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the ‘1941’ Category

ULMENBLÄTTERREGEN – 里所 Li Suo

10月 1, 2021

Li Suo
ULMENBLÄTTERREGEN

Omi klettert auf einen Baum,
Ulmenblätter pflücken.
Ihre Schwägerin kann vor Hunger nicht klettern
und bittet Omi, sie raufzuziehen.
Omi sagt, das schaff ich nicht,
da fallen wir beide runter,
und die Familie ist verhungert.

30 Jahre nach der Revolution von 1911
scheint die Sonne auf Omi, zwölfjährig, mager,
und auf ihre Schwägerin, noch magerer.
Das Mädchen auf dem Baum greift aus ihrem Korb
eine Handvoll Blätter,
lässt auf die Schwägerin, der schwindlig ist,
einen Regen zum Essen niedergehen.

Januar 2021
Übersetzt von MW am 1. Oktober 2021

新世纪诗典作品联展#里所#(23.0)

 

伊沙推荐:小中有大,游刃有余。今夏内蒙草原帐篷诗会订的货。疫年成全诗,里所长了一大块后下不来了,可喜可贺。本诗在十月上半月推荐诗中可居亚军。

新世纪诗典11,NPC10月2日,3834首,1209人。第23个里所(北京)日

《新诗典》小档案:里所,诗人、译者、编辑。1986年生于安徽,在新疆喀什度过中学时期,现居北京。2006年开始写诗,2008年本科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大学,2012年获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出版有诗集《星期三的珍珠船》,译作《爱丽丝漫游奇境》、布考斯基书信集《关于写作》。

况禹点评《新诗典》里所《榆叶雨》:记得去年春天,各地防疫任务艰巨的时候,避住在路上空阔少人的郊外,家人摘了不少簇新的榆钱儿,和面做成团子,一面吃一面感慨,此物在饥荒之年,曾救下过多少人命。本诗带读者回到了1941、1942年前后的岁月。那应该是因小说和电影而变得颇为著名的灾荒年代。但诗中所写,却又是来自真实的生活。这样的生活今天想来,依然是凄楚的。当然,在时间的长河中,又是平凡的。毕竟,还有更痛不欲生的岁月。后人写这些,不止是为了追祭缅怀先辈,更是为了显示人类对这样一种生活的拒斥。愿它们永不再来。

黎雪梅读《新世纪诗典》之里所《榆叶雨》:本诗以上世纪四十年代大饥荒为背景,记录了一家姑嫂二人在树上觅食的生活场景,也是当时万千家庭的一个缩影。因时代较为久远,诗中所写让现在的很多人难以置信,只在年龄比较偏大的人群中还有残存的记忆。残酷的现实扑面令人感到窒息,然而即便在这种艰难的生存环境之下,仍闪烁出的人性的光芒。那些从“奶奶”手中下的“可以吃的雨”,是生存的希望和火苗,足以照亮那漫漫长夜,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高光时刻,当载入诗史,足以照亮后世。

晏非跟读《新世纪诗典》|2021.10.1里所《榆叶雨》

榆叶,因其外形圆薄,状如钱币,故也称榆钱。这种榆钱,在中国多少代人的记忆里,饥馑时可以当救命之钱,大自然所赐之钱。即便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榆钱仍是众多乡村少年胃袋里最香甜的记忆。这是一首与榆钱有关的回忆之诗,表现的正是饥荒之年,奶奶和她的小嫂子靠榆钱存活下来的真实场景。
这首诗可以理解为三个特写镜头的组合,有小电影的效果。第一个镜头,特写“爬树摘榆叶”,镜头是灰暗的,但仍然有一丝希望;第二个镜头,感觉诗人一下子把镜头后置,用阳光那束光聚光到两个瘦弱的女孩子身上,用“瘦”和“更瘦”特写出了那个食不果腹的年代,是一种必要的背景交待。第三个镜头,气氛一下子明亮起来,欢快起来,这得益于这位少女奶奶灵机一动,给树下饿得快晕倒的嫂子“下起榆叶雨”,这一阵“可以吃的雨”,不止滋润了生命,也一扫灰暗的色调,把全诗染得发绿透亮,让人感受到苦难中的温情!
全诗三段高清晰的诗写像素,戳在眼前,仿佛诗人穿越到了现场,甚至就置身在那个现场,亲眼目睹,快速写就。几乎可以肯定,诗人写到最后内心是喜悦的,读者读到最后内心也会是喜悦的,不过仍然属于悲喜交集的范畴。

马金山|读里所的诗《榆叶雨》的十一条:
1、诗歌的绝妙之处在于,用朴素的语言,把事物说清楚;
2、写无定法,能够真诚地打动人心的作品,就是好作品;
3、里所,诗人、译者、编辑。1986年生于安徽,在新疆喀什度过中学时期。2006年开始写诗,2008年本科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大学,2012年获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出版诗集《星期三的珍珠船》,译作《爱丽丝漫游奇境》、布考斯基书信集《关于写作》。现居北京;
4、里所的诗,越来越触及生活的切面,还原并升华事物本身的质感,在生命的细节表达中,凸显生命力,且由此给人以强大的震撼力;
5、一段饥饿史,小人物史,活生生的现实,记忆里最悲惨的时刻,在作者细腻的笔触下,新鲜的语言里,构成了极富生活质感的时代原貌;
6、诗一入笔,直抵生活现场,引发到奶奶的身上,并在一系列生动的细节内部,还原了一个时代本真的样子,关乎生活,关乎生命,关乎生存;
7、尤其是诗中瘦小的人,形象而鲜活的画面,好像一个高清的摄像镜头,提炼出紧密且疏缓的情节,却渲然出现实生活中最饱满的一面;
8、而榆叶在那个作为粮食的年代,在当下人面前,已经是有钱人在饭桌上的美味佳肴,既是岁月的轮回,还是生活的巨大变化;
9、结尾的镜头,调皮可爱的生动描述,新鲜的比喻,给人带来喜悦感觉的同时,又给人以内心的震撼;
10、本诗给予诗人的启示:“把听来的事物,写出鲜活的感觉与真实的画面,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11、苦难史诗,小人物诗,生存之诗。

马金山九月十一条

(本期诗人:赵克强、左右、高歌、摆丢、曲有源、
大九、周芳如、亚黎、范可心、图雅、
香香美食居、喵小咪、万野、暮云平、孙丽珠、沈浩波、徐江、南人、李岩、马金山、君儿、莫高、木匠、第一闲人、劳淑珍、宗尕降初、夏微、霍巧玲、蓝色妖姬、圆白点)

马金山读《新世纪诗典》诗的十一条(2021年9月合辑)

 

黄平子读里所《榆叶雨》

——《新世纪诗典》3834

榆叶雨

里所

奶奶爬到树上
摘榆叶
她嫂子饿得爬不了树
叫奶奶拉她上去
奶奶说我可拉不动
你要是把我也坠下去
一家人今天就饿死了

民国30年的阳光
照着十二岁的瘦奶奶
和她更瘦的小嫂子

树上的少女忽然从筐中
抓起一把叶子
给她快晕倒的嫂子
下了一阵可以吃的雨

2021/01

黄平子读诗:民国30年就是1941年。维马丁先生问是不是1942年的河南大饥荒。里所说,她的老家在安徽阜阳。这就是不是的意思。1942年的河南大饥荒有两个大背景,一是1938年6月,蒋介石为抵御侵华日军西犯,下令炸开花园口段黄河堤坝,使河南、安徽、江苏三省44个县成了黄泛区。二是抗战进入了关键的相持阶段。1941年,安徽还有榆树叶子吃,当然还没有到最苦的时候。虽然十二岁的“奶奶”很瘦,虽然“奶奶”的小嫂子更瘦。诗中有几个值得关注的细节,第一个是:“她嫂子饿得爬不了树”。爬树本来应该是孩子和男人的事,“奶奶”的小嫂子,一个小媳妇也来爬树,肯定是迫不得已的事。第二个是:“你要是把我也坠下去/一家人今天就饿死了”,一家人的命竟然悬于一个十二岁的小朋友之手,命运之神多么会捉弄人啊。第三个是:“树上的少女忽然从筐中/抓起一把叶子/给她快晕倒的嫂子/下了一阵可以吃的雨”,这阵可以吃的,自然是榆钱雨。这是民国30年唯一的亮点。
2021年10月1日20点33分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