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作为那个时代最著名的作家,鲁迅这个名字太过耀眼,他不仅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他的精神也深刻影响着他的读者、研究者,以及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现代作家、现代知识分子。鲁迅同时又是20世纪世界文化巨人之一。他的一生追求民主不畏强暴,执笔向封建旧文化宣战、不断与压迫民众的旧思想旧文化作斗争,显示出一个正直文人的英雄气概。他生前曾在散文《死》中写道“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真是糊涂虫。”他的本意是希望后人能够摆脱他带来的标签,可以自由地生活。但这样的鲁迅不应该被抹杀,更不应该被遗忘,诗人在鲁迅先生诞辰之日完成此诗,是很有深意的。诗歌的最后,虽然写得隐忍与克制,但诗人的痛惜与无奈却直击人心:“你叫我们忘掉你/很多人做到了”,倘若真的如此,就是这个世界,以及活在这个世界里的人们最大的悲哀,这恐怕才是最大的悲剧。
晏非跟读《新世纪诗典》| 2021.11.28诗人黎贡《鲁迅诞辰》
鲁迅的诞辰是9月25日。他在病逝前的《死》一文中,曾向亲人交代了七条遗嘱,第四条写的就是要人们忘记他:“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现在,正如诗人写到的“你叫我们忘掉你/很多人做到了”。我们的确做到了,那我们就真的不是糊涂虫了吗?我们就真的有了自己的生活吗?我想,我们不应该忘记鲁迅,读鲁迅甚至写鲁迅还是应该成为我们今天的一个自觉自发行为。我曾有诗:“几千年中国/应将鲁迅置顶/现当代中国/应将伊沙置顶/你可以说我/痴人说梦”。又有诗:”每个中国家庭/都该放一套鲁迅全集/哪怕充充门面/束之高阁也行/哪怕自己不看/留给子孙也行”。最后,我想以鲁迅的一段来结束:”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们便是唯一的光。”诗人温酒敬鲁迅,那酒里也有光,我看到了。
马金山|读黎贡的诗《鲁迅诞辰》的十一条:
1、写下,即唤醒;
2、以简约的语言,表现出无限的滋味,是一首诗最具价值的体现;
3、黎贡,本名黄俊棠。壮族,男性。1984年生,广西防城港市上思县人。好读闲书,喜看电影,写诗和小说;
4、本诗短短四行,貌似波澜不惊,实则蕴含着丰富的内容,一方面带着现代生活化的感觉与细节,另一方面由鲁迅这个人物,记取历史,让人深思;
5、诗中由酒,联系到诞辰,对一个作家的作品进行了有效的回顾,在互不关联的事物之间,构建出带有明显差异和历史色彩的印记;
6、第三行,则通过对话的方式,既是对鲁迅先生的交流,更是一种值得思考的问题,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意味深长;
7、而诗的最后一行,凸显锋利的棱角,还原了现实的残酷,并正视现实的本象,言简而意切;
8、标题不仅将一个人物的名字直接命名进去,而且附带上其诞辰的定义,直白又不失明确;
9、最悲的悲剧作品,在于不着一字悲与哀,在字里行间,却什么情绪都已经有了;
10、本诗给予诗人的启示:“有的诗,需要品,需要静下心来,思考”;
11、后口语诗、时代之诗、现实之诗。
黄平子读黎贡《鲁迅诞辰》
——《新世纪诗典》3892
鲁迅诞辰
黎贡
温一碗酒
今天是你的诞辰
你叫我们忘掉你
很多人做到了
黄平子读诗:黎贡,本名黄俊棠。壮族,男性。1984年生,广西防城港市上思县人。好读闲书,喜看电影,写诗和小说。“鲁迅诞辰”是1881年9月25日。“温一碗酒”,本句典出鲁迅《孔乙己》。孔乙己刚出场的时候,是:“‘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温一碗酒”,是孔乙己打折了腿时的情形。彼时的孔乙己,已经非常落寞了。“你叫我们忘掉你”,这句话不知道典出哪里。“很多人做到了”,这句话好像不大对。鲁迅先生的作品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一直在学着,不管学生愿不愿意。
2021年11月29日20点40分

伊沙主持 | 新世纪诗典11一周联展(2021.11.21——11.27)
标签:鲁迅, history, Li Gong, Lu Xun, memory, people, poetry, wine, writing, 新世纪詩典, 李贡
发表在 1980s, 1984, 1990s, 2000s, 2010s, 2020, 2021, 20th century, 21st century, Middle Ages, November 2021, NPC, poetry, September 2021, Translations, 新世纪诗典 | Leave a Comment »
11月 30, 2021

Lu Qinying
LAGERRAUM
Ein altes sechsstöckiges Haus ohne Lift,
da ist die Wohnung von einem Freund.
Vor dem Haus stehen ebenerdige kleine Gebäude,
das sind Lagerräume für jeden Haushalt,
ordentlich zugeknöpft vor der Brust.
Wir gehen Essen und kommen vorbei,
drei von den Lagern sind offen.
In jedem seh ich ein gelbes Ofo,
alle sind schon privat übernommen.
Übersetzt von MW im Nov. 2021


新世纪诗典11,NPC11月30日,3893首,1224人。陆勤应(北京)日
《新诗典》小档案:陆勤应:男,汉族,1972年7月14日生人,安徽省庐江县白河村人。有诗歌在《北京文学》《北方作家》等杂志、报纸刊发表。
伊沙推荐:口语诗讲究独特视角的个人发现,发现世界角落中的奥秘,本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新人"如此成熟,体现的是后口语诗成体的成熟,令人欣慰。
况禹点评《新诗典》陆勤应《储藏室》:隐蔽的角落偶然洞开,呈现出的是人心的隐秘。我虽然不是小黄车的赞成者(因为它以畸形的暴食暴饮式的伪需求,扰乱了这个国家本就十分艰难的自行车产业),有时甚至还因为它们的恶劣占道,生出“电锯狂魔”般肢解的念头,但将其据为己有的做法,确实太过分了。不过也许我们错了——在少数人心里,他们热爱的邪恶岁月,才刚刚过去了半个世纪多一点。
晏非跟读《新世纪诗典》| 2021.11.29诗人陆勤应《储藏室》
一个妙喻:一排储藏室是一栋老楼胸前穿戴齐整的纽扣。一个发现:三间敞开的储藏室里都是矮屋藏车,实则为偷车。小黄车也曾是我所在的小城中一道黄色的风景线,给人们出行带来过方便,但后期本地体验极差,连押金也无法退还。不知占为己有的这几家是否有过这种遭遇,会不会也是因此而把小黄车私有化。当然,不管是哪一种原因,这样做都有失公德。当小黄车成为过去,也许待在储藏室中是它最好的归宿,具有标本和陈列的意义。
黎雪梅读《新世纪诗典》之陆勤应《储藏室》: 昨天刚刚看到一则新闻,某地几家经营餐饮的老板联合起来为环卫工人免费提供午餐,结果快开饭的时候,被一群大爷大妈一抢而光。如果说这是“明抢”的话,诗中所写“在打开的三家储藏室里/我看到/都有一辆/占为己有的/小黄车”的这种将共享单车据为己有的行为,就属于小偷小摸的“暗盗”。在我们的生活中,这一类爱“小偷小摸”的人屡见不鲜,他们往往觉得自己的行为只是占小便宜,无伤大雅 ,可是他们不知道的是,这样顺手牵羊的行为发展下去有可能会已经触犯法律。诗人洞察世事并将这一现象写进诗中,视角独特切入精准,语言行云流水暗含讥诮,立体地呈现出某些小市民令人不齿的苟且之事,以引发众多读者的关注与思考。
标签:bicycles, buildings, 陆勤应, houses, life, Lu Qinying, memory, NPC, people, storage, things, 新世纪詩典
发表在 1970s, 1972, 1980s, 1990s, 2000s, 2010s, 2021, 20th century, 21st century, Middle Ages, November 2021, NPC, poetry, Translations, 新世纪诗典 | Leave a Comment »
11月 29, 2021

FIVE YEARS AGO
5 years ago
the world was different.
The sky was open
in front of our windows.
All these houses had not been built.
You could look east
and see the sun rise
right from the railways.
Actually I don’t mind the houses,
I don’t mind the bridge,
I don’t mind the garbage disposal,
although I liked the trees and the weeds
and the wild roses that were there before.
Our house is new, too.
There are still rabbits or even hares
behind and between.
The world has moved on
in terrible ways.
For us in Vienna
here in this house,
here in this quarter,
we can feel privileged.
First of four Sundays
before Christmas.
So today we light the first candle.
People do it for Chanukah, too.
It’s Thanksgiving weekend.
Take care now, y’all.
MW November 28, 2021
标签:animals, austria, houses, memory, people, railway, religion, society, time, Vienna, view, world
发表在 2013,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th century, 21st century, Middle Ages, November 2021, poetry | Leave a Comment »
11月 28, 2021

Li Qijian
ERBSTÜCK DER SCHWIEGERMUTTER
In den 1970er Jahren
bei einer Handelsreise ins Ausland
ist mein Onkel im Flugzeug gesessen.
Für jeden Fluggast gab es zwei Zigaretten, Marke CHUNGHWA.
Mein Onkel hat eine davon geraucht,
die andere hat meine Schwiegermutter bekommen.
Ungefähr ein Dutzend Jahre später
ist meine Schwiegermutter gestorben.
Unter ihrem Kopfpolster war eine kleine Blechdose,
darin ist der Zigarettenfilter gelegen,
eingewickelt
in Papier.
Maerz 2021
Übersetzt von MW im Nov. 2021


《新诗典》小档案:李启践,男,1963年生,重庆市南川区人,1982年中师毕业,现在教小学音乐课。闲时喜骑行、驴行、攀岩、探洞等。有诗作在《佛城诗歌》《银河系》等刊物发表。
伊沙推荐:60后以上的,都还记得那个年代,我记得:父亲连飞机上发的面包都舍不得吃,带回家里让我和妹妹尝尝。记下它,这是最鲜活最生动最真实的历史。前几日,我在课堂上又口吐莲花:《史记》贵为第一史,因其有文学性: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小说之鼻祖。
况禹点评《新诗典》李启践《婆婆的遗物》:不同年代的生活,后人听起来恍若隔世。比如坐飞机、抽中华烟,五十年前那可都不是普通人家敢想象的。今天我们之所以觉得距离不太遥远了,既要感谢商品经济下的价值化差异,取代了社会生活里的制度性差异,也要感谢顺应民意推动了改革开放。
[Rose]周洪勇点评李启践的上典诗《婆婆的遗物》:
引以为豪的珍藏,却是让人泪目的辛酸。临近退休的老朋友李启践,重庆南川区第8位上典诗人。据说,最近在某区县什么杯文旅征文中溃败,优秀奖也没捞着1个,写征文的老手不活便了,而诗作的上典,已足够可以抚慰——他的创痕!还是收起我风风凉凉的嘴,热烈的祝贺他!
————
黎雪梅读《新世纪诗典》之李启践《婆婆的遗物》: 一只中华烟的过滤嘴烟头,成了婆婆留在世间,留给子孙的遗物,在外人看来这烟头也许一文不值,但在当年带给婆婆的除了惊喜、荣耀,还有对子女爱的回馈的无比珍惜,所以被一直安放在“她枕头边的小铁盒子里”,几十年如一日直到老人去世。于是这小小的烟头,便成了家人之间爱的见证,以及晚辈思念老人的一个念想。虽是一首“个人”之诗,却能唤起很多人的共情,诗中的场景很多人都不会觉得陌生,很“中国化”,时代的印记和个人的情感交织,书写的是历史的、现实的、内心的多种经验,不仅是个人史、家族史,也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另一种史。
君儿读诗:http://www.weinisongdu.com/shareOpus?id=56853175&promote_id=957250
马金山|读李启践的诗《婆婆的遗物》的十一条:
1、再悲情的诗,也会有让人愉悦的一面,而这一面,正是写出作品本身所带给作者的;
2、第一个在作品里,写出与众不同的人,不是开创者,就是默默无闻者,这一切,都取决于老天的安排;
3、李启践,男,1963年生,重庆市南川区人,1982年中师毕业,现在教小学音乐课。闲时喜骑行、驴行、攀岩、探洞等。有诗作在《佛城诗歌》《银河系》等刊物发表;
4、本诗记下的,是一个具体的场景与事物,但在这个过程中,勾勒出的不只是时间的年轮,个人简史,还是一种家庭化的再现;
5、诗一开头,直接引入时间的节点,而这个时段,描绘出来的不只是一个人的时间,更加是一个时代的样子,也是一种记忆的再次唤起;
6、紧接着,以记录的方式,抒写并明确出遗物的来源,将场景化的东西予以呈现,叫人倍感熟悉而又温暖;
7、随之而来的,是另一个人物的出场,也是关于香烟的又一次延续,这种延续,正是生活故事情节的变化与现实;
8、最后一节,则把烟头的细节,鲜明地体现出来,直击人心,而又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触动;
9、此诗除了情境式的描述之外,就是一种唤醒 ,一种对生命,对人生的深度思考与探究;
10、本诗给予诗人的启示:“把触动心灵的那部分,完完整整地记录下来,就是时代史诗”;
11、记录之诗、时代之诗、记忆之诗。

伊沙主持 | 新世纪诗典11一周联展(2021.11.21——11.27)
标签:airplane, airplanes, cigarette, cigarettes, death, family, heritage, history, Li Qijian, life, memory, mother-in-law, NPC, people, uncle, 新世纪詩典, 李启践
发表在 1960s, 1963, 1970s, 1980s, 1990s, 2000s, 2010s, 2020, 2021, 20th century, 21st century, March 2021, Middle Ages, November 2021, NPC, poetry, Translations, 新世纪诗典 | Leave a Comment »
11月 28, 2021

Yang Jingwei
WIEVIELE NÄGEL HAT JEDER IM KÖRPER
Erwachsene haben
ca. 4-5g Eisen im Körper.
Wenn man von einem Menschen das alles nimmt
und kleine Nägel macht,
Durchmesser 1,2 mm
Länge 16 mm
Kappenbreite 2,3 mm,
dann werden das 20-25 Nägel,
damit kann man 4-6 Schuhsohlen beschlagen, vielleicht.
Übersetzt von MW im Nov. 2021


伊沙推荐:与昨天推荐的诗相似:十分自然地书写,诗成之后却构成寓言,又不是生硬的类型化的寓言诗,这就叫高级,可视为后口语诗的一种发明。
况禹点评《新诗典》杨经纬《算上浑身的铁到底能打几根钉啊》:异样、惊愕,这一切来自于作者发明的“魔鬼人体算术法”所带来的震撼。世间事,有太多需要借助于这种算术法,它有助于我们发现自己的问题、灵魂的问题,甚至时代和社会的问题。
黎雪梅读《新世纪诗典》之杨经纬《算上浑身的铁到底能打几根钉啊》:打眼一看诗题就很吸睛,一口气读完本诗,顺便脑补了一下体内的这几克铁,如果真的被制成“20~25根”铁钉后,又重新放进体内会是什么感觉?哈哈,挺有趣!开头的“据说”和结尾的“也许”遥相呼应,表达的内容虽然只是估计或不确定,但整个设想的过程也不乏科学依据,甚至精确到“毫米”,当读者正沉浸在有趣的“铁钉”猜想之中,最后一个“也许”又让人如梦初醒,不禁令人莞尔。有趣的人说有趣的话,写有趣的诗,如果每位诗人都是“万里挑一”而不是“千篇一律”,相信我们的诗歌,我们的生活,该是多么无与伦比的美好。
晏非跟读《新世纪诗典》| 2021.11.26诗人杨经纬《算上浑身的铁到底能打几根钉啊》
写得精打细算,因而挣脱了数据,写得一本正经,因而溢出了正经,充满寓言性,耐人寻味,给人以启示。本来嘛,人体内的铁就不是用来打钉的,也不会是用来钉鞋掌使其耐磨的,那是用来干什么呢,我从中读出了不动声色的提醒。
马金山|读杨经纬的诗《算上浑身的铁到底能打几根钉啊》的十一条:
1、把一件事与物说清楚,也是一首诗最关键的事情;
2、诗是内心的外露,生活的平铺,诗人的意义,还是灵魂的艺术;
3、杨经纬,70后,陕西,日常写作者;
4、本诗在语言的表达上,直面事物,纹理清晰,且不乏想象的空间,让人感觉到一种词的磨擦力,异质、特别;
5、一切皆诗,至于读懂,或者读不懂,不应该是诗人的事,或者说是诗人的问题;
6、诗中的数据,即细节,这是一种细腻的描述,还是一种可以触摸的情绪表达,在诗里,就是一种感觉的变化;
7、现代诗还有一种新的观念与特点,那就是数据的排列与组合,或者是事物的罗列与呈现,而凸凹有致的感觉,构成了诗之一种;
8、除了诗内的东西,还有一些值得玩味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恰好就是诗最具价值的地方,也是最有意义的地方;
9、诗的标题也是诗的一部分,是诗最重要的中心思想,甚至于就是诗的核与灵魂;
10、本诗给予诗人的启示:“写出事物的具体内容,就写出了生活的本来面目”;
11、数字之诗、排列之诗、意味之诗。
标签:body, contents, iron, measure, nail, NPC, people, poetry, projection, Yang Jingwei, 新世纪詩典, 杨经纬
发表在 1970s, 1980s, 1990s, 2000s, 2010s, 2020, 2021, 20th century, 21st century, August 2021, Middle Ages, November 2021, NPC, poetry, Translations, 新世纪诗典 | Leave a Comment »
11月 25, 2021

Zhang Zhizhen
GRAB A STAND
Two people
fight back and forth.
Each wants to snatch
the spot
out of the sun.
They shout for five minutes,
then city security comes.
The two of them run
along with the others.
Translated by MW in Nov. 2021

Zhang Zhizhen
STAND SCHNAPPEN
Zwei Leute
streiten hin und her
jeder will den Stand
der keine Sonne hat.
Sie argumentieren fünf Minuten.
Die Stadtwache kommt
und die zwei
rennen
mit allen anderen.
Übersetzt von MW im Nov. 2021

《新诗典》小档案:张致臻,2006年12月生于北京,现就读于厦门五中初二年级。诗作入选《新世纪诗典》、《小诗人诗选》、《春天不会迟到》、《城市被按下暂停键》、《孩子选孩子的诗》、《人间最美好的故事》等。
伊沙:事实的诗意,又构成了寓言。自古诗人出少年。总觉得有张小云这样的父亲,张致臻的成长叫人放心。成长吧,少年!
况禹点评《新诗典》张致臻《抢摊位》:不动声色,干净利索,张致臻的这首诗是不是他这个年龄段的作者里写得最好的,我不敢武断,但之一是绝对没问题的。岂止他这个年龄段,就是跟他老子张小云那个年龄段的老炮儿们比起来,也不见得逊色。诗歌作为艺术的希望,和对一代又一代作者的诱惑,也正在于此。
高歌:让人哑然失笑之作……闷声做生意,千万别惊动上面。
张小云:读张致臻《抢阳光》
中秋诗会儿子被订货
这令我体会到另一种欣喜
比自己被订货更充实也更踏实
充实的是看到他“自食其力”
踏实的是感受到他渐渐写稳了
当初刚放暑假被我索要诗作
他貌似急就缴交的“作业”
居然有点味外之味
在选参赛诗时我跟儿子说
“这回你估计能抢到阳光”
2021.11.25
黎雪梅读《新世纪诗典》之张致臻《抢摊位》: 本来是“一根绳上的蚂蚱”,都是挣扎在底层的苦命人,本应相互扶持与尊重,却为一个小小的摊位互不相让,结果城管一来,谁也没捞到好处,还连累了其他摆摊的同行一起跑路。这种生活中常见的凡人小事,看似毫无诗意,却逃不过我们小诗人观察世界的“法眼”,寥寥数行,人物的形象与关系一目了然,诗人对其命运的同情和怜悯,更多的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无奈与遗憾。也许读者还能从中读到更多、更深层次东西,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而诗人小小年纪已有对世事如此的洞察力与驾驭文字、情感的能力,实属难能可贵,更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和未来。
晏非跟读《新世纪诗典》| 2021.11.25诗人张致臻《抢摊位》
两败俱伤,还殃及池鱼。召来渔人,渔人看似得利,实际上渔人也失利,整个微缩的事件中没有赢家。这是中国式难题,不懂妥协的艺术解不了这个难题,克服不了低端内斗解不了这个难题,不懂国人性格及成原解不了这个难题,即便懂了无法改变仍无解。希望下次这两个抢摊者都能及时止损,别吵了,制订一个合理规则,至少可以轮换着享用“没太阳的那个”摊位。
读张致臻《抢摊位》|雪也
这首诗,都是短句,极具画面感。前六句,是一个画面,写两个小商贩,要争抢没有太阳的摊位,所以争吵,而且吵了5分钟。从作者所写的时间来看,应该是夏天,太阳毒辣。第二个画面,是城管来了,他们两个和其他摆摊的,一起跑了。所以这又是一个城管和摊贩的故事,还好没有暴力冲突。重点落在摊贩之间的矛盾,而城管却一笔带过。那个摊位最后谁也没争到,白白吵了5分钟,最后因为城管,都灰溜溜地跑了。作为15岁的少年,看到这样的画面,不知内心有何感想,他只是忠实地记录下来。不是学校作文,还可以精雕细琢,还可以兴之所致,发点感想。城管,是当下中国城市化发展而诞生的特殊组织和群体,不好藵贬,但时有暴力事件发生,大多是城管和打游击的小商贩之间的矛盾。虽然作者,在这首诗里把城管一笔带过,但城管又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社会的某种阴暗或荒诞,就这样走进了小作者的笔下。伊沙推荐语写得很好,可以看出爱才惜才之意。15岁,但诗典已经4.0,前途不可限量。祝福好少年!
马金山|读张致臻的诗《抢摊位》的十一条:
1、语言上的先锋,不是真先锋,而思想性,才是真先锋性;
2、把作品写成生活本身的样子,就是好作品,但是只是还原生活本身,还远远不够;
3、张致臻,2006年12月生于北京,现就读于厦门五中初二年级。诗作入选《新世纪诗典》等;
4、久违的诗人,我没有在诗人前加上一个小字,是因为其已经写得足够成熟,如果不看诗人简介里的年龄,你是无法想象这是一位05后诗人的作品;
5、张致臻的诗,既有生活,有内涵,有细节,还有时代的基调与现实的寓意,在平实的语言里,充满了鲜明的特点与浓厚的气息;
6、诗一开头,即直面现实,把本真的一个画面,一种现象,以矛盾冲击矛盾,以冲突消解冲突;
7、诗中描写的场景,诙谐幽默而又不失细节的呈现,且不乏意味深长的情节,弹跳出让人回味不已的东西;
8、而结尾的“一起跑了”,禁不住让人破涕而笑,而又决绝极致;
9、标题《抢摊位》,又加重了一重内容上的变化,让趣味性又浓重一重,使“抢”的角度,又有新的一重;
10、本诗给予诗人的启示:“现实即荒诞,荒诞即真实,而写出这些真实,就是时代的诗史”;
11、现实之诗、现场之诗、荒诞之诗。
标签:argument, city, city security, fight, market, NPC, people, security, spots, stand, stands, time, trade, Zhang Zhizhen, 张致臻, 新世纪詩典
发表在 1980s, 1990s, 2000s, 2006, 2010s, 2020, 2021, 20th century, 21st century, July 2021, Middle Ages, November 2021, NPC, poetry, Translations, 新世纪诗典 | Leave a Comment »
11月 24, 2021

Xu Yan
WINZIGE WOHLTAT
Beim Essen in Hohhot,
am Nachbartisch sind Leute aus Henan.
Ich versteh eher nicht was sie reden,
aber sie regen sich gar nicht auf.
Fast zwei Wochen nach der grossen Überschwemmung
wird mein Herz zum ersten Mal ruhig.
2021-07-30
Übersetzt von MW im November 2021

伊沙推荐:最小的慈善,用最小的动静来表现,就是最对的,本诗有着与生活同步的真实,像人的呼吸一样自然一一这也体现出口语诗的要诀。
况禹点评《新诗典》徐厌《最小的慈善》:餐厅哪有不热闹的。热闹下却衬出心静。“小慈善”不算小,反倒隐藏着沉甸甸的大爱心。
晏非跟读《新世纪诗典》| 2021.11.24诗人徐厌《最小的慈善》
除了物质方面支持遭受洪灾的人民,其实我们可以做的还有很多,比如这首诗里体现出的对灾民的尊重,连吵闹也不觉得是吵闹了,反而感到心静。这的确是最小的慈善,人人似乎都可以做到的慈善,也是一个现代文明的社会应有之义。继中原之后,山西今年稍后也被灾,但引起的关注并不大,于是,在微博上,我见到与本省洪灾有关的帖子都会点个赞,希望一个个赞能有助于把它送上热搜,在我看来,这也是小小的慈善。小小的慈善,辽阔的抚慰,把心都融化了,口语诗功莫大焉。
莲心儿读《新世纪诗典》徐厌之2.0诗《最小的慈善》
我在此次大西北公益回访之行抵达呼和浩特时,徐厌大哥和众诗友、文友设宴招待,我第一次见到了行侠仗义、为正能量为正义两肋插刀的老徐本人。那之后的每次酒宴,都是读诗谈诗写诗的盛宴,老徐在进入写诗状态时简直是那种走火入魔的痴狂状态,只见他是边琢磨边嘟囔边修改每一句每一个词,写到绝妙之处他会站起来击掌疾奔。我还记得他写了特棒的一首《秋天的妹妹都是好命的》。
这首《最小的慈善》从意想不到之处着手,却又颇显人之常情,微妙之处见真善,微小之处更震撼。本诗写得短小精悍毫不赘述,结尾之处一语中的简直太妙了!大好之诗!
黎雪梅读《新世纪诗典》之徐厌《最小的慈善》:七月的大洪灾给中原人民造成了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牵动着亿万国人的心,每一个善良朴素的人都对灾区人民致以诚挚的祈祷与祝福。古语云大音希声,其实大爱也是无声的。有时候不需要你去施舍,也不需要主动地去做些什么,而是默默地给予关注,以及理解与宽容,让自己获得心灵的宁静澄澈,就已足够。如果每个人都能对他人抱有“最小的慈善”,那么所有这些“小善”就会汇成“大爱”的海洋,人间也会因此变得更加温暖与祥和。诗人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了我们什么是“最小的慈善”,言简而意深,“情动于衷而形于言”,加之平民化、个人化的视角,无不彰显出一个诗人的良知与胸襟,令人肃然起敬。
马金山|读徐厌的诗《最小的慈善》的十一条:
1、记录生活,记录心境,就是记录人生,于诗人而言,就是写诗;
2、细小的事物,在细微的变化之间,构成了鲜明与丰富,这是诗艺的节奏,也是一门高境界的写作;
3、徐厌,男,1964年4月生于江苏金坛,久居呼和浩特,长期从事建设工程。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发表诗作,偶获小奖,上过《新世纪诗典》;
4、徐厌的诗,充满生命的思考和生活的奥义,在简洁的语言风格里,流露出浓烈的奇特气息,让人感受到不易察觉的细节,凸显个体的人生与精湛的技艺;
5、本诗的动静真小,但这种小的细节,却让微妙的感觉,给人无限的震撼力,简直干净极了,就像诗里由纯粹而带出来的情感一样,饱满而富有魔力;
6、短短六行,语言通俗而结实,层次分明,从场景到心境,从感觉到的事物,丝毫不掺加任何修饰,即把真实的生活,完完全全地呈现出来,却迸发出非同寻常的感觉来;
7、诗里行间,有多种对应关系,有情景的,有地理位置的,有心境的,有事件的,互相呼应,而又紧密相连;
8、不得不说,诗的标题用得真好,既一语中的,而又意味深长,有形容的东西,但又落到了实处,且留下了内心的激荡;
9、此诗还告诉我们,诗除去思想和生活的表达外,还是文字与文字的碰撞与融合;
10、本诗给予诗人的启示:“诗,也是把自己放进去,然后再自然地跳脱出来”;
11、生活之诗、感觉之诗、时代之诗。

伊沙主持 | 新世纪诗典11一周联展(2021.11.14——11.20)
标签:body, catastrophy, charity, eating, flood, food, heart, mind, NPC, people, worry, Xu Yan, 徐厌, 新世纪詩典
发表在 1960s, 1964, 1970s, 1980s, 1990s, 2000s, 2010s, 2020, 2021, 20th century, 21st century, July 2021, Middle Ages, November 2021, NPC, poetry, Translations, 新世纪诗典 | Leave a Comment »
11月 23, 2021

Mao Jie
LIEBE
Spätsommer 1996
in Kaifeng am Busbahnhof:
Ich will mit ihm nach Xuchang fahren.
Er kann sich vom Kind zuhause nicht trennen.
Ich kann mich von ihm nicht trennen.
Wir stecken fest, am Fahrkartenschalter.
Nachher sagt er, ich denk nicht an seine Schüler.
Inzwischen sind viele Jahre vergangen.
Ich denk immer noch nicht an seine Schüler,
ich denk nur an ihn.
Übersetzt von MW im Nov. 2021


新世纪诗典11,NPC11月24日,3887首,1220人。第5个毛姐(江苏)日
《新诗典》小档案:毛姐,原名毛瑞红,70后女诗人,有诗入选《新世纪诗典》《中国女诗人先锋诗选》《君儿读诗》等选本。
伊沙推荐:貌似很传统,实则很经典。让我直感叹,这么多年过去了,学生更不值得放在心上,老公还是好老公!又一位自己写得让同行老公写起来很有压力的女诗人一一这是《新诗典》特有的一大现象,欢迎对号入座。
况禹点评《新诗典》毛姐《爱情》:几重滋味,娓娓道来。在那并不遥远的二杆子年代,人们一度痴迷去砸烂“师道尊严”。他们几乎就得逞了。但——真砸得了吗?这首《爱情》给出了婉约但响亮的否定。
黎雪梅读《新世纪诗典》之毛姐《爱情》:难得!能够这么多年来始终如一地爱着自己的爱人,无怨又无悔的女子,在这人心浮躁的时代已是屈指可数。在“我”的眼里只有“他”,“他”就是“我”的全世界,“我”的心就这么大,挤不下太多的人和事,自然“心里没有他的学生”,这一点即使过了二十多年也并未改变,确实执着得令人心疼。因为“我”的心里“只有他”,这样的爱情告白真是朴素又深挚,远比说一万句空洞的“我爱你”,更让人心灵震颤,女人的爱就是这么痴傻,作为她的爱人,这难道还不够吗?有妻若此,夫复何求?如果真的懂她,就别要求太多、太高,只需好好珍惜,多一些理解和宽容,便胜过一切!
晏非跟读《新世纪诗典》| 2021.11.23诗人毛姐《爱情》
这真的是一首爱情诗,但不同于我们常见的那些爱情诗,这种不同在于口语化的爱情叙述留驻的那些美好的细节。如果不是口语诗,可能很难在诗中表现出这种质朴的力量。“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心里还是没有他的学生/只有他”,这样的诗句简洁含蓄,令人怦然心动,教人难以忘怀。
读毛姐《爱情》|雪也
这首诗共十行,可分为两个层次。前六行,是回忆。第七行,是承上启下。后三行,是总结。开头,就是追忆,诉说一个小故事。时间,是1996年夏末。看来作者记得很清楚,从内容来看,作者也无法忘记。地点,是开封长途汽车站。人物,是我和他。此处,没有交代他是谁,从全诗来看,是作者的爱人和老公。“我要他和我一起去许昌”,“他放不下家里的孩子”然而,“我放不下他”,于是矛盾凸现,结果是“我们僵持在售票处”。那么僵持的结果,是什么呢?作者没有说。“后来他说我心里没有他的学生”,从前文来看,有他的道理。“后来”,说明事件过去没多久。“这么多年过去了”,指的是现在。“我心里还是没有他的学生,只有他”,从作者的心态来看,爱情是自私的,作者没有记挂爱人的学生,也是可以理解的。就整首诗歌而言,题目为“爱情”,只写了作者的爱,而没有谈及老公的爱情。爱情和师生情,看似有点矛盾,其实并非水火不容。我们理解作者的爱,我们也同样要理解“他”对学生的爱。从朋友圈得知,作者的爱人,就是《脸谱》公号主编原音。原音老师,真的是老师,真的是好老师。从其发的朋友圈,就可以看出。在学校成立“星语诗社”,经常给学生开诗歌讲座,经常给爱好诗歌的学生制作朗诵视频。由此我们应该有这样的结论,那就是——他爱学生,学生也爱他,作者爱他,他也爱作者。
马金山|读毛姐的诗《爱情》的十一条:
1、植物需要出来晒太阳,字词需要晒太阳,诗也是一样的,晒晒更漂亮;
2、写下的每一行,都不仅仅是诗的,而是人的,那么文字就会充满灵性与灵魂;
3、毛姐,原名毛瑞红,70后女诗人。有诗入选《新世纪诗典》《中国女诗人先锋诗选》《君儿读诗》等选本;
4、去年六月,在北京参加磨铁组织的诗歌活动,首次见到毛姐,同是河南人,能够深切感受到其标准的河南人气质与教师形象,且不乏纯朴的典型特征;
5、毛姐的诗,纯粹度极高,既融于生活,而又内涵丰富,且充满情感的变化,通达于生命的智慧与人生的深刻感悟,给人以无限回归事物的真实感;
6、本诗通过不同的切面写爱情,写个体的爱情,写不同于他人职业的爱情,那就是自己最好的爱情,也是永远值得记挂的爱情;
7、短短十行,却有很多重滋味,关乎生命的,也是关乎时间的,历史记忆的,而这些都将会是人生永驻的宝藏;
8、诗中层次分明,有具体的时间、地点与人物,有明确的细节,尤其是作为教师身份的一部分,值得人们回味的东西更多;
9、爱情这个标题,有效升华了情感的意味,将某种感觉,以及细节的东西,全部都流溢出来,这就是好诗的样子;
10、本诗给予诗人的启示:“个人的感觉与生活,就是世界的诗”;
11、记录之诗、再现之诗、情节之诗。
标签:bus, child, children, escape, love, Mao Jie, memory, NPC, people, station, students, time, 新世纪詩典, 毛姐
发表在 1970s, 1980s, 1990s, 2000s, 2010s, 2020, 2021, 20th century, 21st century, Middle Ages, November 2021, NPC, poetry, Translations, 新世纪诗典 | Leave a Comment »
11月 22, 2021

Yi Xiaoqian
APFEL
Oma vom Land wohnt ein bisschen bei uns,
kann sich die Hausnummer nicht merken.
Heute kommt sie vom Markt zurück,
sagt, sie hats endlich geschafft!
Auf dem Baum vor deinem Haus
ist ein Apfel gewachsen!
Ich merk es erst jetzt,
unten auf den kahlen Baum
haben sie eine Lampe gehängt.
Am Abend leuchtet der Apfel auf
und verbreitet ein sanftes Licht.
Übersetzt von MW im Nov. 2021


新世纪诗典11,NPC11月22日,3885首,1220人。第13个易小倩(北京)日
《新诗典》小档案:易小倩,90后,童书编辑,现居北京 。
Yi Xiaoqian, geb. in den 1990er Jahren, Lektorin für Kinderbücher in Peking.
伊沙推荐:典型的日常生活中事实的诗意,能够抓住这一点的写作才是让人心中踏实的。作者已经恢复到了自己的正常状态,令人欣慰。
况禹点评《新诗典》易小倩《苹果》:有一种说法是,子女或晚辈轻易不要给老人换住处,因为老人对环境的熟识和依赖,直接影响到他们生活的品质。诗中的老人从乡下来,对环境的陌生感肯定大于一般老人,而当她告诉孙女记住了苹果灯时, 说明显然对熟悉新环境有了全新的进展。老人的努力背后,是她对孙女和生活的爱。能记下这些,则源自作者的细腻和敏锐。
黎雪梅读《新世纪诗典》之易小倩《苹果》:树上挂着的苹果灯,被奶奶当成了真苹果,也变成了奶奶辨别家门的唯一标识。至于是谁把它挂在那里的,诗中没有交代,很自然地就打开了读者想象和联想的空间,也正是如此还增添了一丝神秘感。诗中写的虽是凡人小事,却充满浓浓的生活气息,自然流淌而出的亲情着实温暖又动人,仿佛让读者也一起沐浴在苹果灯“散发出柔和的光”之中,既净化了心灵也增加了对生命的认识和感受。
晏非跟读《新世纪诗典》| 2021.11.22诗人易小倩《苹果》
让进城小住的奶奶记住楼号的居然是一只“苹果”,而这只苹果虽然长在“我”家楼前,但“我”忙忙碌碌出门进门,平常是忽略的,视而不见的,因为视而不见也不影响“我”回家。这是第一段主要表达的意思,第二段非常关键,“我”到了现场,并确定这只苹果只是苹果形状的灯,不能吃可以看,如果驻足欣赏,你会发现,“到了晚上/它还会亮起来/散发出柔和的光”,写得迷人而富有张力。这柔和的光照亮的不仅有诗人因慢下来而生发出的内省,也有对生活的顿悟:我们经常以为生活在别处,其实生活更多地就在眼前,需要的可能仅仅是一颗敏感而丰富的心。这首口语诗有悬念,有迂回,有层次,抓细节并把细节推向极致的能力也十分了得。
标签:age, apple, city, country, countryside, downstairs, family, grandmother, house, lamp, light, location, market, memory, NPC, numbers, people, staircase, tree, Yi Xiaoqian, 新世纪詩典, 易小倩
发表在 1990s, 2000s, 2010s, 2020, 2021, 20th century, 21st century, Middle Ages, November 2021, NPC, poetry, Translations, 新世纪诗典 | Leave a Comment »
11月 22, 2021

Pang Qiongzhen
SAKA SAKA!
– für meine Freundinnen aus der Republik Kongo
Saka Saka!
Das Geräusch der Maniokblätter,
mir rinnt das Wasser im Mund zusammen.
Saka Saka!
Wir sind in Strandkleidung im Unterricht,
Saka Saka!
wenn wir müde sind, kauen wir Blätter und tanzen.
Saka Saka!
Es ist lustig, aber ich lächle gezwungen.
Saka Saka!
Kongo! Kongo!
Zwei Mal im Leben ein großes Fest!
Hochzeit! Begräbnis!
Uebersetzt von MW im Nov. 2021
(Saka Saka ist im Kongo ein typisches Essen aus Maniokblättern.)

新世纪诗典11,NPC11月22日,3885首,1220人。第19个庞琼珍(天津)日
伊沙推荐:记得我早年有首诗《非洲食葬仪式上的挽歌部分》,读过那首诗的人便会知道我为什么会选择本诗,以及我的语言观:我就是希望汉语能够呈现多姿多彩,它可以击出非洲鼓的节奏,近四十余年以来,现代汉诗的巨大进步与现代汉语的开放包容发展相辅相成,诗人们为母语的生长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况禹点评《新诗典》庞琼珍《萨卡!萨卡!》:语感、节奏都不错,双行内容的选择也把握到位,一首诗就这么成了!
黎雪梅读《新世纪诗典》之庞琼珍《萨卡!萨卡!》:一首节奏感很强的诗歌,读着读着心也跟着仿若鼓点的韵律飞扬起来,眼前就会浮现出刚果人载歌载舞的画面,“萨卡”作为当地的特色食品,也是人们生命力量的载体和凝聚,虽远隔万里也似乎能闻到其散发出的诱人的香味,这就是文字带来的超强感染力。而“萨卡!萨卡!”一句在诗中的反复使用,也构成了段与段之间的排比,如同串项链的绳子贯穿始终,串起的是记忆里最珍贵的点点滴滴,也是是制造节律、渲染气氛、抒发感情的必要手段。简洁有力、脆生响亮的短句,跳跃而活泼,好像惟其如此才能写得酣畅淋漓,曲尽其妙。就连诗句里不变的深情与灵魂,以及诗歌最后的感叹也不曾离开它。诗歌表达的内涵是无比丰富的,但“诗无尽解”,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仅仅感受一下这节奏、气势、色彩以及蓬勃而出的命力,就已足矣。
晏非跟读《新世纪诗典》| 2021.11.21诗人庞琼珍《萨卡!萨卡!——写给刚果(布)双边班的朋友》
有的诗让人若有所思,有的诗教人热情起舞,这首诗显然是一首能让人起舞的诗,至少在内心里会有节奏的律动。有的诗适合念,有的诗适合唱,这首诗写得极具气势,章法有度,充满生命的活力,唱起来一定也会是明快奔放的。萨卡作为刚果的一种食品,不知什么味道,但我想能让诗人一下子激情四射,仿佛唤醒了身体内沉睡的摇滚,一定有它的别样滋味吧。我想像琼珍写这首诗时,像一个人在打架子鼓,不亦忙乎,不亦乐乎,她脑海中出现的是她中刚双边班的朋友们,大家服饰华丽,笑容洋溢在脸上,一起在她“萨卡!萨卡!”节奏的驱动下,进入她的诗行,成就了这首别开生面的好诗。
马金山|读庞琼珍的诗《萨卡!萨卡!》的十一条:
1、诗歌评论是诗弹跳出来的球,至于它会不会再弹跳回诗人的诗里,那不是诗评家的事情;
2、好诗都是活出来的,我不禁要问,在这个看似蓬勃发展,实则混乱不堪的人世,又有谁不是在用力地活着呀?所以好诗不只是活出来的,更是写出来的;
3、庞琼珍,诗人、法律人、援外老师。1966年生于四川南充。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学士,南开大学经济学硕士。著有诗集《时间停在里面》,汉英对照诗集《庞琼珍短诗选》,中韩双语诗集《断代史》;
4、本诗的巧妙之处,在于节奏,节奏,还是节奏,本诗的丰富之处,在于语言的生长能力,生长能力,而独特的文化,就是现实的丰盈;
5、诗中的动词,就是跳动的脉搏,让诗性充满活力与朝气,这既是节奏的声音,也是时代的跳荡,更是文明的状态,融合为现代,强化于母语;
6、一行一行的串联,构成的是在场,是画面,是情景,是细节,还是精彩纷呈的一面,两面,多面;
7、结尾的两行,尤为突出,而又极其重要,突出的在于写尽了一生,重要在两次礼成,鲜活而又生动;
8、诗的标题,尽管是一个词的累积,但其中还是带有动态的效果,而这种感觉,是带有惯性力的,还带着语言的魅力,耐人咀嚼;
9、此诗在分节上,把每两行分为一节,这样的变化,一定会让诗增色不少,虽然这是西方国家很多诗人和中国官方诗人把诗写短后常用的技艺,但如果在这首诗里用到也会漂亮不少;
10、本诗给予诗人的启示:“不要忽视了简单的重复,这可也是生活真实,诗写的精要”;
11、现场之诗、情景之诗,生动之诗。
标签:Africa, Cassava, dance, dancing, death, eating, food, leaves, life, marriage, memory, music, NPC, Pang Qiongzhen, poetry, Republic of Congo, school, 庞琼珍, 新世纪詩典
发表在 1960s, 1966, 1970s, 1980s, 1990s, 2000s, 2020, 2021, 20th century, 21st century, Middle Ages, November 2021, NPC, poetry, Translations, 新世纪诗典 | Leave a Comment »
11月 20, 2021

Li Shaojun
ALTE LANDSTRASSE IM WESTEN
Wer vom Osten daherrast auf der Autobahn,
der passt nicht zum Rhythmus hier in der Wildnis.
Wenn die Sonne untergeht, wird es noch einsamer.
Vorn auf der Strasse trotten die Kuehe.
Egal, wie du hupst, egal wie du schreist,
egal wie du bruellst, sie geben nicht Vorrang.
Diese Viecher sagen dir damit:
Sie sind eigentlich hier die Herren!
Uebersetzt von MW im Nov. 2021


新世纪诗典11,NPC11月21日,3884首,1220人。第7个李少君(北京)日
《新诗典》小档案:李少君,1967年生,湖南湘乡人,198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主要著作有《自然集》、《草根集》、《海天集》、《应该对春天有所表示》及英语诗集《碧玉》、《李少君诗歌精选》等十八部,被誉为“自然诗人”。作品被翻译成英、法、日、德、西班牙、韩、俄、葡萄牙等十多种文字,收入大学教材等上百种选本。曾任《天涯》杂志主编,海南省文联副主席,现为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主编。
伊沙推荐:李少君被称为"自然诗人",自己也似乎欣然接受了,而这是很有风险的。自然主义者、环保主义者,似乎都是复古、反现代化的代名词,我宁愿认为:譬如本诗,不是"自然诗人"的必然结果,而是一个诗人的瞬间感觉。
况禹点评《新诗典》李少君《西部的旧公路》:有西部感。出乎意料的洋气,又绝对是本土的,接地气。长度也恰到好处。这种题材,惧繁复,越多说,留给读者的空间就越小。而诗歌这种体裁,空间在许多时候就是美感本身。
黎雪梅读《新世纪诗典》之李少君《西部的旧公路》:东部和西部不仅是存在自然景观的差异,人们的观念、生活节奏和思维方式也大为不同,就连动物的行为也被潜移默化,都是慢条斯理的。基于此,西部的人到东部,不习惯那里喧嚣和快节奏;而东部的人到了西部,也很难适应这里的荒凉和慢节奏。本诗便是这一现象的真实写照,心急火燎的东部人遭遇西部牛群的慢慢吞吞、旁若无人,任你再大本事也无可奈何,因为“它们才是这里真正的主人!”,所以正应了国人那句“客随主便”,其中哭笑不得和无可奈何的情态富有画面感,滋生出别样的幽默风趣,并可自由出入于现实、时空与心灵,无所不往,无所顾忌。
标签:animals, east, highway, Li Shaojun, NPC, people, poetry, road, society, west, 新世纪詩典, 李少君
发表在 1960s, 1967, 1970s, 1980s, 1990s, 2000s, 2010s, 2020, 2021, 20th century, 21st century, Middle Ages, November 2021, NPC, poetry, Translations, 新世纪诗典 | Leave a Comment »
11月 19, 2021

Pan Xichen
WHY AM I NOT HAPPY?
Recovered from a fatal disease,
it’s like a miracle.
But why
am I not really happy?
Because the whole world
is in a terminal state.
2021-10-23
Translated by MW, Nov. 2021

Pan Xichen
WARUM BIN ICH NICHT FROH
Eine wunderbare Heilung
von einer tödlichen Krankheit.
Aber warum bin ich nicht glücklich?
Die ganze Welt
ist unheilbar krank.
2021-10-23
Übersetzt von MW im Nov. 2021

新世纪诗典11,NPC11月20日,3883首,1220人。第26个潘洗尘(云南)日
《新诗典》小档案:潘洗尘,当代诗人。有作品入选普通高中语文课本和大学教材。先后出版诗集17部。作品被译成英、法、德、俄等多种文字,获得各类文学奖项百余次。现为《读诗》主编,天问诗歌艺术节主席,天问文化传播机构董事长。
伊沙点评《为什么不高兴》:本诗读罢,感受强烈,第一节,读之大喜,为之振奋!第二节,读之共鸣,这个世界,真是太坏了!人性让人绝望!诗在有时候,就要敢于一杆子插到底。
况禹点评《新诗典》潘洗尘《为什么不高兴》:大白话,也是大实话,充满凛然正气。
韩敬源:为潘洗尘老师从一场必死的大病中奇迹般痊愈而高兴——一定是诗护佑期待潘洗尘老师出更多杰作。他近年的诗绝望中突转希望,浓烈的烟火气中通透明亮,真好!
黎雪梅读《新世纪诗典》之潘洗尘《为什么不高兴》:人生大事,无非生老病死。“一场必死的大病 /奇迹般的痊愈”,这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情,本来可喜可贺,而我却并未因此而感到高兴。原来“我”的病虽然好了,但却发现“整个世界/已病入膏肓”,这样鲜明的对比,对于“我”来说是惊人的意外,由其所带来的巨大失望,早已将大病痊愈的喜悦涤荡得一干二净。面对如此不可救药的世界,“我”个人即使痊愈了又该如何面对?在此,诗人没有将“我”和世界对立起来,而是和谐共生的关系:世界好,“我”则好;世界不好,“我”亦不好。诗人关注的不是个人的好坏,而是将注意力放在了对整个世界、大多数人的关注上。诗人坚守的良知和责任感,让诗人怎么也“高兴不起来”。诗人在此袒露出的宽阔的胸襟,令人钦佩与叹服。也许人生大多时候,即是一场临时的存在,活着就是进退维谷,心态必须以常态待之。由此更见禅意之妙:临在。所以要坦荡豁达地面对天地万事万物,拿起与放下都是一码事儿。但又要不屈命运:怀着一丝希望奋争。莫不如是:听天命尽人事。本诗在叙述上先果后因的安排,不仅悬念顿生、十分引人入胜,也增强了诗歌的表达效果,好诗的魅力尽显。
晏非跟读《新世纪诗典》| 2021.11.19诗人潘洗尘《为什么不高兴》
我的书架上有一本潘洗尘先生的诗集《深情可以续命》,几年过去了,也许正是日常生活中的那些深情,清醒看待世界的那些深情,有诗为伴的那些深情,让“一场必死的大病/奇迹般的痊愈”。当我读到这儿时,真心为潘洗尘先生战胜病魔由衷的高兴,非常的高兴。我甚至认为是诗神实在看不下去了,出手了,让一个优秀的诗人继续在尘世上创造好诗。即便如此,诗人还是高兴不起来,因为诗人关注的不止是自己的疾病,更胸怀世界,深刻地看到整个世界“已病入膏肓”,当然也就高兴不起来了,但诗人因此而写下这首好诗,我想内心应该也是高兴的吧。
标签:body, cure, disease, fatal, glad, happiness, happy, heart, hearts, ill, mind, NPC, Pan Xichen, pandemic, people, sick, state, unhappy, 新世紀詩典, 新世纪詩典, 潘洗塵, 潘洗尘
发表在 1960s, 1970s, 1980s, 1990s, 2000s, 2010s, 2020, 2021, 20th century, 21st century, Middle Ages, November 2021, NPC, October 2021, poetry, Translations, 新世纪诗典 | Leave a Comment »
11月 19, 2021

Tang Xin
SPÄTE JAHRE DER MUTTER
Späte Jahre, das beginnt mit Verlust?
Die Namen in der Familie weiß sie nicht mehr,
von ihrem Mann weiß sie nichts mehr.
Jetzt weiß sie auch nicht mehr, wer sie ist.
Aber ich glaub, sie geht zurück,
bis in ihre Kindheit in Chongqing.
Gestern sagt sie, ihre Geschwister kommen sie abholen,
sie muss unbedingt unten warten.
Aber warum sind sie dann nicht gekommen?
Wahrscheinlich hat es bei ihnen geregnet.
Die Namen von Onkel und Tante stimmen,
aber der Wohnort ist halt Beijing.
Außerdem bin ich einer von ihnen.
Das hätt ich wirklich nie gedacht,
dass meine Mutter zu meiner Schwester wird.
Oktober 2021
Übersetzt von MW im Nov. 2021


伊沙推荐:唐欣并非以情动人的诗人,也不是常能出新的诗人,他母亲这个病得得一箭双雕地支持了他的诗。母亲在就好,她不认识我们了,我们认识她!
况禹点评《新诗典》唐欣《晚年的母亲》:人到高龄,意识的流动不是顺时针的,有时会逆向,有时又犹如漩涡。我们有幸,在一个科学和医学常识(还包括一部分心理学)疯狂普及的年代陪父母一起经历这些,它们有时带来幽默,有时带来自嘲,有时带来泪水。这一切,就是时间和亲情,也是生命的别样庄严。
黎雪梅读《新世纪诗典》之唐欣《晚年的母亲》:今天走在我前面一个步履蹒跚的老人,让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老年,读到这首诗,这样的感觉更是无比地真切。本诗记录了母亲老年生活的点点滴滴,母亲还是那个母亲,只是因为患有老年病让人觉得熟悉而又陌生,同时也更像一个需要悉心呵护的孩子,由当初的“羊羔跪乳”到现在的“乌鸦反哺”,不变的是流淌在血液里骨肉亲情。因为诗人真情实感的流露,即便是冷抒情式地叙述,但由于以这样一种冷抒情的方式写出来,反而使诗获得了更深邃的情感空间。冷叙述在叙事性得到加强的同时,蕴含着内心深处的疼痛与心酸,同样直击人心,令人动容。
晏非跟读《新世纪诗典》| 2021.11.17诗人唐欣《晚年的母亲》
这是一首写亲情的好诗,有张力的好诗,写得不紧不慢,像是迈过中年的诗人陪着晚年的母亲在絮语,弥漫着一种怀旧感伤的氛围,又时不时冒出一些让人温暖喜乐的画面。读过唐欣的很多诗,这首诗即便不看名字,也几乎可以在短时间内认定是唐欣之作。这就是一个诗人的辨识度,他与语言构成了如何生成一首诗的某种内在的关系,虽然这种关系绝非一成不变。我还感到,这首诗有一种梦幻的味道,超现实的味道,或许进入晚年的母亲,随着一定程度上的失忆,其实也可视为进入一种梦幻,在这个梦幻里,一切不可能的皆有了可能,就像诗的最后两句:“这确实是我没想到的 母亲/有一天 变成了我的妹妹”。
马金山|读唐欣的诗《晚年的母亲》的十一条:
1、以微澜的动静,丰富而独特的感受,以及滋味浓郁的文字,写出充满温度的生活,也是写作的一种境界;
2、写作像日常生活的状态,就是有话好好说,让这个载体,表现出不凡的思想,发挥语言应有的光芒,让真实回归于真实;
3、唐欣,当代诗人、批评家。1962年生于陕西。现在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任教。1984年开始写诗。著有诗集《在雨中奔跑》、《晚点的列车》、《雨天和蛇》、《母亲和雪》等。现居北京;
4、唐欣的诗,可谓诗如其人,在平实的语言背后,以安静、淡然的心境,真实而厚重的生活,在柔软细腻的笔触下,构成了细致入微的感觉,达成了饱含情感的表达,给人以无限的回味;
5、本诗由生活回归到日常,由生命回归到现实世界,由细节集中到细节,由时间组合成时间,构建出了情景交融的人生;
6、诗一开头,就抓人心,这可不是一般的问题,而是一种活生生的存在,且这种存在,一个词:“丢失”的表现,让“晚年”融于一体,直击人心;
7、随之而来的,从三个角度,写出了老人晚年的生活逻辑,一个是“想不起来了”“亲人的名字”,另一个是“不记得了”“伴侣”,三是“搞不清楚了”“自己”,由周围的亲人,回到了自己,呈现事实,表现意趣;
8、诗中描写母亲接人的细节画面,式微而又充满生活气息,并将一个老人形象,以及行为刻画得惟妙惟肖,无不令人感动,而又叫人难以忘怀;
9、最后一节,写得也是多么的漂亮呀,“母亲/有一天/变成了我的妹妹”,是总结,是不一样的感觉,再一次落到了“晚年的母亲”身上,难以名状,莫名而幽然;
10、本诗给予诗人的启示:“写出生活,写出生活本真的样子,这不只是时间的刻度,还是生命的温度”;
11、亲情之诗、痛切之诗、时光之诗。
黄平子读唐欣《晚年的母亲》
——《新世纪诗典》3881
晚年的母亲
唐欣
晚年是从丢失开始的吗
亲人的名字想不起来了
曾经的伴侣不记得了 现在
甚至连自己 也搞不清了
但又似乎是往回走 一直
回到童年的重庆老家 昨天
她说 她的哥哥姐姐要来
接她了 非要下楼去等着
那他们最后怎么又没来呢
大概是那儿 天下雨了吧
舅舅和嬢嬢的名字都没错
可是居住地 换成了北京
好像又跟我混成了一个人
这确实是我没想到的 母亲
有一天 变成了我的妹妹
2021.10
黄平子读诗:唐欣,1962年生于陕西,现在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任教。《新诗典》资深诗人。“晚年是从丢失开始的吗”,是疑问,也像设问,因为后面有答。“亲人的名字想不起来了”,丢失之一。丢名字。“曾经的伴侣不记得了”,丢失之二。丢伴侣。“现在/甚至连自己 也搞不清了”,丢失之三。丢自己。三丢层层递进,越丢越严重。“但又似乎是往回走”,晚年的另一种情况,严重程度不亚于丢失。“一直/回到童年的重庆老家”,往回走之一。空间倒流。“昨天/她说 她的哥哥姐姐要来/接她了 非要下楼去等着”,往回走之二。时间倒流。“那他们最后怎么又没来呢/大概是那儿 天下雨了吧”,补充说明。无奈之下,调侃之情,溢于言表。“舅舅和嬢嬢的名字都没错/可是居住地 换成了北京”,往回走之三。人与地的置换。“好像又跟我混成了一个人”,往回走之四。人与人的置换。“这确实是我没想到的 母亲/有一天 变成了我的妹妹”,无奈之下的再一次调侃。唐欣是一个幽默风趣的人。乐观才能幽默,有识才能风趣。先前,人的寿命更短,估计不会出现那么多的老人问题。现在,人的寿命长了,问题也就多起来了。长寿也是一把双刃剑。
2021年11月18日21点14分
标签:age, body, brain, family, life, memory, NPC, old age, people, person, personal, poetry, siblings, Tang Xin, 唐欣, 新世纪詩典
发表在 1960s, 1962, 1970s, 1980s, 1990s, 2000s, 2010s, 2020, 2021, 20th century, 21st century, Middle Ages, November 2021, NPC, October 2021, poetry, Translations, 新世纪诗典 | Leave a Comment »
11月 17, 2021

Song Zhuangzhuang
HOFFNUNG
In meinem Arztkittel
hab ich eine Münze von Kaiser Shunzhi.
Shun heisst glatt, ‘zhi’ regulieren, heilen.
Das ist meine Hoffnung für alle Patienten.
2021-10-13
Übersetzt von MW im Nov. 2021


伊沙推荐:诗意,惊奇,个人。如果你自己活得足够独特足够诗意,其实完全不必满世界去找诗;满世界都找不到诗的人,恐怕自己也活得没啥诗意没啥个性。本诗当获11月下半月亚军。
况禹点评《新诗典》宋壮壮《希望》:在我看来,新冠疫情带来的全球性浩劫,是人类有史以来绝无仅有的。不止是对人类肉体的攻击,也包括了精神和整个文明。在这种前提下,大爱之心在地球上却变得空前稀缺和珍贵了。本诗所写的正是大爱之心。堪称大作!
王凤飞:作为一个医生,他相信科学,但他的思想里又有迷信色彩..这才是人,也就是诗题要表达的
黎雪梅读《新世纪诗典》之宋壮壮《希望》:数百年前的顺治皇帝恐怕绝对没有想到,一个当代的医生以一颗救治患者的医者仁心,对当时流通的货币“顺治通宝”中“顺治”的含义,按照自己的理解重新进行了解读。两相对照,高下立判:一个是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他希望百姓顺从以便于自己的统治,眼里只有自己的“家天下”;而我们的诗人医生,眼里只有他的患者,一切从患者的利益出发。如果所有的医生都能如此,相信患者的幸福感也应该是满满的。由彼“顺治”到此“顺治”,不禁让人想起臧克家的诗句:“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做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真挚的情感毫不做作,自然而含蓄,却令人深受感染。
读宋壮壮《希望》|雪也
本诗共四行,第一行告诉我们作者的职业,是医生。从简介来看,确切地说,作者是针灸科大夫。针灸,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分为针法和灸法。第二句告诉读者,作者的衣兜里有一枚顺治通宝。所谓顺治通宝,就是清朝顺治年间铸造的钱币,多为黄铜,俗称铜钱。作者的兜里,为何有一枚这样的铜钱呢?最后两行,点题并解疑。原来,作者是希望他的患者,都能够顺利治疗。钱币名为顺治,作者解读为顺利治疗。医者仁心,作者的希望,就是白衣天使的愿望。又想到那句——只要世上人莫病,何愁架上药生尘。虽然当下存在某种程度医患关系的紧张,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大多数医生还是春风化雨,妙手回春,竭力解除患者病痛的。我们要向作者这样的好医生致敬!
晏非跟读《新世纪诗典》| 2021.11.16诗人宋壮壮《希望》
短短四句,一个好大夫、好诗人的形象跃然笔端!这个好是个体的、具象的、独特的,因而更加可感可信可靠。读这首诗内心也在回响一个声音,每个人的生活、性格、经历、志趣各不相同,必然造成口语诗的千姿百态,好的口语诗人总是能从兜里掏出属于自己的最新奇的那一枚枚“顺治通宝”。作为大夫的宋壮壮和多数医生一样从事着救死扶伤的事业,但在他的身份里,还有一个口语诗人身份在里面,或许多出的这个口语诗人的身份正是他职场生涯的顺治通宝,揣在心里。
马金山|读宋壮壮的诗《希望》的十一条:
1、诗,也是事物与事物碰撞的声音;
2、诗,就在身边,就在衣兜里,就在每一个诗人的心中,只是有的时候,被诗人忽略罢了;
3、宋壮壮,1988年出生,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科大夫。口语诗人;
4、宋壮壮的诗,在不同的阶段,发生着不一样的感觉与变化,这是诗人的写作历程,也是对这个奇妙世界的不同阶段的观点和看法,令人耳目一新;
5、截止目前,宋壮壮已经在自身的职业领域,写出不少的好诗,包括今天的这一首,而在未来,如果出现一本职业领域的诗集,也将是多么重要而美妙的事情;
6、本诗以不易被人察觉到的事物,来完成个人心理上的寄托,而这种微妙的关系与变化,正是诗意奇妙的东西,个体、独特而又幽远;
7、短短四行,不只是带着文化性,还具有非常丰富的职业性,尤其是具体到了医者仁心上来,更加显现出诗人的大爱情怀;
8、诗中动静极小,但这样的感觉,更需要写作的功力,以及对生活和事物的挖掘能力,才会使得事与物浑然一体;
9、再精短的诗,都要有事物的对应关系,才会更加显现出诗意的浓度,比如诗里的“我的”与“患者”,再比如“顺治通宝”和“顺利治疗”,都是奇妙的融合与新鲜的元素;
10、本诗给予诗人的启示:“常怀一颗仁爱之心,也是诗人必须拥有的能量”;
11、职业之诗、情怀之诗、大爱之诗。
标签:body, coin, disease, doctor, history, hope, medicine, memory, NPC, patients, people, physician, Song Zhuangzhuang, soul, tradition, 宋壮壮, 新世纪詩典
发表在 1980s, 1988, 1990s, 2000s, 2010s, 2020, 2021, Antique times, Middle Ages, November 2021, NPC, poetry, Translations, 新世纪诗典 | Leave a Comment »
11月 17, 2021

Yu Si
FISCHER DER FREIGELASSENEN FISCHE
Ein paar hundert Fische, vom Markt
zum Qingshui geführt, freigelassen.
Aber davor müssen sie sich eine halbe Stunde lang Sutras anhören.
Aus Plastiksäcken (mit Wasser und Sauerstoff),
in den Fluss gekippt,
da sind die Fische noch etwas betäubt.
Viele wollen nicht gleich in die Mitte,
verstecken sich am Rand in den Algen,
werden im Netz an der Stange gefangen.
Dieser Fischer der freigelassenen Fische,
ich glaub, den nennen sie Schwarzkind.
Schwarzkind, wenn der sonst einen Fisch fängt,
grinst er den halben tag lang vor Freude.
Jetzt hat grad vier, fünf gefangen,
nur sein Gesicht bleibt unbewegt.
Von flussabwärts läuft eine Frau,
bleibt stehen und sagt, er sei genial!
wie könne er wissen,
wohin genau die Fische schwimmen?
Er steht da und hält den Mund,
sein Gesicht bleibt unbewegt.
2021-11-04
Übersetzt von MW im Nov. 2021


伊沙推荐:国庆期间在长安,从赵克强口中得知,于斯就是蔡椿芳,我上大学时就知道的诗人。老将回归,老马识途。本诗是"事实的诗意"的典型佐证,"捞放生鱼"这个事实一摆在这儿,整首诗便强大地立起来了,力压群雄,勇夺11月下半月冠军!
况禹点评《新诗典》于斯《捞放生鱼的人》:来自生活的真滋味,不是构思出来的,也不是概念出来的,而是有心人品味后的打捞。
黎雪梅读《新世纪诗典》之于斯《捞放生鱼的人》:在佛教里,是把放生看作诸多功德中排第一位的,是积最大的福,行最大的善。很多佛教的信徒们都会选择合适的机会,搞些简单的仪式后进行放生。这样的活动也让不少精明的人看到了商机,并从中渔利。本诗中的主人公“黑娃”无疑也是这样一个黑心的商人,把别人放生的鱼捕获后,再次进行售卖进行牟利。诗中多次提到他的表情,是亮点也暗藏着玄机,现在的他连着捞四五条放生鱼也不及当初捞一条鱼所带来的喜悦,“脸上一点表情也没有”,这一前一后鲜明的反差,正是他胸有成竹、见惯不怪的的表现,当然其中也有不愿被人识破而泄露了天机的故作矜持。诗中的细节描写尤为值得称道,“没有细节,就没有文学艺术”,对于典型人物的塑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因此而催生出强大的诗意。
晏非跟读《新世纪诗典》| 2021.11.15诗人 于斯《捞放生鱼的人》
这是一首内涵丰富的口语诗,也就是说,它不是在一个平面上写完的,因而写得有皱褶,有难度。全诗共两段,第一段写了鱼的三种状态:一种是衣食无忧的鱼,在市场上,这些鱼装在塑料袋里,有水可饮,有氧可吸,可谓悠哉,但随时可能丧失生命。第二种是被救赎的鱼,也就是被念经放生的鱼,在清水河里,生命得以相对自由。第三种是无法救赎的鱼,在河岸边的水草中,这些鱼习惯了塑料袋塑造的虚幻的美好环境,已丧失了生命的活力,不敢中流击水,被捞放生鱼的人捞起来,满足了口腹之欲,三种鱼的命运,层层推进,推出了一个悲剧。一般口语诗写到这儿也就可以了,也算有看点有亮点了,但诗人于斯不是这样,他在第二段把视线从鱼切换到人,切换到捞放生鱼的人身上,继续把诗意引入深入。这个叫黑娃的捞鱼人,有一个奇怪的行为,平时捞到鱼笑个不停,捞到放生鱼时却不笑不说话,其中的缘因,或许他自己隐约是清楚的,毕竟这些放生鱼是被念过经的鱼,谁知道捞这些鱼会不会给自己带来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呢。
马金山|读于斯的诗《捞放生鱼的人》的十一条:
1、成就伟大的作家,平实的,不断的写作之心,是作品的生命;
2、诗的生活,是内心的激荡,脖子上的喉结,舌尖上的一抹抹红,还是生长在诗人尖尖上的柔软;
3、于斯,1964年生于湖北新洲。1983年大学毕业赴西藏工作,1993年转业到成都。1983年起曾在《飞天-大学生诗苑》等平台发表诗歌。出版诗集《冈仁布钦及其它》《降临》。《嘀嗒诗歌》主编;
4、与作者虽未曾谋面,但通过朋友圈,足见其对诗是真热爱,主要表现在,其拖着病体,仍然乐此不疲地编选诗歌,推荐在其主编的《嘀嗒诗歌》上,让人敬佩;
5、本诗从语言表达能力来看,通透明亮而又细腻丰富,从诗维角度来看,诗路的层次清晰,在事物的本质特征来看,在情景的过程中,徐徐展开,可谓意趣横生,生机盎然;
6、诗由两节组成,一节是对即时性现场的有效描写与呈现,而另一节,则是对记忆中场景的又一次刻画,并将一个人对事物的不同阶段,进行了全面而细腻的描述,且丝毫不留痕迹;
7、诗里行间,还有不少弹性十足的句子,且饱含滋味,比如:“笑容要在脸上停老半天”等,简直太有语言的感受力和表现力了,或许这就是好诗的味道与样子吧;
8、标点符号的运用,尤其是逗号和句号,是诗中极为重要而传统的东西,在这里,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效果,值得关注与重视;
9、题目既直接,而又有画面效果,且不乏生活的角力与生命的变化,在一张一驰之间,构成了一种印记;
10、本诗给予诗人的启示:“细节,即震撼力”;
11、画面之诗,信仰之诗,人性之诗。
黄平子读于斯《捞放生鱼的人》
——《新世纪诗典》3879
捞放生鱼的人
于斯
几百条鱼,从市场运到
清水河边,被放生前,
要听几个信徒念半小时经。
从装满水、灌了氧气的
塑料袋里,进入河水,
这些鱼有点懵,
其中很多条不肯游到中流去,
老往岸边水草中躲藏,
被长杆捞网捞起来了。
这个捞放生鱼的人,
我曾听见有人喊他黑娃,
黑娃平时钓着一条鱼,
笑容要在脸上停老半天。
刚刚一会儿工夫,
他就捞着了四五条放生鱼,
脸上一点表情也没有。
有个从下游跑步过来的女人,
停下夸他简直神了,问
他怎么知道
这些鱼要游到这儿,
他闭着嘴不说话,
脸上一点表情也没有。
2021.11.4
黄平子读诗:于斯,1964年生于湖北新洲。曾出版诗集《冈仁布钦及其它》、《降临》和长篇小说,发表中短篇小说二十余篇。病退后住在成都。《嘀嗒诗歌》主编。“几百条鱼”,说明鱼多。“从市场运到/清水河边”,一个是死地,一个是生门,鱼儿有幸。“被放生前,/要听几个信徒念半小时经”,半小时太长,只争分秒。可不可以先放生,再念经?“从装满水、灌了氧气的/塑料袋里,进入河水,/这些鱼有点懵”,听念经听懵的。“其中很多条不肯游到中流去,/老往岸边水草中躲藏”,有理有据,事实胜于雄辩。“被长杆捞网捞起来了”,可怜!才出市场,又入捞网!“这个捞放生鱼的人,/我曾听见有人喊他黑娃”,这娃真够黑,放生鱼也捞。“黑娃平时钓着一条鱼,/笑容要在脸上停老半天。/刚刚一会儿工夫,/他就捞着了四五条放生鱼,/脸上一点表情也没有”,对比。钓鱼和捞鱼是两回事。一条和四五条也是两回事。黑娃也有笑不起来的时候。“有个从下游跑步过来的女人,/停下夸他简直神了,问/他怎么知道/这些鱼要游到这儿”,女人到底是夸还是损?黑娃到底是神还是鬼?黑娃自己当然很清楚:“他闭着嘴不说话,/脸上一点表情也没有。”他敢说吗?他敢笑吗?他敢怒吗?
2021年11月16日20点57分
标签:animals, fish, fishing, food, NPC, people, religion, village, Yu Si, 新世纪詩典, 于斯
发表在 1960s, 1964, 1970s, 1980s, 1990s, 2000s, 2010s, 2020, 2021, 20th century, 21st century, Middle Ages, November 2021, NPC, poetry, Translations, 新世纪诗典 | Leave a Comment »
11月 15, 2021

Qu Yumeng
OHNE TITEL
Der Strom des Lebens fließt auf der Tafel,
darin ist das Blut der Unterdrückten.
Übersetzt v. MW im Nov. 2021

Qu Yumeng
NO TITLE
The river of destiny flows on the blackboard.
In there is the blood of the oppressed.
Translated by MW in Nov. 2021

新世纪诗典11,NPC11月15日,3878首,1220人。曲煜萌(江苏)日
伊沙推荐:一个旧词"受压迫者",置于新的语境中竟能产生奇妙的效果新鲜的表达,这也属于陌生化手法。感谢袁源的助攻。
况禹点评《新诗典》曲煜萌《无题》:写现代诗,陌生化写法是必然要过的一道关。但问题是,有多少作者能始终让自己的灵感浸泡在陌生化的情境里呢?其中,激活常态用语,或者已被淡忘的曾经流行过的用语,也能写出陌生化的好诗,关键是你选的词语,和把它们与怎样的背景放到一起。
高歌:教育大问题,诗意新呈现,历史长河里的受压迫者,给予我们的是什么……不该遗忘,绵延不绝。
黎雪梅读《新世纪诗典》之曲煜萌《无题》:现在已经很少有人提及“受压迫者”这样的词语了,仿佛这个词语与现代文明社会格格不入,也怕引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本诗让我联想起美国著名诗人休斯的代表作《黑人说江河》,他通过江河的形象,沉思默想世界的秩序,由此宣称自己的精神是神圣的,并且早于人类的诞生”。与休斯个人宣言式的写法不同的是,本诗的作者打通了横亘在“黑板”和“生命之河”之间的神秘暗道,通过隐喻和象征赋予了对“受压迫者”悲悯和痛惜,内涵异常丰富,异质感十足。
晏非跟读《新世纪诗典》| 2021.11.14诗人曲煜萌《无题》
大凡叫无题的诗,要么是不方便叫个啥,要么就是拿不定主意叫个啥,诗总还是有个方向的。这首诗也不例外,不同人生阅历的人可能体会有所不同,但读到“受压迫者”这一几乎陈旧的词语时一定会眼前一亮,继而会心一笑。新诗典上以短诗取胜者多矣,少至一行,一般不超十行,往往隽永深刻,诗意爆发力超强,本首也不例外,两行诗,攫取一个场景,就呈现出惊人的事实的诗意。进入本诗,该怎么理解黑板上那条生命之河?我的阅读感受,一种是老师画上去的一条河,一种是看上去像一条河的一条线或一条裂缝,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当诗人把所看到的视为一条河时,它必须同时还是生命之河,为了把第二句里蕴藏的巨大的诗意发射出来!
黄平子读曲煜萌《无题》
——《新世纪诗典》3878
无题
曲煜萌
黑板上流淌着一条生命之河
里面是受压迫者的血液
黄平子读诗:曲煜萌,女,00后,学生,西安人,现居南京。曲煜萌这首诗怪怪的,她将这首诗叫无题,估计是像大多数作者一样,自己也无法确定这首诗的主题吧?曲煜萌是学生,所以诗里很自然地出现了“黑板”这个意象。“黑板上流淌着一条生命之河”,这条河可能是事实上的河,比如老师在上课,刚好投影了一条河。不过也可能是想象的河。这只有曲煜萌知道了。“里面是受压迫者的血液”,水是生命之源,河里的水是卑贱的水,所以河里流淌的是受压迫者的血液。河里流的,也可能是失败者的血液,不是有一个成语叫做“血流成河”吗?曲煜萌有没有从这个成语里获得灵感?
2021年11月14日20点44分
马金山|读曲煜萌的诗《无题》的十一条:
1、诗的目的是提纯情感,升华内涵;
2、对于写诗而言,诗是边缘化的艺术,而时间则是最好的答案;
3、曲煜萌,女,00后,学生,陕西西安人,现居江苏南京;
4、一位首次听说的诗人,但通过今天的《无题》,不由心中有一个期许,愿作者写出更多更好的,像今天这类深刻而又饱满的意象之诗;
5、本诗以司空见惯的字词,组合于生命的一部分,构成了鲜明的时代印记,既有旧的观念语调,更有奇妙的轮廓效果,激发出无限的遐想空间与视觉变化;
6、短短两行,画面的骨骼瞬间生长,并且显现出来,既有活生生的现实意义,还有精神的内在力量,关乎生命,关乎思想意识;
7、诗中通过一种感受到的,看见的,动态的,触动内心深处的细节,刻画出非同凡响的情景,抵达事物的终极;
8、以《无题》为题,让诗在简约的文字表面,更显丰富的感觉与魅力,可解读的面更加富有内涵,此为新思想的另一种不凡表现;
9、在无意间,我还有一个特别的发现,比如诗里的空间表达,“黑板”与“里面”;比如动态的部分,“流淌着”与“河”和“血液”;再比如活的内容,“生命”与“受压迫者”。这些内容,都构成了绝妙的对应关系,让诗达到了另外一种境界;
10、本诗给予诗人的启示:“以简驭繁,也是诗的精要”;
11、意象之诗,形象之诗,想象之诗。
标签:blood, class, education, history, language, memory, NPC, oppression, people, Qu Yumeng, river, school, students, teachers, teaching, 新世纪詩典, 曲煜萌
发表在 2000s, 2010s, 2020, 2021, 20th century, 21st century, Middle Ages, November 2021, NPC, poetry, Translations, 新世纪诗典 | Leave a Comment »
11月 13, 2021

Mai Tian
BETÄUBT
Hab gedacht, Vollnarkose sei, wie jemand umfällt im Fernseher,
vor den Augen verschwimmt es, langsam verliert man das Bewusstsein.
Aber nein, eine Sekunde Leere,
auf einmal Stecker raus, Stromausfall, ab.
Übersetzt von MW im Nov. 2021


新世纪诗典11,NPC11月14日,3877首,1219人。麦甜(山东)日
《新诗典》小档案:麦甜,山东滕州人,85后,咖啡成瘾患者,健身小白,幼儿教师。
伊沙推荐:同感。刚巧我在课堂上讲过:没有死者开口说话,告诉我们死亡的感受,全身麻醉或许最接近于死亡的体会。任何事情,非词所能概括,最廉价的文人化的诗人只是到词为止。感谢高歌助攻。
况禹点评《新诗典》麦甜《甜》:好像是头一次读到诗里写麻醉。现实生活中的麻醉倒是不陌生,但我始终没闹清自己经历的是全麻还是半麻。自己当时也没想过,也不好奇,只是抱着一副“该来的终归要来”的心态,一边和医生护士瞎聊,一边等着,然后睡去,然后再醒来,脑子似乎很清楚,能听到他们说话器械声,显然他们活还没干完,但我好像已经没了加入话题的兴趣与能量,直到再次睡去。读本诗,唤起了我对那种异样的记忆——虽然今天依然不是太想回忆。
黎雪梅读《新世纪诗典》之麦甜《麻》:没有做过手术,也就没有全麻的体验,所以对此我还是很好奇的。诗人的亲身经历让我间接了解到了全麻是一种什么样的生命体验,原来“你以为的”,根本不是“你以为的”。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人都会有这样那样的体验,但大多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式,有感觉但说不出,本诗的作者仅仅就用了一个比喻:“一秒钟的空,像突然拔了插销,断电,关机”,来描述自己被全麻的瞬间感觉,以生活经验来写生命体验,贴切自然又准确,超强的文字表现力,令人不得不服。
晏非跟读《新世纪诗典》| 2021.11.13诗人麦甜《麻》
这是一首词语诗,对“全麻”这个词语的形象化诗意阐述。全麻作为一种医学手段,好处是使身体失去痛觉,丧失意识,以便进行人在清醒状态下根本难以承受的病痛的治疗。半麻状态下,人是可以感知医生说笑和器皿的响动的,全麻状态下就不一样了,身体在场但身体毫无知觉,那么这时候,诗人何为?这真的是一个有趣的诗学和医学话题。事实上,口语诗人仍然可以拿起意象这个武器,比喻出接近真相的身体感觉,这首诗做到了。也许我们可以把这首诗称为是意象化的口语诗,本质仍是口语诗。
标签:anaesthetic, conscience, consciousness, 麦甜, hospital, machine, Mai Tian, medicine, NPC, numb, off, people, plug, poetry, TV, 新世纪詩典
发表在 1980s, 1985, 1990s, 2000s, 2010s, 2020, 2021, 20th century, 21st century, Middle Ages, November 2021, NPC, poetry, Translations, 新世纪诗典 | Leave a Comment »
11月 12, 2021

Chuan Jiang
GESICHT
Ein Vogel fliegt dem Großen Buddha
vorm Gesicht hin und her,
stellt sich sogar auf Sein großes Ohr,
auf die Schultern und auf den Kopf.
Der Große Buddha lächelt,
er glaubt nicht, dass er von Vogelkot
überall auf den Wangen
an Gesicht verliert.
Übersetzt von MW im Nov. 2021


《新诗典》小档案:川江,本名汪洪,1961年生,生活工作在重庆的四川泸州人。街拍摄影者、国际跨界诗人沙龙成员、文物保护志愿者。长期从业于兵工领域。
新世纪诗典11,NPC11月13日,3876首,1218人。川江(重庆)日
伊沙推荐:作为一名真正的爱国诗人,我希望《新诗典》中尽现祖国的大好河山、风土人情,但必须用好诗加以表现。四川乐山大佛便是我心向往之至今未曾谋面的景点,因而喜读本诗,它写得很有佛性。感谢图雅的助攻。
黎雪梅读《新世纪诗典》之川江《面子》:中国人是最看重面子的。所谓的“面子”是根植于传统文化的社会心理建构,面子也是一个人自尊与尊严的体现,既是一种有形的脸,又是无形的脸,有人为了“面子”会大打出手,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诗人以“我心”度“佛心”,相对于人性的复杂与矛盾,佛性简单又慈悲,大度能容天下难容之事,更何况鸟屎?所以人们看重的面子之事,在佛的眼里根本不值一提,他只会“笑眯眯”地看待一切众生,以微笑面对人和事,保持良好的心态。嘲笑那些想不开,万事钻牛角尖可笑可悲之人。 也是指导人们做人做事要大度,换位思考,不要斤斤计较,宰相肚里能撑船。本诗言近而旨远,没有一句说教,却给人以启迪与深思,值得去细细品味与学习。
读川江《面子》|雪也
这首诗只有一只鸟和一尊佛,鸟是在佛的身边飞来飞去的,佛是笑眯眯的。伊沙推荐词里说,这里的佛,是四川的乐山大佛。想到小时候看的电影,《神秘的大佛》。电影里的大佛,也是乐山大佛。这部电影,据说是国内第一部武侠片,剧情很模糊了。乐山大佛,据说是弥勒佛,所以诗人说是笑眯眯的,也是对的。诗歌的画面,是很和谐的,是美的。即使大佛的满脸,都是鸟屎,也依旧是真实的,是美妙的。最后两句,大佛没觉得满脸鸟屎,有失面子。为什么,因为大佛始终是笑眯眯的,没有因为满脸鸟屎而有丝毫的愤怒。想到耶稣曾向门徒说的话,如果一个人打了你的左脸,那你就把右脸伸过去,让他打。看来耶稣,和大佛一样,也是不要面子,不讲面子的。反观俗世中的人呢,是要面子的。虽然俗话说,死要面子活受罪。即使再受罪,也要讲面子。美国传教士阿瑟·史密斯说:“‘面子’这个词本身就是一把打开中国人许多重要特性之锁的钥匙”。鲁迅说——“面子”类似于“脸”,但有一条界限,如果落到这条线以下,便是失了面子,也叫“丢脸”;而如果超出这条线以上,那便有了面子,或曰“露脸”。有的城市的工程,又叫面子工程。虽处俗世,关于面子,我们要向大佛和耶稣学习。
晏非跟读《新世纪诗典》| 2021.11.12诗人川江《面子》
这首诗说了大实话!“没觉得满脸鸟屎/有失面子”。显然,用多数国人的眼光看,这是一只不懂事的鸟,不知天高地厚的鸟,敢在大佛脸上拉屎,这是大不敬啊,岂止是丢面子那么简单,简直可以杀无赦了!但幸亏这是一只鸟,人类无暇顾及这种不敬,人类光是顾及同类诸种“有失面子”的不敬就耗费了大量精力,甚至诉诸武力。看来,人类应该向大佛学习这种豁达与包容。或者,人类应该向鸟类学习这种无畏与冒犯。什么时候人类看待面子,像大佛看待鸟类诸种不敬的行为那样简单,“笑咪咪的”,一笑而过,哪怕只是稍有改观,那就不错了,尽管这很难。
标签:animals, authority, birds, Buddha, Chuan Jiang, dignity, excrement, face, importance, life, memory, NPC, people, religion, society, 川江, 新世纪詩典
发表在 1960s, 1961, 1970s, 1980s, 1990s, 2000s, 2010s, 2020, 2021, 20th century, 21st century, Antique times, Middle Ages, November 2021, NPC, poetry, Translations, 新世纪诗典 | Leave a Comment »
11月 11, 2021

Liu Jian
ERBSTÜCK
meine über 80jährige mutter sagt
in der familie von deinem vater
gibt es schon einige generationen
keine besonderen erbstücke mehr
wir haben nur diesen knoblauchmörser
für deinen vater war das ein schatz
den er dir hinterlässt. willst du ihn?
knoblauchmörser, das wort kenn ich schon.
ein mörser und ein stössel.
ich frag einfach, ist es aus gold?
aus gold, sagt sie, wärs dann noch bei uns?
stein ist es.
Übersetzt von MW im Nov. 2021


伊沙推荐:2018年,首次在"新人"中发现刘健这个50后的"退休老人"我还很兴奋,三年过去,随着60后开始退休,"退休老人"的队伍将逐年增大,中国诗人的平均年龄将更进一步提高,中国现代诗亦将更趋成熟,写满一生者将湧现,你们盼的"大师"将到来。本诗是生活的诗、家庭的诗,人间的诗。
况禹点评《新诗典》刘健《传家宝》:真好!口语的,日常的,轻松自嘲的,沉重的,五味俱全的……都有了,却又是举重若轻、简中带繁。
黎雪梅读《新世纪诗典》之刘健《传家宝》:有意思!“我”和“母亲”两代人的对话构成了诗歌的主体,短短十二行信息量却不小,也是构成诗歌张力的要素。在以前那个家家几乎都是“一穷二白”、人人吃不饱肚子的年代里,能活下来已是万幸,家里能有传家宝的人可谓是凤毛麟角。诗中“母亲”的失望、嗔怪、还有责备,让人不免心酸;而我的不以为意、略带敷衍的回答,看得出我对“传家宝”根本没抱任何希望,只是应付母亲的问话而已。结尾处“母亲”用反问回答了我的问题,既有生活的苦涩又不乏那个年代吃苦长大的老人所特有的风趣,这是她(他)们克敌制胜、对付苦难生活的重要法宝之一。
晏非跟读《新世纪诗典》| 2021.11.11诗人刘健《传家宝》
双十一,对新诗典诗人而言,不仅有淘宝,还有传家宝。这首诗写到的传家宝,不是金的,是石头的,不那么值钱,但谁说不值钱的东西就不能成为传家宝。而且,往往很值钱的东西传不下来,传着传着就断了,因为惦记它的人太多了。正是那些看起来不那么值钱的普通的东西,日用的东西,却能历经岁月洗礼保存下来,成为传家宝,比如这款石头制成的蒜臼。这首诗细读之下,还能读出国人对传统认知的变化,我认为这种变化是积极的:诗中写到的传家宝或许还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但有些所谓的传家宝真的还有意义吗,还要当成宝吗,殊不知早已成为一种桎梏!我还想到,口语诗人会保存生活本真的语言,比如“蒜臼”,比如“臼窝”和“蒜锤”,这些词语像是刚从老刘家的犄角旮旯里拿出来那样鲜亮生辉。
读刘健《传家宝》|雪也
一般大户人家,都有祖传的东西,而且大多都有一定收藏价值,毕竟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嘛。读到这首诗的名字,你或许认为也是啥宝贝。八十多岁的母亲说,老刘家几辈子没传下什么宝贝,有个捣蒜的,你爸当宝贝。作者知道,那是蒜臼。我们这地方,也是这样叫的。精彩的,是最后的问答。作者随口问,是金的吗?既然是传下来的,作者这样脱口而出的疑问,也很正常。那么老母亲的回答,就有意思了,就值得品味了——金的还能传到你吗?石头的。这里隐藏的想象空间,就很大了。祖传的,往往都是贵重的,也能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为何这位老母亲还有这样的逻辑判断呢?这就有张力了,这就有诗意了。
马金山|读刘健的诗《传家宝》的十一条:
1、干净至极,也是写好一首诗的奥秘;
2、好好活,好好的生活,好的诗,自然而然地就来了,来到了人间,也将成为未来;
3、刘健,1957年生于北京。有诗入选《新世纪诗典》、2019中国口语诗年鉴、2018、2019中国诗歌排行榜、《君儿读诗》、《李锋评诗》、《佛城诗歌》等;
4、已退休的诗人刘健和同是50后的北京诗人石蛋蛋一样,都是容易被人忽略的重要诗人群体,尤其是他们对个体的人生经历和体验极显特质,而又浓厚、透彻;
5、通过朋友圈,对刘健生活和写作的关注,相信其未来的诗歌将更加丰富多彩,因为经历,也是因为生活;
6、刘健,一位日常的写作者,通过岁月的洗礼与沉淀,将生活的细微之处呈现得丰富多彩,且把个体的生命意趣写得独特而深刻,亦给人带来无限的惊喜;
7、本诗在朴实的语言里,满满的生活气息,而这些事物看似简单,恰恰是最难写的,尤其是将家庭写得如此细腻、透彻而又饱满,着实五味杂陈,妙趣十足;
8、诗中的语感,以及内容的真实,在日常的对话里面,将家庭生活推向了另一种极致,既还原现实,又升华生活;
9、诗的标题,取用得极为巧妙,既一语双关,而又意味深长;
10、本诗给予诗人的启示:“向生活要诗,向光阴要诗,向生命要诗,向内心的真实要诗”;
11、时代之诗、生活之诗、人生之诗。
标签:family, father, garlic, gold, heirloom, heritage, kitchen, Liu Jian, metal, mother, NPC, people, stone, things, 刘健, 新世纪詩典
发表在 1950s, 1957, 1960s, 1970s, 1980s, 1990s, 2000s, 2010s, 2020, 2021, 20th century, 21st century, Antique times, Middle Ages, November 2021, NPC, poetry, September 2021, Translations, 新世纪诗典 | Leave a Comment »
11月 11, 2021

Cao Wu
EXKURSION
in der unterstufe
holt man ihn aus der klasse
bringt ihn ins zentrum auf den sportplatz
eines kindergartens
gibt ihm ein megafon
er muss seinem vater zureden
der sich in zimmer 301 versteckt
dass er seine waffe aufgibt
und keine kinder
als geisel nimmt
Übersetzt von MW im Nov. 2021


《新诗典》小档案:草屋,本名赵学臣,1963年生,吉林梅河口人。诗、小说和评论散见于国内外多家杂志及网刊、民刊,出版小说集《有件事我要告诉你》等。
新世纪诗典11,NPC11月10日,3873首,1217人。第5个草屋(吉林)日
伊沙推荐:写得过瘾!像小说中对典型人物的刻画。但是"他"该有出处,与"我"产生关联一一如此,方才是后口语诗与小说之区别,目前这样写多了,成惯常手法,别人就会说你《故事会》。
况禹点评《新诗典》草屋《课外题》: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诗中所述,都是一段极虐心的残忍事。甚至事实、虚构?已不算重要。人类是世上最凶残的动物吗?我认为是的,尤其对于里面某些道义动物。
草屋:写《课外题》这首诗,缘起于一起恶性事件,尽管过去有三十年了,因其行为的残忍程度,至今提起时还是让人唏嘘不已。这个学生的父亲,是我们原单位农药科的一名科员。起因是他工作不顺心,怀疑科长和经理在进口农药、化肥时有贪腐行为。几次写检举信,没有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因此对政府不满,伺机报复。那天他拎着装在提包里改短的双管猎枪去政府大院,被门卫拦截,没能入内,便改道去了市中心幼儿园,对无辜的孩子开了枪(有数名死伤),并挟持一个班的孩子当人质,要求单位某领导上去,与他对质。他儿子被公安人员带到操场,劝说他放下武器时,武警除了拦截住拼命往幼儿园里闯的孩子家长们,各个角度都埋伏好了狙击手。也因此他亲眼看见他爹,从窗口刚一露头,就被枪击毙命的场面……
黎雪梅读《新世纪诗典》之草屋《课外题》:这道“课外题”确实非常难,一方面在于“他”能否通过自己的劝说,让父亲放下武器,以免在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酿成大祸;另一方面关乎那个被父亲当人质的孩子的安危,让人确实捏了一把汗。所以这不是一道普通的“课外题”,更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命题。诗歌并没有交代“他”劝说父亲的结果如何,“他”的这段扣人心弦的离奇故事,如同小说中的情节一般,给读者留下了悬念和巨大的想象空间。诗歌的语言很节制,然而透过文字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现实的残酷性,以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对人的成长所带来的影响,塑造出非常态的诗歌主体和艺术形象,而对其命运的隐忧更是其中尤为动人心魄的部分。
晏非跟读《新世纪诗典》| 2021.11.9诗人草屋《课外题》
事实的诗意充沛,甚至饱和。说的真好,“不要拿孩子/当人质”,但诗中说到的“他”,也不过是一个初一学生,也还是个孩子,就被警察拿出来当作劝说他爹放下武器的人质了!孩子无疑是大人的软肋,我想诗中这次人质解救事件应该以成功告终了,因为双方都是把孩子当作人质了。诗题很有意思,的确是一道“课外题”,这次课外真人秀,拷问着社会和成人的良心,以及我们到底该如何对待孩子。尤其,当“他”被人从教室游街一样带出,带到幼儿园的操场上时,作为一个绑架人质的犯罪嫌疑人的孩子,那种无助、恐惧、害怕、羞辱、委屈,肯定五味杂陈,而这对一个孩子的心灵产生的伤害可能更大,但在形势所迫下却无人很好地顾及。同样,在诗中没有出现的那一个或几个处于犯罪嫌疑人胁迫下的孩子,恐怕感受也大同小异吧。希望在孩子这件事上,现代人都能打个及格分。
马金山|读草屋的诗《课外题》的十一条:
1、诗里行间动态的东西,是鲜活的魂;
2、诗是诗人的信仰。写抒情诗的,信仰就是抒情诗;写意象诗的,信仰就是意象诗;写口语诗的,信仰就是口语诗;
3、草屋,本名赵学臣,1963年生于吉林梅河口。诗、小说和评论散见于国内外多家杂志及网刊、民刊,出版小说集《有件事我要告诉你》等;
4、草屋的诗,在娓娓道来的故事情节里,有着小说的语言表达和细节描写,还有夺人眼球的诙谐部分,且充满讥讽气息,又兼具现实、现场、现代的生活,读之让人为之一颤;
5、本诗通过一个电影镜头式的画面,一气呵成,在日常的语言内,散发出非同凡响的味道,既有现实的残酷,还有留下空白,给人以巨大的想象空间;
6、诗一开头,即以一种真实的生活状态,在一种紧张的氛围中,表现出中国式的教育现状与细节,尤其是“带”字和“要求”,诸如此类字眼的情景,显示出了普遍存在的问题;
7、诗中描写的故事与情节,尤其是每一行里都有动态的细节,无不闪烁着鲜活的气息,而又反映出现实中极其复杂而残忍的一面,形象、生动;
8、自始至终,诗里没有血淋淋的内容,但却已经将现实的残酷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就是后口语诗最具代表性与价值的地方;
9、诗的标题,用得也极为巧妙,不仅是事实的根源,还是话外弦音,给人以无限的回味与内心的震撼,一语双关,且不乏讽剌的意味;
10、本诗给予诗人的启示:“写诗也需要一鼓作气,写尽,写绝”;
11、社会之诗、教育之诗、残忍之诗。
标签:Cao Wu, child, children, 草屋, history, kindergarten, memory, news, NPC, people, school, terror, 新世纪詩典, 新世纪诗典
发表在 1960s, 1963, 1970s, 1980s, 1990s, 2000s, 2010s, 2020, 2021, 20th century, 21st century, August 2021, Middle Ages, November 2021, NPC, poetry, Translations, 新世纪诗典 | 3 Comments »
11月 9, 2021

Han Dexing
MEINE MADELEINES
Oma und Opa nacheinander gestorben,
Geschenke daheim von Begräbnissen.
Am meisten große Kekse eingewickelt
mit bunt bedrucktem dünnem Papier,
ordentlich aufgetürmt in einer Ecke.
Die Kekse sind hart,
meine Schneidezähne sind schon verbogen.
Ich tauch die Kekse in eine Schale
mit warmem Wasser
oder stecks in die Tasche,
brechs auseinander auf dem Schulweg.
So hat sich mein Schmerz
als ich klein war im Magen
mit Süßem verdünnt.
2021-07-19
Übersetzt von MW im Nov. 2021


伊沙推荐:70后诗人也开始回忆了,很好。这种吃法让我太有亲切感了,这是细节的力量,今昔中外之间架起通道也甚好。个人的史诗就是民族的、家国的。
况禹点评《新诗典》韩德星《我的玛德兰点心》:巧了,我昨晚还这么吃木糖醇饼干来着(没什么油,不蘸水吃太容易碎)。“小玛德兰点心”语出普鲁斯特《寻找逝去的时间》,描写主人公追忆童年时吃点心的美妙瞬间。本诗则借写贫穷岁月里孩子的幸福瞬间,婉转地悼念了亲人。
黎雪梅读《新世纪诗典》之韩德星《我的玛德兰点心》:把“门牙都咬歪了”的硬饼干,当作香酥可口的玛德兰点心,多少带有点阿Q“精神胜利法”中以苦为乐的味道,也写出了童年对于悲伤非常真切的感受,既没有捶胸顿足,更没有悲痛欲绝。老老实实又有条不紊地叙述,令读者仿佛穿越时空回到诗人的童年,一起见证那透着苦楚与酸涩的
生命过往,代入感很强,让人觉得这不是诗人个人的生活经历,而是我们很多人身上都有的刻骨铭心的印记。具体而微的细节描写
活画出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物形象,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性和可读性,所以说“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这句话没毛病。
晏非跟读《新世纪诗典》| 2021.11.8诗人韩德星《我的玛德兰点心》
有时候就是这样,悲伤不会是永恒的,就像欢乐也不会是永恒的一样,悲伤中孕育着新的希望,生活总要继续。我想起一部名著里写到的,送葬的人群到了最后,跳起了欢快的舞,也是这个道理。这首诗令人欣赏的是叙述的口气,细节的呈现令人难忘,把一段过往岁月里从记忆里打磨得异常明亮,也让人记住了一种叫玛德兰的点心。
马金山|读韩德星的诗《我的玛德兰点心》的十一条:
1、现代诗,就是生活本身,就是时代的背景;
2、写,是写作者的通行证;作,就是写作者的墓志铭;
3、韩德星,70后,河南杞县人。有诗入选《新世纪诗典》、《中国先锋诗歌年鉴》、《中国口语诗年鉴》等。现居杭州;
4、韩德星的诗,充满了现代的生活气息,有着丰富的现场感与人文性,让人倍感生命的音色和时代的元素,且不乏强烈的批判意味;
5、本诗以饼干的事物为主线,将吃的细节过程,融入身体的感受为语言,在一连串的动作面前,既存于个体化的体验,还唤起了一代人共同的生活记忆;
6、在朴实的语言世界里,将个人的经历和情感结合其中,构成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充斥着满满的生命印记,充满了人性的魅力;
7、诗中虽然未曾交待具体的时间,但出现了奶奶爷爷的字词,即已明确了时代背景,而这些内容,也是诗源的根和本;
8、而吃饼的诸多细节,不仅鲜活,形象,而且深刻有力,通透性加强,事实上的诗事已裸露无疑;
9、诗的最后两行,晃动着身体的魔力和语言的艺术,着实妙不可言,令人回味悠长;
10、本诗给予诗人的启示:“除了写下去,还要写出来”
11、记录之诗,回忆之诗,时代史诗。
标签:childhood, death, 韩德星, family, food, grandparents, Han Dexing, memory, NPC, pain, people, poetry, sad, sadness, taste, teeth, writing, 新世纪詩典
发表在 1970s, 1980s, 1990s, 19th century, 2000s, 2010s, 2020, 2021, 20th century, 21st century, Antique times, July 2021, Middle Ages, November 2021, NPC, poetry, Translations, 新世纪诗典 | Leave a Comment »
11月 6, 2021

Xiao Mai
VON 22 BIS 1
der lift kommt vom 4. stock
als er im 22. hält
ist er menschenleer
ich flitz hinein
seh die nummern leuchten
von 22 bis 1
er hält in jedem stock
aber kein mensch kommt
ich bleib ganz allein
und schau auf die ziffern
von 22 bis 1
Übersetzt von MW im Nov. 2021


新世纪诗典11,NPC11月7日,3870首,1217人。第7个小麦(甘肃)日
伊沙推荐:从无聊处做出诗来,无中有诗,是现代人的情绪、现代诗的手法。有些人不懂,有些人忘了,中国目前的现代诗,就看能能集大成。
况禹点评《新诗典》小麦《从22到1》:与数字有关的诗,在现代诗里占一大类,但并不好写。一是数字本身无趣(数学家们请原谅我),二是情境不易给人留下回味。本诗也面临这样的考验,但作者写出了悬疑感——虽然我们知道这背后什么都没有,但作者对生活滋味的咀嚼,赋予了作品额外的趣味。
黎雪梅读《新世纪诗典》之小麦《从22到1》:确实无聊啊,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的那种百无聊赖和寂寞空虚冷,这种乘电梯的生活经验很多人都有,然而一般人顶多来一句“真没劲”或者“没意思”就算完事。可我们的口语诗人就偏偏较起了真,非要将这些在旁人看似毫无诗意的小经验和小情绪,记录下来变成诗歌。然而这也揭示了我们真实的生存状态,我们的日常大多是空虚又无聊的,哪有那么多的趣味和愉悦?如果某人非要从中想踅摸出什么意义来,那么对不起,你可能会有所失望,其实我们只要能够从中去感受那种毫不掩饰的生活真实、以及现代人特有的情绪的波动,并唤起人们的共情心理就已足矣。也许有时候,没有意义才是最大的意义。
晏非跟读《新世纪诗典》| 2021.11.6诗人小麦《从22到1》
电梯每层都停一下,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电梯本身有了故障,另一种是人为的恶作剧或不当操作造成的。不论是哪一种,这都会是一种诡异的感觉。你想想看,电梯里就你一人在,每一层都停,都开门、闭门,却没有一个人出现,二十二层哪,都是这样,不胡思乱想才怪呢。这是就电梯而言,从诗的角度看,空耗,是我读这首诗的第一直觉,仿佛这个电梯在一种神秘力量的驱使下,身不由己地空耗着,重复着。
马金山|读小麦的诗《从22到1》的十一条:
1、诗是无用的艺术,而无用至美,填充了空荡荡的时光;
2、每一个诗人的心里,都埋藏着一堆烈火,一堆堆烈火,只待春风吹又生;
3、小麦,原名杨刚。诗人。80后。定居甘肃灵台;
4、小麦的诗,在语言方面,显现出朴实无华的感觉,充实着生活的滋味与生命的质感,且饱含现代的意识与观念,还有一种内在的通感和个体的温度;
5、本诗通过对乘电梯的过程进行描述,将无聊的情节予以还原,而这些细节,正是无用中的有用,内容给人一种诡异的感觉,现场,现代;
6、诗开头就让数字说话,联系上场景描写,把感受与观察到的过程,具体而微妙地流淌出来了,而无趣的东西,不正是生活的常态吗;
7、诗中的纹路,即不以任何形式表达个人的想法和观点,只是在自然而然之间,已经把自己所经历的东西,一五一十地呈现出来了;
8、至于电梯“每层都停一下”,到底是电梯故障,还是作者故意为之,这样的空白,谁说不是诗意的空间感或浑浊性呢;
9、还有一点就是,“从22到1”,既是一个事实的过程,还是一个心理的状态,这样的冷描,其实需要干净的内心和硬实的笔触;
10、本诗给予诗人的启示:“于诗人而言,诗无处不在”;
11、感觉之诗,记录之诗,生活之诗。
标签:alone, building, elevator, floor, NPC, numbers, people, person, Xiao Mai, 小麦, 新世纪詩典
发表在 1980s, 1990s, 2000s, 2010s, 2020, 2021, 20th century, 21st century, Middle Ages, November 2021, NPC, poetry, Translations, 新世纪诗典 | Leave a Comment »
11月 4, 2021

Zhou Ming
BAMBUSBLÄTTERSCHUHE
im ersten jahr mittelschule mit 12
in der nacht hats geschneit
in der früh muss ich
sechs oder sieben kilometer gehen
den berg hinunter zur schule
ich habe keine gefütterten schuhe
meine großmutter nimmt große bambusblätter,
wickelt die alten gummischuhe,
die ich trage,
wie man reisdreiecke wickelt,
und bindet sie fest mit spagat.
das gehen war mühsam
durch den schnee auf dem berg
aber als ich ankomm in der schule
ist mir den ganzen tag warm.
Übersetzt von MW im Nov. 2021


《新诗典》小档案:周鸣,1966年8月生,浙江黄岩人。口语诗人,《新世纪诗典》"百名诗星"。
新世纪诗典11,NPC11月5日,3868首,1217人。第16个周鸣(浙江)日
伊沙推荐:细节、地方性、朴素,是本诗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往昔是贫寒的,回忆是温暖的,文学是最感性的个人史。
高歌:专门查了一下什么是竹箬,然后再想象用竹箬包裹的鞋子,贫瘠时代的美好回忆……稍稍富裕一点,不能作回去啊。
况禹点评《新诗典》周鸣《竹箬鞋》:“箬”读ruò,据说是一种叶大而宽的竹子,可编竹笠、包粽子,放在本诗理解,不妨将其理解成一种大粽叶。粽叶包鞋取暖,这一定是贫寒岁月的记忆。记忆欺骗人的地方在于,哪怕是最痛苦的经历,隔着时间的河面回看,都容易让人错解出一丝悠然。其实哪里有,苦就是苦,悠然不过是人类用来自我治愈的马后炮罢了。或者说,再悠然的回忆里,多少都藏了疼痛。
黎雪梅读《新世纪诗典》之周鸣《竹箬鞋》:似乎女性做了母亲以后,身上的潜能都被莫名地激发出来了。为了子孙们总能费劲心力地去做各种别人望而却步的事情,用以呵护他们的成长。一如本诗中的祖母,在寒冬腊月没有棉鞋的情况下,祖母就地取材,用几片竹箬给孙子做成了暖和的竹箬鞋,不仅温暖了那个冬天,也足以温暖一生,令一段本来透着心酸的回忆,充满了亲情的美好。诗中的竹箬鞋,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意象,而是特定年代的特殊产物,更是承载着祖孙三代人情感的载体。诗歌的语言朴实无华,细节处理深挚动人,生命感和时代感交织,自有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
晏非跟读《新世纪诗典》| 2021.11.4诗人周鸣《竹箬鞋》
口语诗的一个功能,就是让人对某个地方风物记忆深刻。这首诗里写到的竹箬就是这样的,同时还有着诗人独特的命名:竹箬鞋。竹箬,竹名,也叫箬竹,竹子的一种,其特点是叶片大,质薄,多用以衬垫茶叶篓或作各种防雨用品,也用以包裹粽子。本诗中,祖母就是用生活中显见之物,灵动一机,用来包裹鞋,让普通的胶鞋变成了蹩脚但暖和的“竹箬鞋”,写出了人世间那种永恒的慈爱与心疼。是叙述,也是细节,让这双“竹箬鞋”清晰地走在积雪的山路上,也让这首生发于大山深处的诗作定格为个人不灭的心灵记忆。
标签:bamboo, history, memory, mountain, NPC, people, school, shoes, snow, wrap, Zhou Ming, 周鸣, 新世纪詩典
发表在 1960s, 1966, 1970s, 1980s, 1990s, 2000s, 2010s, 2020, 2021, 20th century, 21st century, Antique times, Middle Ages, November 2021, NPC, October 2021, poetry, September 2021, Translations, 新世纪诗典 | Leave a Comment »
11月 4, 2021

Li Dongze
HOCHZEITSBANKETT
Ein Brautpaar,
die Trauung ist vorbei,
das Bankett beginnt.
Gedämpfter Fisch, gebackene Schenkel,
Freilufthähnchen, Feuertopf-Fleischstreifen, Schinken mit Pinienblüten…
Ich nehm ein Stück Fisch,
stopfs in den Mund,
schmeckt nicht schlecht, nur nicht wie Fisch.
Schenkel, auch nicht wie Schweineschenkel.
Mein Nachbar sieht meinen Gesichtsausdruck,
er sagt mir, die ganze Tafel
ist vegetarisch.
Oh, der Bräutigam
kommt aus einer religiösen Familie.
Aber ich nicht,
wir alle hier nicht.
Also warum
sollen wir vegetarisch essen?
und wenn schon
warum wird es so zubereitet
dass es Fleisch oder Fisch ist?
Wenn ich es esse,
denk ich da nicht mit jedem Bissen
an getöte Tiere?
2021-03-19
Übersetzt von MW im Nov. 2021


新世纪诗典11,NPC11月4日,3867首,1217人。第15个李东泽(黑龙江)日
伊沙推荐:本诗让我想起九年前潘洗尘率领大陆诗人访台团访问台湾的情景,在星云大师本部一一高雄佛光山,东道主以素宴款待我等,席间,"东坡肉"、"西湖醋鱼"俱全,当然是素的,但为什么要仿制成肉的呢?想问同席尼姑,终未问出口,也未写成诗,只能眼睁睁看着李东泽在迟了这么多年后写出来了一一教训!
况禹点评《新诗典》李东泽《婚宴开始》:在当代确系生活中一“不解”话题。写得好,体现出了现代诗作者“思”的一面。关于素斋,我所知道的解释最早来源于旧时代——起初寺庙为酬谢施主,以素食做成寻常食物之样(据说有的美味度还超过了模仿的原食物)。但新人并非出家人(倒是有一位出嫁人),婚礼来宾也并非施主,素斋席历来又比普通席贵出不少,何苦整这个呢?也是把掏份子的当成施主了吧。
庞琼珍:我的大学同班同学,她经营过素食馆,解释说:佛教提倡素形、素名、素味的素食菜肴。我师父一直鼓励我们坚持这个原则。所以,荷塘月色开素食之先,在菜牌上看不到荤形、荤名。但是,也有不少的素餐厅并不避讳仿制大鱼大肉,并以惟妙惟肖为上。以此为噱头,吸引大多数对素食不了解的食客。这是相对容易走的一条路线。印象中,老字号的 功德林 就是这样的。我们的诗人还关心这么接地气的问题[呲牙][强]

Calligraphy by Huang Kaibing
黎雪梅读《新世纪诗典》之李东泽《婚宴开始》:读完本诗我也有和诗歌结尾处同样的疑问:“既然吃素,又为什么/都做成/大鱼大肉呢/当我一口口吃下/那又算不算/杀生呢”,答案其实已经了然于胸,重要的是诗歌背后诗人对此类现象恰如其分地披露与嘲讽。婚宴的主人为了自己的信仰,让客人们陪着自己吃素,菜肴只有其名称和形式,内容却大相径庭,难免让人心里不舒服。有信仰是好事也值得尊重,但若是将自己喜好强加于他人,就未免显得有点过分了。本诗写得隐忍却不乏幽默,在反讽和消解的同时,爆发出强大的“事实的诗意”。
晏非跟读《新世纪诗典》| 2021.11.3诗人李东泽《婚宴开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信仰,于是食素,于是让不食素者也跟着食素,却做成素食肉让大家吃,这样一连串的行为,在现实中常常被视为一种新的饮食文化,被赞许,被追捧。我在五台山也遇到过,有个饭店叫“一盏明灯”,也是这样,生意火爆。只有心怀悲悯者才会从中感受到异样:用豆制品做的鱼也是鱼啊!用土豆做的红烧肉也是肉啊!本诗有着后现代不依不饶较真的一面,质问之余,让我们仍感受到如芒在背。
张小云:读李东泽《婚宴开始》
仿荤素常有争议
后来也渐渐淡然处之
前一段我儿又问了
跟东泽在诗末所提的相同问题
我问孩子:如能理解
出仿荤素的人是出于引导的方便
如果在受用的时候想到
每吃一口素鱼就观想自己
免一条真鱼被杀
是不是就不再纠结
心里的疑虑了呢
2021.11.3
黄开兵:关于素食,我也写过一首,巧的是,写作日期也是3月:《素肉》
素食馆/都有/素鸡/素鸭/素牛/素排骨/我们点了几份/我对介云兄说:/既然是/素食主义者/心里却/还放不下肉/2021.03.21

Calligraphy by Huang Kaibing
马金山|读李东泽的诗《婚宴开始》的十一条:
1、诗是诗人的通行证;
2、写作于诗人而言,是生活的必须,不是不写诗的人所想象的,写诗就是不务正业;
3、李东泽,男,诗人。1976年出生,2000年大学专科毕业,同年开始从事传媒工作。1998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2001年在《岁月》杂志发表处女作,2007年成为《葵》同仁。诗歌入选多种选本;
4、李东泽的诗,总是能够在不经意间把式微的事物呈现出来,并抵达生活的真实,还有对内的自省与修炼,给人以多视角的态度与多维空间的生活;
5、本诗由一件事情,一以贯之,又略带幽默诙谐,将一种信仰与生活,施于他人,而这其中又暗含着什么呢,没有说出的,生长着人情世故;
6、诗一开头,像一篇小说的情节,将婚礼的形式内容,娓娓道来,是一个引子,还是一种场景化的描述与交待;
7、随之而来的就是吃宴,而正是吃的食物,构成了信仰的文化向度,让同桌的人心生莫名的忧伤,这些情景描写得丰富多彩,细腻入微,漂亮极了;
8、诗中情景化的画面写得干净,鲜活,语言自身散发出迷人的感觉,而背后却是思想的存在,值得关注与思考的东西;
9、最后一节的三个问句,是无此信仰者的内心流露,是现象的显露和本相的疑惑,而答案于每个人来说,则自然会各有不同;
10、本诗给予诗人的启示:“于诗人而言,任何事情都要把生活中触碰到自己内心深处的东西,写下来”;
11、信仰之诗,生活之诗,现象之诗。

Calligraphy by Huang Kaibing
标签:banquet, Buddhists, fish, food, killing, Li Dongze, marriage, meat, NPC, religion, vegetarian, 新世纪詩典, 李东泽
发表在 1970s, 1976, 1980s, 1990s, 2000s, 2010s, 2020, 2021, 20th century, 21st century, March 2021, Middle Ages, November 2021, NPC, poetry, Translations, 新世纪诗典 | Leave a Comment »
11月 2, 2021

Li Xunyang
FRÜH ENTSCHLOSSEN
In der 3. oder 4. Klasse
hatte ich einen Freund,
der hat wegen Lu Xun,
der das Zeichen für “früh”
in seine Schulbank geritzt hat,
sich mit einer Tuschefeder
das Zeichen in seinen Arm gestochen.
Aber sieben oder acht Jahre später
hat er die Oberstufe aufgegeben
und wollte Soldat werden.
Wegen dieses Tattoos
auf seinem Arm
hat er die Untersuchung nicht bestanden,
ist heimgeschickt worden.
Übersetzt von MW am 2. Nov. 2021


新世纪诗典11,NPC11月3日,3866首,1217人。第28个李勋阳(云南)日
伊沙推荐:忆往昔,本典有男女二诗怪,现如今,隐居一段时间的女诗怪李荼回来了,依然怪;一直在线的男诗怪李勋阳不怪了,由此可见,诗上怪,不是想怪就能怪的,也不是随时都能怪的,做出来的怪一一怪的有理就没意思了,就像有人当过顶多一年天才,就以为自己永远是天才,于是一直扮天才,像个演员。
况禹点评《新诗典》李勋阳《早立志》:挺好,从“怪”一变,而为“黑色幽默”。鲁迅元素让诗中人在生活面前“碰壁”,好像之前还没人写过。但没人写,不等于它不存在。
黎雪梅读《新世纪诗典》之李勋阳《早立志》:哈哈,太真实了!虽然人们常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然而有时候也并非如此。也由本诗想到自己当年上学时有同学模仿鲁迅先生,在桌角用小刀深深刻了个“早”字却仍然天天迟到的梗。只不过本诗中“我”的小伙伴敢想敢做,“直接用用墨水笔/在自己胳膊上/扎了个“早”字”,的确勇气可嘉。一时的意气用事让胳膊上多了个令人羡慕的“早”字,也许还化为了某种学习的动力。孰料多年以后却因胳膊上这个“早”字属于纹身的范围过不了体检,断送了自己当兵的梦想,从而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本诗写得极为精炼,从“立志”到“失志”,过程并不复杂但信息量十分丰富,并刻有明显的时代印记,举重若轻的手法令诗歌轻松风趣却不失深刻。

Calligraphy by Huang Kaibing
晏非跟读《新世纪诗典》| 2021.11.2人诗人李勋阳《早立志》
这首诗可视为是一首解构之作,是对我们习惯里极为肯定的“早立志”的一次诗意颠覆,反转得自然,又撞进现实。从口语诗本身来讲,也永远在追求另一个的样本,另一个与众不同的样本,因为不同而显得无比珍贵。当然,这个样本还显得诙谐风趣而又意味深长,值得读者玩味。
黄开兵:我家瓜哥7岁,读暴走漫画版的鲁迅早字典故,他说:这个学不了,老师会骂乱写乱画破坏公物!
时代不同了……

Calligraphy by Huang Kaibing
马金山|读李勋阳的诗《早立志》的十一条:
1、诗歌,是对现实世界的又一次重构与重现;
2、写作是愉悦的过程,是惊喜不断的生活,是内心深处的一团火;
3、李勋阳,1980年生于陕西丹凤,诗人、小说家、新锐儿童文学家。创作有诗歌专辑《身体快乐》,小说《别摇了,滚吧》、《黑白心跳》,儿童文学《小尾巴奇遇记》、《少林鼠》等。新世纪诗典常青藤诗人,第七届唐青年诗人奖和第十届李白诗歌奖银奖获得者。现居云南丽江;
4、李勋阳的诗,日常事物中,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能力,且饱含生活的质感与现实的残酷,既有奇的一面,更有朴实的部分,完成了鲜明的时代元素;
5、本诗由前后的时间轴为线索,通过一个人的少年与青年,贯穿一个人的人生轨迹,并浸入鲁迅的典敌,在平实的语言世界里,一气呵成,把一个人的命运,自然而然地勾勒出来;
6、对于当兵的人来说,体检和政审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而这个细节,却构成了诗人笔下的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内涵,给人以共鸣感;
7、尤其是诗中的一个“早”字,暗含着人生的一段时期,还自带某种程度上的启示意义,更有命运的捉弄与无奈;
8、除了字面内外的意思之外,诗里行间还流露出某种根源性的东西,日常而又非常态,滋味浓郁而绵长;
9、诗的标题,用得巧妙,让本诗的内容增色不少,与此同时,这也是李勋阳的拿手绝活,颇具参考意义和价值;
10、本诗给予诗人的启示:“人生无常,常有不可言说的话,而诗,正好就是这个载体”;
11、人生之诗,命运之诗,时光之诗。

Calligraphy by Huang Kaibing
标签:army, early, 鲁迅, history, Li Xunyang, Lu Xun, memory, NPC, people, poetry, school, story, tattoo, writing, 新世纪詩典, 李勋阳
发表在 1980s, 1990s, 2000s, 2010s, 2020, 2021, 20th century, 21st century, Middle Ages, November 2021, NPC, poetry, Translations, 新世纪诗典 | Leave a Comment »
11月 2, 2021

《难得》
维马丁
与伊沙一块
写诗多
写得更好
你们写诗
很多也写小说
你们大家都
中文为母语,
有几个人
有几种母语
有两位童鞋
秘鲁和丹麦
可能也是到中年
才写中文诗
反正我
需要说
需要听
中文才会流利
写诗
需要肯定
最好的就是
跟伊沙一块。
有新世纪诗典
可以有两种,
可以保持
尽量密切交流。
七年前在美国
佛蒙特创作中心
伊沙一开始
把我当诗人,
要互相翻译,
很快也发现
我有中文诗,
还有写诗脾气相似,
虽然背景不同。
一辈子认识
很多有学识的人
还有不少喜欢诗歌
有的也自己写
没有人脾气
写诗的脾气
跟伊沙相似,
有的有点接近,
有的交流接近,
但只有伊沙
有翻译和交流
和写诗脾气
三种配合
非常非常
非常难得!
七年前
我们创作奇迹
感谢伊沙
感谢很多朋友
在中国在美国
在奥地利等等。
感谢新世纪诗典,
感谢磨铁沈浩波
理所柳杨
感谢马非
青海人民出版社
青海湖国际诗歌节
感谢李振羽,
谷熟来禽诗歌节
长安诗歌节,
非常感谢君儿、
感谢郑晓琼,
感谢作品杂志,
感谢徐江等等
在天津的朋友。
感谢荣斌,
感谢广西朋友
感谢黄开兵
特别感谢图雅,
感谢石見等等
有交流和翻译。
感谢远在纽约
洪君植夫妻
一块做出奇迹,
包括我的韩文诗集!
语言文化
人类的交流
欧洲历史
不同国家地区
有了伊沙
有了上面提到
还有很多朋友,
谢谢谢谢,
上帝保佑大家!
上面说到脾气,
长期认识的朋友
也许知道我脾气
有时候一点都不可爱,
邢昊这样说过。
请原谅我,
还允许我说
请大家尽量
尽早互相原谅和好
我们大家碰到
做朋友合作
互相学习交流
都真的
难得
2021.10.31
从雅典回维也纳的飞机上



HAPPY HALLOWEEN
in der nacht ist die omv schön
in der nacht leuchten raffinerien
oder am nachmittag oder am abend
heute ist halloween
in der früh leuchten die haeuser
in der früh sind sie schoen
und manchmal am abend
eher weniger halt untertags
besonders die grauen
wir fahren vorbei an der omv
mit der öbb
und beim zentralfriedhof
am lastenbahnhof
der leuchtet auch
wir waren in griechenland mit der aua
in den herbstferien
morgen gehen wir meine omis besuchen
auf dem baumgartner friedhof
MW 31. Oktober 2021

标签:all saints' day, cemetery, 石见, 美国 America, death, 郑小琼, 马非, friendship, Jun Er, life, light, NPC, people, poetry, translating, travel, Vermont Studio Center, writing, yi sha, 君儿, 图雅, 新世纪詩典, 沈浩波, 伊沙
发表在 1990s, 2000s, 2010s,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th century, 21st century, November 2021, NPC, poetry, Translations, Yi Sha, 徐江, 新世纪诗典, 沈浩波, 伊沙 | Leave a Comment »
11月 2, 2021

Yan Fei
NEUN DUNKLE VÖGEL
acht in bewegung
einer nicht
ohne zweifel
schau ich mehr hin
auf den der sich nicht rührt
aber er macht nur
in der luft
eine übertrieben
packende
figur
2021-08-21
Übersetzt von MW am 1. November 2021


《新诗典》小档案:晏非,男,1975年5月生,山西保德人,新诗典口语诗人。诗人伊沙的坚定拥趸者,我曾有诗:“在伊沙身上/看到了一个/健康中国人/不止是诗人/该有的样子/”。2018年8月起,矢志创作口语诗,诗作入选《新世纪诗典》《2019年中国口语诗年鉴》等权威选本,自编诗集《喷子》《刀片》。出版有《诗赋撷萃——历代咏忻诗文选》《保德史料补遗》,另整理完成《保德史料补遗续编》。2021年9月,与诗人马非、君儿、左右发起编选一本以诗人伊沙为创作题材的口语诗选,并开始跟读新诗典每日荐诗。10月,创设《九原诗刊》并任主编(同名公号半月刊,年度纸质精选),发起设立一年一度的“元好问诗歌奖”。现居忻州,忻州文化研究院(五台山研究院)副院长。
伊沙推荐:如果只有鸟没有人,就是古典纯诗,有了人一一有了人的内视与自省,就是现代主义了。并且本诗发现的结果:有料、诗意、很妙,在十一月上半月推荐诗中可居亚军。
况禹点评《新诗典》晏非《九只黑鸟》:于诗而言,简洁绝大数时候都是强于唠叨的,即便是写日常所见。尽可能多地把想象空间留给读者,对于本土现代诗,尤其需要如此。

Calligraphy by Huang Kaibing
黎雪梅读《新世纪诗典》之晏非《九只黑鸟》:本诗写得很节制,就像钻天的白杨没有多余的枝丫,又像传统的水墨画那样浓淡相宜;就连这九只黑鸟具体是什么鸟都没有去费笔墨加以介绍。不过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诗里有“鸟”还有“我”,在这相对狭小的时空里,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平等地注视,没有居高临下,也没有杀戮和伤害。“我”对“鸟”的关注更多地放在了“不动的那一只”上,即便如此也没有去真的惊扰它,只是试探性地“在空中/做了个/捉的/姿势”,姿势虽有些夸张,却没有任何恶意。在令人莞尔一笑的同时,心生阵阵暖意。

Calligraphy by Huang Kaibing
马金山|读晏非的诗《九只黑鸟》的十一条:
1、诗,就是一门表达的艺术;
2、诗人的诗歌,应该是诗人的话,诗人心里面的话,诗人心里面想说的话;
3、晏非,男,1975年5月生于山西保德。2018年8月,开始口语诗写作。自编诗集《喷子》《刀片》。出版《诗赋撷萃——历代咏忻诗文选》等。2021年10月,创设《九原诗刊》,并发起“元好问诗歌奖”。忻州文化研究院(五台山研究院)副院长。现居忻州;
4、本诗是一幅画面,在作者徐徐展开的纹路里,清晰简洁地呈现出生活的日常,既有净澈的一面,还有浑浊的部分,动与静,思与想同步更新,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效果和思考空间;
5、诗一开头,由具体的数字,显示出一幅画面的效果,紧接着是对心理状态的刻画,到一个动作,一个情景,完成了诗与诗意,构成了某种“丰富”;
6、诗中是对一个细节的观察,而在这个过程中,突出性的写出了人的内心,这是一种认识,更是一种态度;
7、对生命的关怀,或者是对生命的尊重,对人世的微妙洞察,诗里给出了很巧的感觉与裸露;
8、诗的标题,直接用了“九只黑鸟”,这是数字的存在,是一种场景化的直击,甚至还是存留于内心的一个画面,能够构成这么多种可能,已经足矣;
9、有一点,需要提出来,因为在很多时候,都被大家忽略掉了,那就是字在诗里的精准性,比如最后的“作”字,是否“做”字,在用法上更加精准一些呢;
10、本诗给予诗人的启示:“简约的诗,简中有物是核,约中有事为本”;
11、生命之诗,画面之诗,态度之诗。
马金山读《新世纪诗典》诗的十一条(2021年10月合辑)

Calligraphy by Huang Kaibing
标签:air, animals, birds, figure, form, hunting, life, NPC, people, poetry, Yan Fei, 新世纪诗典, 晏非
发表在 1970s, 1975, 1980s, 1990s, 2000s, 2010s, 2020, 2021, 20th century, 21st century, August 2021, Middle Ages, November 2021, NPC, poetry, Translations, Uncategorized, 新世纪诗典 | 1 Com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