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2021年10月

UN GRAND ASSEMBLY – 凉风 Liang Feng – GENERALVERSAMMLUNG DER VEREINTEN NATIONEN

10月 27, 2021

Liang Feng
UN GRAND ASSEMBLY

As a temporary resident,
I planted vegetables
in the factory grounds on the river.
To deal with a few thieving birds,
I looked at the methods they had in the village.
Some put up nets around the fields,
and on them dead birds, dried by the wind.
Some put up scarecrows, cloth puppets with scary get-up,
and there were those who hung up garbage bags,
red, white, black and blue,
sputtering when the wind gets in,
fluttering like the United Nations’ Grand Assembly.
In the end, out of humanitarian reasons,
I went with the UN assembly approach.

Translated by MW in October 2021


Liang Feng
GENERALVERSAMMLUNG DER VEREINTEN NATIONEN

Ich hab am Fabriksgelände am Fluss
eine Zeitlang gewohnt, etwas angebaut.
Gegen ein paar diebische Vögel
hab ich geschaut, was sie im Dorf machen.
Manche spannen ein Netz um die Felder,
ab und zu hängen windgetrocknete tote Vögel drauf.
Manche stellen Vogelschrecken auf,
Stoffpuppen, schrecklich zurecht gemacht.
Andere hängen Müllsäcke hin,
rote, weisse, schwarze, blaue,
die knattern im Wind,
die flattern wie die Vereinten Nationen.
Am Ende hab ich humanistisch gedacht,
der Generalversammlung der Vereinten Nationen
den Vorzug gegeben.

Übersetzt von MW im Oktober 2021

《新诗典》小档案:梁锋,80后,企业务工人员。爱好写诗,满意之作不多。2021年初加入傲夫诗社,承蒙指教甚多。喜欢口语诗于直白中见真性情,想说便说,想写便写,十分惬意。

新世纪诗典11,NPC10月28日,3860首,1214人。凉风(浙江)日

伊沙:以口语为主的诗,一个关键性的修辞使用一一一个很普遍的比喻,起到了别开生面与深化主题的作用,所以口语诗,也不必"反修辞",你说话时不打比方吗?

况禹《新诗典》凉风《联合国大会》:借宏大来写日常细节,明快而幽默,很出效果,口语的修辞恰到好处,读着舒服。

黎雪梅读《新世纪诗典》之凉风《联合国大会》:为了对付偷吃的鸟,“我”想出了“挂死鸟”、“扎稻草人或挂布娃娃”以及“在地两边挂各色垃圾袋”的方法,可谓是煞费苦心。在风的作用下,“稀里哗啦,旗幡招展的/像极了联合国大会”,一句比喻便将生活中的凡人小事,瞬间拉高了逼格,也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主题得到了升华。诗的最后,面对此情此景,既然有了好的想法何不将计就计?于是“在地里头/我也搞了个/联合国大会”,这一本正经地样子实在是霸气侧漏,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无形中会被诗人无处不在的乐观主义者的情绪和气质,所深深感染与折服。

晏非跟读《新世纪诗典》| 2021.10.27人诗人凉风《联合国大会》
治理鸟儿偷吃菜,入乡随俗,是诗人面对现实作出的选择,与村里人无异,但在语言中不是这样,他必须以某种方式表明自己的看法,哪怕不能最终改变现实。在这首诗里是修辞让人刮目相看,“像极了联合同大会”,并由此自然伸展到“人道主义考虑”这个范畴,追求平等和相互尊重,实际是向村里人看齐,因为土方法能管用,自己也就在地里头挂上花花绿绿的垃圾袋,等于“我也搞了个/联合国大会”。这里面有讽刺吗?有荒唐吗?有挖苦吗?有狡黠的智慧吗?也许都有,也许都没有,全凭读者的人生阅历。就我本人而言,这种语言风格和叙事技巧还让人想起《格列佛游记》,让人读着舒服,平静中有凹凸感,极具感染力。

UNTER DEN MENSCHEN – 梁园 Liang Yuan

10月 24, 2021

 

Liang Yuan
UNTER DEN MENSCHEN

Nach dem ärztlichen Rat an die Familie,
der Kranke​ solle essen was er wolle,
was eigentlich hieß,
der Kranke hat nur​ noch ein paar Tage,
hat Papa zu seinen Enkeln gesagt,
was ihr jungen Leute gern habt,
das möchte Opa auch.
Wir gehen sofort einkaufen,
Schaschlik mit Meeresfrüchten.
Er kriegt gar nichts runter,
schauts nicht einmal an.
Als ein Krankenpfleger
ihn zum Essen ermuntert,
sagt er, das ist für Sie,
bitte essen!

Übersetzt von MW im Oktober 2021

新世纪诗典作品联展#梁园#(5.0)

新世纪诗典11,NPC10月25日,3857首,1212人。第5个梁园(陕西)日

伊沙推荐:梁园诗如其人,人情味足。我在《点射》集中有议论:有些人毫无人情味,却自以为有人味儿,那人味儿岂不又成了一个概念的空壳?有些人的写作就是靠概念在维持。还有一个真相:梁园写首好诗,要比白立容易,就像木匠写首好诗,要比莫高容易。诗被老婆压着写,作为男人应该感到幸福。

况禹点评《新诗典》梁园《在人间》:人间有无奈,老、病各占其一。置身其间,多有尴尬体验,难得的是在这类时刻,表现出对他人的善意,如本诗所写。

Huang Kaibing

Huang Kaibing

黎雪梅读《新世纪诗典》之梁园《在人间》:看完真是无比心酸,病重到什么都吃不下的老爷子,还劝护士吃儿孙给自己买的食物,老人的纯朴善良让人心疼又感动。举重若轻地叙述,满满都是人间的真情:子女的孝心,对他人的关爱,都让这些人间小事释放出强大的诗意,不仅言之有物,更是言之有情,准确又力道十足地击中人们的软肋,让人久久难以释怀。

黄开兵:那些不懂诗的人,都觉得口语诗冷漠,口语诗人无情。他们永远读不出口语诗那种不动声色之下的真情实感。“于无声处听惊雷”!他们习惯了蹩脚的诗人矫情地表演:啊!悲伤!

Huang Kaibing

Huang Kaibing

马金山|读梁园的诗《在人间》的十一条:
1、诗是听见,是看见,也是感觉,还是想象的艺术;
2、于诗人而言,黄金在生活中,在生命里,在时间的缝隙内;
3、梁园,本名梁晓英,1968年5月生,陕西宝鸡人,年轻时曾有散文作品发表,新诗典诗人,诗作发表在《解放军文艺》《文化艺术报》等报刊,入选《与李白对饮》 《人间最美丽的故事》等;
4、诗人的身体里,已经注入诗意的质素,这是与生俱来的气质与能力,在梁园的语言世界里,显而易见,自然而然,也是天然;
5、梁园的诗,生活化浓,在当代口语化写作的过程中,此优点极为凑效于一身,既有活出来的感觉,还有生长于心的力量;
6、本诗通过对病情严重时期老人的情景描写,结合年轻一代喜欢的饮食文化,构成了一种特殊的反差,并在老人身上和话语之间,所表现出来的感觉,塑造出美好的人物形象,散发出幽远的故事与魅力;
7、诗中的动静极小,也似乎只是完成了一位老人在最后时光的记忆,或者生命的一个瞬间细节,但这个细节给人的感觉无限多,而这些多,正是诗意的部分;
8、尤其是老人两次的话语,无论是对己还是对人,都充斥着对于生命的期待和善念,而这种态度就是活生生的生命,以及为人之本;
9、诗的标题,不仅覆盖了诗意的空间和生活,还进一步加强了诗意的味道与力度,宏大叙事中含有丰富的精神内涵与外延生长;
10、本诗给予诗人的启示:“在与老人的对话中,很多时候,都有自然的诗性和智慧,也是诗的重要元素”;
11、生活之诗,生命之诗,对话之诗。

Huang Kaibing

Huang Kaibing

 

DIE FLUT STEIGT SO SCHNELL – 王清让 Wang Qingrang

10月 23, 2021

Wang Qingrang
DIE FLUT STEIGT SO SCHNELL

Steh auf in der Früh,
vor der Haustür
fang ich einen Fisch,
werf ihn ins Aquarium.
Am Nachmittag
schwimmt er stolz
zurück auf die Straße.

Übersetzt von MW im Oktober 2021

 

新世纪诗典11,NPC10月24日,3856首,1212人。第7个王清让(河南)日

《新诗典》小档案:王清让,男,1976年8月生。在《人民文学》《诗刊》《诗潮》《绿风》《汉诗》《读诗》等偶有发表,有诗歌收入《新世纪诗典》《当代传世诗歌三百首》《中国先锋诗歌年鉴》《中国口语诗年鉴》等多种选本。已出版诗集《那年》。现居河南新乡。

伊沙推荐:这是一位中原诗人对河南水灾的反映,这是一位当代诗人社会责任感与艺术责任感的双重体现(大疫之年这应该得以加强而不是减弱),这是洪水之上的事实的诗意。

况禹点评《新诗典》王清让《洪水涨得也太快了》:肆虐了一年多的新冠疫情,让人被迫“忽略”了一些同样夺人性命的灾变,洪水便是其中之一。难得诗可以记下那些惨痛的瞬间——当然,这种记录最好还是通过诗歌特有的思维。

晏非跟读《新世纪诗典》| 2021.10.23人诗人王清让《洪水涨得也太快了》
确实,洪水涨得也太快了,先是涨过家门口,很快着又涨过家里的鱼缸,逮住的鱼得而复失,这水真够狠的,诗题呼之而出,准稳地把整首诗托举起来,形成了事实的诗意。本诗不过六行,却细节逼真高清,把大的洪水写得动静如此之小,令人赞叹。以轻松甚至有些俏皮乐观的口吻说出了人在洪水面前的无助与无奈,构成冰山一角,折射出洪水背后更加沉重复杂的现实,发人深省。从上古至今,洪水作为一个古老话题,也是世界级的话题,给人类带来的冲击一言难尽,原因在于水是生命之源,人离不开水,又常常为水所困。随着时代发展,人们愈加认识到,水不仅仅是自然问题,也是复杂的社会问题,人与水的关系,城市与水的关系,土地与水的关系,往往既亲切又锋利,既温情又冰冷。从视觉上看,我甚至觉得这句横躺的诗题就像那尾大摇大摆地游回大街的鱼!为鱼高兴,不过也别为鱼高兴的太早上了,它只是游到了大街上,并未游回大河,命运难测。那么人呢,洪水中的人呢,河南诗人王清让没有多说,我们也能从中感受到很多,唯愿苦难退去,阳光普照。

​读王清让《洪水涨得也太快了》|雪也

诗人何为?诗人要有爱心,要有悲悯之心,要关注现实,要讴歌,要赞美,要批评,要鞭挞,要嘲讽。诗人可写小诗,可写一己情感和思想,可悲秋叹月。诗人可写大诗,关注国家社稷和黎民百姓。河南大水,来得突然,来得猛烈。既是天灾,也有人祸。不少诗人,都拿起笔,写出了内心的焦虑和惶恐。也有人认为,面对如此惨象,诗人怎忍心书写?那诗人不写,又能何为?既然书写,就有不同的写法。网络媒体平台,可看到很多。河南诗人王清让的这首诗歌,就独出机杼,很有自己的特色。标题,就是口语化,并有自己的感情色彩,一个“也”字,流露出作者的担心和不安。诗歌共六行,按时间,可分为两层。前三行,有人物,有地点,有事件,但缺少时间。从第四句来看,前面发生的时间,应是早晨或上午。水很大,所以作者在家门口,就逮到一条鱼。水涨得很快,下午鱼就从鱼缸游回了大街。大摇大摆,说明鱼很从容,说明水涨的也足够快足够大。另外,大摇大摆一词,我认为,还是有一定的影射。鱼的自由自在,反衬着人们悲苦的水深火热生活。这首诗,就是写了洪水中一条鱼的故事。切口很小,几乎没有任何感情色彩,但诗人的家国情怀寄寓其中。

 

 

ANSTELLEN – 虎子 Huzi

10月 23, 2021

Huzi
ANSTELLEN

Von meiner Familie kommen Fotos,
anstellen zum PCR-Test.
Die Leute sind im Schatten versteckt.
In der Warteschlange sind Namenschilder,
Haarklammern, Ärmelschoner, Schlüssel,
eine Mineralwasserflasche.
Ein Schirm, eine kleine Zwiebel.
Ich seh auch noch einen
flatternden Schmetterling,
weiß nicht für wen
der sich anstellt.

2021-08-07
Übersetzt von MW im Oktober 2021

新世纪诗典作品联展#虎子#(8.0)

 

虎子存谢:我的8.0。感谢伊沙老师,一路走来,每一步的点拨指导,都让我受益,唯有坚持方不负期待。

伊沙推荐:虎子是善写尖诗的选手,拿过半月冠军、现场冠军便是明证,这一轮入典诗比较平常,反倒让我放心,因为永远写尖诗是不可能的,只靠尖诗才能入典怕是给自己挖坑,平常好诗可以蓄厚。

新世纪诗典11,NPC10月23日,3855首,1212人。第8个虎子(河南)日

​况禹点评《新诗典》虎子《排队》:疫事有关的话题,多数都是沉重和灰暗的。偶有一些带着挣脱努力的亮色,会让人生出喜悦,比如本诗。

黎雪梅读《新世纪诗典》之虎子《排队》:排队做核酸是疫情期间人们的常态,在这种见怪不怪的日常中挖掘诗意,全凭诗人敏锐的洞察力和将发现变为文字的能力。本诗中“胸牌、发卡/袖套、钥匙/矿泉水瓶/雨伞、一把小葱……”凡此种种这些不起眼的小玩意都替代它们的主人排起了长队,它们的主人却在荫凉的地方躲避阳光,这一细节写得有趣又画面感十足,如同一幅静物写生。诗的最后一只飞舞的蝴蝶打破了宁静,“不知它在替谁/排队”拟人的手法中有诗人的疑问,诗的意味由此深长而隽永,值得细细去品味。

晏非跟读《新世纪诗典》| 2021.10.22人诗人虎子《排队》
这首诗读来有趣、提神!新冠疫情给人带来灾难,但灾难下仍有亮色在闪耀,仍有生活的气息在呈现。反复阅读此诗,我还想到,当疫情使人类从大自然回退,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令人赞叹;而当人们做核酸躲进荫凉,我们平时可能忽略的那些小物件,比如胸牌、发卡、袖套、钥匙、矿泉水瓶,包括雨伞、一把小葱,一样闪闪发光,瞬间就能让人内心涌动温情,我们甚至从一个词能回想起过往的诸多记忆。诗的最后写到那只飞舞的蝴蝶,“不知它在替谁排队”,更是令人浮想联翩,一下子把沉闷的现实激活了。

读虎子《排队》|雪也

核酸检测,是疫情时代有关部门采取的统一措施。核算检测,是有效果的,广大市民也是极力配合的。有时核酸检测,是演练,是预防。有时核酸检测,是查漏补缺。不管怎说,人民是愿意的。而反观西方有的国家,因为民主和自由,有些措施不能一竿到底,致使疫情扩散严重。虎子的这首诗,就呈现了国内人们排队核算检测的现状。虽然是照片,但也是来自第一现场。从诗歌的前半部分来看,因为天热,人们都躲在阴凉的地方,代替他们排队的,是发卡、钥匙、矿泉水瓶和一把小葱等物件。看来组织者,也是人性化,没有强求人们必须排队晒太阳。排队,本来是严肃的。但物件在排队,就显得很轻松,甚至有几许荒诞。如果仅仅这样写,那就不是诗了,那就是简单地叙述一件事情。作者在照片里,竟然发现了一只蝴蝶,于是作者就突发奇想,这只蝴蝶,是代替谁在排队呢?排队的物件,都是不动的物体。飞翔的蝴蝶,却是自由的。蝴蝶不怕阳光暴晒,蝴蝶没有疫情,蝴蝶让人羡慕。一只蝴蝶,使照片或画面灵动起来,和谐起来。因为有这样的一只蝴蝶,于是玉成了一首好诗。(修改版)

​马金山|读虎子的诗《排队》的十一条:
1、生活现场,就是诗的现场,因为它是光,照亮别人,也温暖自己;
2、生活里那些微不足道的琐事,会是很好的素材,无用但滋养诗意与灵魂;
3、虎子,本名周海涛,河南南阳人,1962年出生。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原诗歌节同仁。著有诗集《时光碎语》;
4、今年六月,绵阳诗会首次见到虎子兄,我的南阳老乡,战友诗友,倍感亲切,不仅有同样的人生经历,还有精神的共通之处;
5、虎子的诗,虎虎生风,既有生活的浓郁意味,还有生命的质感,更有禅性的奇妙与智慧,以及历史的纵身和现实的世界;
6、本诗由一个疫情期间的情节,以一个具体的排队细节,并将看到的已经日常化的画面,敏锐地捕捉到生活中真实的模样,犹如一幅静物素描;
7、诗里行间,在一系列司空见惯的画面中,展现出作者对身边事物敏感的描述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现场触感力十足,且给人以悠远的感觉;
8、两个细节,一个是排队的描写,另一个是结尾部分的一只蝴蝶的显现,动静结合,鲜明有力;
9、此诗在思想层面,若隐若现之间,是当代社会现象,还是生活常态本身;
10、本诗给予诗人的启示:“简约到极致即为上品”;
11、疫情之诗,情景之诗,画面之诗。

 

 

UNMÖGLICH – 黄开兵 Huang Kaibing

10月 21, 2021

Huang Kaibing
UNMÖGLICH

Bei einem Verlagstreffen
werde ich als Dichter vorgestellt.
Dann rückt einer zu mir,
will über Poesie plaudern.
Gu Cheng hat seine Frau umgebracht
und Selbstmord begangen,
was sei meine Meinung dazu?

Ich ignorier ihn.

Nachher sieht er mich schreiben,
kommt wieder zu mir,
will über Kalligraphie reden.
Kang Youwei, auch genannt Kang Nanhai,
habe ich seine Schrift studiert?
Er habe gehört, Kang Youwei
habe als alter Mann
ein junges Mädchen
zur Konkubine genommen,
habe sich die Eier
eines Orang-Utan einpflanzen lassen,
sei zuletzt steif gestorben.
Was sei meine Meinung
dazu?

Ich ignorier ihn.

2021-03-21
Übersetzt von MW im Oktober 2021

新世纪诗典作品联展#黄开兵#(10.0)

 

伊沙推荐:《新诗典》正在建成一种文化,许多诗人的业余爱好、跨界发展正是为这一文化的建成添砖加瓦。《新诗典》文化当与《新诗典》作品相一致,那便是要有专业品质。在此之中,黄开兵以书法耀目,其诗也活,涉文化诗一定要写活才好。

况禹点评《新诗典》黄开兵《没法交流》:确实没法搭理。本诗写出了内地近乎独有的风情。其实不止是诗歌和书法,绝大多数文艺门类的从业者,差不多都有过一些近似的际遇。有什么办法规避它们?好像还真没有。只能看开点儿,毕竟嘴是长在对方身上的。

高歌:嗯,我经常犯的错误,就是没法交流的人,也会耐心地试图沟通、达成共识,结果人家不要什么严肃的答案,要的只是过一下嘴瘾,庸俗化地取笑一下他们不理解、不接受的事物。这几年慢慢懂了,如开兵兄本诗一般,不解释,不作答,不交流。与有缘人交可也,无缘对面不相逢。

黎雪梅读《新世纪诗典》之黄开兵《没法交流》:同感,与三观不同的人打交道,很多事情确实没法交流,我也多次遇到这样的人和事。本诗中的“他”便是那种品味低下、附庸风雅一类人的代表,诗人用极其简练的语言,活画出一个无所事事,专门打探名人的异闻野史的人,貌似征求别人的看法,实则仅是无聊的卖弄。就像一只苍蝇,令人厌恶却毫不自知。对待这种人,诗人用反复的手法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我懒得理他”,满是鄙夷与不屑,多说无益,不予理睬便是最好的回答。用笔虽轻却很有力度,颇具讽刺和讥诮的味道。

晏非跟读《新世纪诗典》| 2021.10.21诗人黄开兵《没法交流》
加入新诗典微信群,印象深的,是开兵每日用漂亮的书法书写新诗典推荐诗、推荐语,而且如此年轻。能感受到,新诗典十年像墨水着纸向周围扩散开来,包括以书法书写新诗典。这首诗又让人看到他在口语诗上的收获,诗题“没法交流”是对两段叙述直接有力的回应,一个有态度、有性格、懒得理那些八卦文人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HEILIGWASSER TEMPEL – 闫永敏 Yan Yongmin

10月 20, 2021

Yan Yongmin
HEILIGWASSER TEMPEL

Mönche in blauen Kutten,
einer hebt seine Kutte an
und geht sehr schnell.
Hab noch nie so eilige Mönche gesehen,
deshalb starr ich ihn an.
Er spürt meinen Blick,
grüßt mich,
sagt, kommen Sie.
Ich schau mich weiter um,
in einer grossen Halle dann
schlägt dieser Mönch einen Gong.
Ich knie auf den Polster, leg meinen Rucksack ab,
er sagt, Tasche vorn im Auge behalten,
damit’s keiner wegnimmt.

Übersetzt von MW im Oktober 2021

新世纪诗典作品联展#闫永敏#(22.0)

 

 

伊沙推荐:又见僧人。口语诗的一大特点,就是将僧人当成人来写(不是神或文化符号),通过生活化的细节。所以口语诗,压根儿不止于语言的口语化,也不止于这观那观,它是人之为人的极其高级的思维方式。

新世纪诗典11,NPC10月20日,3852首,1212人。第22个闫永敏(天津)日

况禹点评《新诗典》闫永敏《在圣水寺》:当代人写和尚,喜欢写其俗。但多数写不好,因为写出来的不是和尚的俗,而是自己的俗。况且和尚之道,也不是要避俗,而是通俗,在信愿和俗世间搭建一道桥梁。比如本诗,和尚俗得恰到好处,满满都是善念。这显出的又是作者的心境与功力了。

黎雪梅读《新世纪诗典》之闫永敏《圣水寺》:诗人总是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很多在常人看来平淡无奇的人或事,都能引起诗人强烈的探究欲,直到揭开谜底还原其真相才肯罢休。本诗中与一位步履匆匆的僧人的偶遇引了“我”的注意,原来他在寺庙的职责是敲磬,本来诗写到这里基本上可以作结,但诗人并没有让诗歌就此戛然而止,结尾处僧人一句善意的提醒,既彰显了我佛慈悲,又让“我”明白佛门并非清净之地,也会藏污纳垢,寺庙的香客也是鱼龙混杂,什么人都有,所以仍需做好个人防护。这样一个重要的细节使本诗的外延和内涵都得到了有效的拓展,收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黎雪梅读《新世纪诗典》之闫永敏《圣水寺》:诗人总是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很多在常人看来平淡无奇的人或事,都能引起诗人强烈的探究欲,直到揭开谜底还原其真相才肯罢休。本诗中与一位步履匆匆的僧人的偶遇引了“我”的注意,原来他在寺庙的职责是敲磬,本来诗写到这里基本上可以作结,但诗人并没有让诗歌就此戛然而止,结尾处僧人一句善意的提醒,既彰显了我佛慈悲,又让“我”明白佛门并非清净之地,也会藏污纳垢,寺庙的香客也是鱼龙混杂,什么人都有,所以仍需做好个人防护。这样一个重要的细节使本诗的外延和内涵都得到了有效的拓展,收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Calligraphy by Huang Kaibing

Calligraphy by Huang Kaibing

晏非跟读《新世纪诗典》| 2021.10.19人诗人闫永敏《在圣水寺》
僧人的本质仍是人,这首诗生动地写出了这位僧人作为人的一面,他不拘所谓的小节,“走路快”,像邻家小哥那样善意提醒客人防止包被拿,读来有趣、有意思、有味道,同时仍不失僧的本色。一首好的口语诗让人记住了一个亲切的僧人,也记住了这座让人内心有所触动的寺庙:圣水寺。

黄开兵:闫永敏的诗,往往都是动静极小的,极细腻,很耐读,此诗依然如此,情节还有了波折,甚至可以当微电影剧本了……

Calligraphy by Huang Kaibing

Calligraphy by Huang Kaibing

 

马金山|读闫永敏的诗《在圣水寺》的十一条:
1、文字是心灵的窗户;
2、不用真情写出来的文字,是没有温度的,是没有热量的,还是没有灵魂的;
3、闫永敏,出生于1983年1月12日,籍贯河北省,现居天津;
4、今年六月,绵阳诗会,再次见到闫永敏,还是一样的对事物充满敏锐的观察力,以及对生活的热爱,这些都构成了一个独特的诗人特质;
5、闫永敏的诗,先锋、现代,是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精神气质,是原创力和启发性都很强的诗人,还是自带原生精神与思想性的诗人;
6、在读此诗的时候,我不禁在想,如果把诗中的僧人,改为一个特定的平常人,会是什么样子,还会有这么强大的诗质吗?
7、本诗由两个细节,很好地诠释了寺院内的人世情节,将看见,和感受到的僧人世事,以极小的动作幅度,呈现出事实真相的同时,还有感觉;
8、此诗写得极为生活化与场景化,与诗这个形象相吻合,不仅如此,在平实的语言面前,显现出无尽的能量和力量;
9、回归到了人的身上,从诗开始急切的僧人,到结尾善意的提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反差,搭建起诗意的生活;
10、本诗给予诗人的启示:“微小的细节,式微的动静,就能够掀起惊涛与骇浪”;
11、人生之诗,生命之诗,后口语诗。

 

黄平子读闫永敏《在圣水寺》

——《新世纪诗典》3852

在圣水寺

闫永敏

穿蓝色长衫的僧人
提着长衫的一角
走路很快
我没见过这么着急的出家人
不禁盯着看
察觉到我的目光
他对我打招呼
说来了啊
我继续参观
然后在一个大殿里
看到这位僧人在敲磬
当我把背包放在拜垫右边跪下
他提醒我要放在前边
防止被人拿走

黄平子读诗:“穿蓝色长衫的僧人”,外貌描写。是那种灰蓝吗?“提着长衫的一角/走路很快”,动作描写。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这是古代的标准礼仪。“我没见过这么着急的出家人/不禁盯着看”,一个女人家盯着僧人看,这就失礼了。“察觉到我的目光/他对我打招呼/说来了啊”,好一句“来了啊!”平时打招呼不都是“吃了没?”“我继续参观/然后在一个大殿里/看到这位僧人在敲磬”,再见。这位僧人被“我”惦记上了。“当我把背包放在拜垫右边跪下/他提醒我要放在前边/防止被人拿走”,蓝衫僧人显然也记住了“我”。善意的提醒里充满禅意:寺庙里也有贼。佛只受香火,不管俗事!
2021年10月20日14点52分

Calligraphy by Huang Kaibing

Calligraphy by Huang Kaibing

 

 

FRIEDHOFSBLICK – 笨笨 S.K.

10月 19, 2021

Ben Ben S.K.
FRIEDHOFSBLICK

Auf einer Reise nach Deutschland
hab ich bemerkt dort bauen sie gern
rund um einen Friedhof.
Wohnzimmerfenster schauen auf Gräber,
sie gehen dort zur Erholung spazieren.
Für sie ist der Friedhof
am nächsten bei Gott.

2018-09-08
Übersetzt von MW im Oktober 2021

新世纪诗典作品联展#笨笨.S.K#(17.0)

 

伊沙推荐:本诗是前不久在长安举办的《新诗典》第二届厨艺诗会上订的货,身为东道主,笨笨SK表现突出,厨艺获冠军,诗艺居前茅,本诗在十月下半月推荐诗中亦属上乘之作。此生立志要出百国的作者在对事实的诗意的敏锐发现中,写出了异域文明的他山之石。

​况禹点评《新诗典》笨笨SK《坟景房》:“坟景房”这个命名厉害,既出自事实的诗意,又对二十年来内地针对假中产购买者推出的“海景房”“湖景房”,有了一个不无喜感的戏拟,同时内核又不失其庄重。不过本诗也引出我的一个疑问——德国人是因为喜爱,才把房子建在墓地边吗?或者是先有房子,后有墓地?我的理解应是后者。

黎雪梅读《新世纪诗典》之笨笨SK《坟景房》:因受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国人对待生死的态度与很多国家截然不同。大部分中国人好生恶死,什么事只要和死亡、鬼、坟之类联系到一起就会觉得晦气,不祥,唯恐避之而不及。具体到买房这样的事情更能体现这种文化的差别,前不久看到一则新闻,一女子新买了一套住房,等搬进去才发现与几座坟墓毗邻,觉得很不吉利,于是强烈要求退房。中国人喜欢海景房、山景房,不喜欢坟景房,因为离坟太近影响心情更害怕撞鬼;而德国人喜欢坟景房,因为“他们认为/墓地是离上帝/最近的地方”,两者的态度是如此地不同,完全是因观念的不同所造成。看似一首动静不大的小诗,却给人以内心强烈的冲击,起到了“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艺术效果,这与诗人丰富的阅历、匠心独特的视角是分不开的,那些只知坐井观天的井底之蛙是万万写不出来的。

Calligraphy by Huang Kaibing

Calligraphy by Huang Kaibing

晏非跟读《新世纪诗典》| 2021.10.18人诗人笨笨SK《坟景房》
国内房产宣传偶尔能看到海景房、河景房,江景房、山景房、湖景房,但绝无坟景房。我注意到网上有一篇报道,是说某乡镇有墓景房,让居民很闹心,不敢往窗外看。本诗呈现出的异国人居习惯则为我们呈现出另一种认知,不止喜欢把房建在墓地周围,而且“喜欢把观景的窗户/对着墓地/休闲时还喜欢去墓地散步”,这的确是文化的巨大差异!实事求是地说,我们这个国度,一方面认为逝去的亲人去了无忧无虑、无病无痛的美好天堂,却又在日常生活中潜意识里认为他们化作了鬼,可能还在地狱里,唯恐避之不及,当然也就不会产生“墓地是离上帝/最近的地方”的认知;一方面我们也怀念逝去的亲人,实际上却又害怕逝者安放得太近,说不定会恐怖地来找我们,突然出现在我们身后,当然不会产生像德国那样的文化了。我们多数人只会在特定的日子里去远处的坟茔看看他们就行了,平时偶尔出现在梦里,或在现实中念及他们,也多半是遥念。读这首诗,可能不会对此在的现实产生什么改变,但却有助于我们沉思,什么是生死,如何更好地看待生死,如何才是对生命的尊重。我听见坟墓里有人大声地回答:请正视死亡!

 

马金山|读笨笨SK的诗《坟景坟》的十一条:
1、唤醒沉睡的记忆,也是诗的药用价值;
2、经典的作品,超越时代本身,令人百读不厌,因为已经被说出的,仅仅是冰山一角;
3、笨笨.S.K,曾用笔名,白若唐。70后,特约记者,医务工作者。有200多首作品见于报纸杂志等刊物,部分作品被翻译成英文、德文、韩文、俄文,日文、法文等;
4、笨笨.S.K的诗,不知不觉中,已然在发生着变化,比如本诗写于三年前,但诗里行间所融合的新鲜、丰富与敏感的元素,无不彰显出诗意的意境和诗人对生活的扑捉能力;
5、回到本诗,将一种观念,递进式的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行探究与深入,并将一种信仰根植入人的内心深处,这是特定环境下的人群,所信奉的现实;
6、从诗的内容来看,的确有新鲜的味道,令人不禁思索,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和感受?尤其是在中国文化中的在坟或墓地较为回避甚至反感的环境,道出了世界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巨大差异性;
7、诗中从喜欢,到并喜欢,再到还喜欢,层层叠叠,通过对房子的方位呈现,到窗户设计理念,再到日常的生活习惯,语言简练,结构严谨而丰富;
8、此诗虽为旅行所得,但诗中的内容,诗人未曾使用听说,而是直接运用了发现一词,可其中的奥妙却绝然不同,足见作者的写作能力和深厚的写作功底;
9、结尾三行,进一步推动了前面三种递进的观念,更加确定并强调了人们对于信仰的重要性,或许,这也是异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0、本诗给予诗人的启示:“诗人应该是生活的有心人”;
11、文化之诗,阅历之诗,信仰之诗。

Calligraphy by Huang Kaibing

Calligraphy by Huang Kaibing

 

 

MEISTER ZONG XIAN – 邢昊 Xing Hao

10月 19, 2021

Xing Hao
MEISTER ZONG XIAN

Ein Mensch fragt,
“Existiert Buddha?”
Der Meister sagt, “Ja!”
Ein anderer fragt, “exisiert Buddha?”
Meister Zongxian: “Nein!”
Der dritte fragt,
“Existiert Buddha?”
Meister Zongxian
bleibt stumm wie ein Fisch.

Der erste, der fragt
ist ein Buddhist.
Der zweite
ist ein Atheist.
Der dritte
ist natürlich Beamter.
Er möchte, dass Buddha
seinen Hut mitbeschützt.

Übersetzt von MW im Oktober 2021

新世纪诗典作品联展#邢昊#(25.0)

 

 

新世纪诗典11,NPC10月18日,3850首,1212人。第25个邢昊(山西)日

伊沙推荐:本诗与我的入典诗《智慧》写了同一个人物,那是十一年前我与本诗作者等一众诗人在南岳衡山一座寺庙里做一日修行体验时遇到的宗显法师,换一个角度,可以证明这是一位有智慧的真僧。本诗在十月下半月推荐诗中当居亚军。

况禹点评《新诗典》邢昊《宗显法师》:二十来岁开始,对禅宗有些兴趣,于是这些年零敲碎打,中外禅宗和尚的公案、逸事都会翻一翻。本诗中的这位法师是南岳衡山的,观其思路,应是禅宗无疑。我依稀记得任洪渊老师当年有过一个观点,他认为禅宗是中华文明中诗性思维与佛教碰撞后奉献给世界的最重要的贡献,是十足的东方智慧。诗中的场景也印证了这一点。至少是其辩证和观照因具体人而不同的一面。

 

张小云:读邢昊《宗显法师》

既有对机而说的意趣
又明缘起之理
实际邢昊何止于此
功夫啊
好一顶乌纱帽
非典乃至戴冠的
病毒都为之不得不遁逃的家伙
居然借宗显法师的“不吭”
将贪者这一世间最凶毒源首味
“显”于无声

2021.10.17

 

《宗显禅师》
君儿

法师告诉我们
入世是为更好的出世
将来他的心愿是办一所孤儿院
办一座慈善医院
建一座广济小镇
只是广济在山中
不知这个小镇应坐落何处
法师告诉我们
菩萨畏因
众生畏果
并让我们记下来
法师说不同宗教
不同法门
原本清凉一味
法师说他不敢破斋食肉
呵佛骂祖
因他没到此境
还穿不过去
法师希望
这世上多一些信佛的人
那样人间灾难
就可以大大减少
阿弥陀佛
我信

 

马金山|读邢昊的诗《宗显法师》的十一条:
1、诗在诗人那里,就是信仰;
2、诗歌是抒情的产物,是智慧的结晶,是内心的力量,还是精神的艺术;
3、邢昊,原名邢少飞。诗人、画家。1963年生于山西襄垣。现穿梭于晋城、北京、重庆三地。著有诗集《人间灰尘》《蛇蝎美人》《怀乡记》等。诗作已译成英、法、德、韩、日、蒙、土耳其等外文。获《都市文学》中国桂冠诗人奖,亚洲诗人奖;
4、邢昊的诗,充满先锋的气息,并在精练与极简的语言表达中,显现出非凡的生活质感与生命力量,且张力十足,给人以无限的回味感;
5、本诗由三个人的问,与法师的三种回答,告诉我们,佛既是唯一,也是无限,而正是这种态度,才构成了人世的多种,即真正的“佛”到底在那里,通过一个人物,凸显出来人类的大智慧;
6、诗的第一节,罗列了三个人,和法师之间不同的对话,而同样的问题,因人而异,答案不同,却正是这样的错垫,传递出佛家的博大与精深;
7、第二节,既是对第一节的补充,还是对三个不同身份的人的明确与注解,更是对特定身份的一群人的印象与表达,态度干脆而鲜明;
8、尤其是最后两行,对于“官”的内心刻画,再反观法师的态度,何尝不是一种伟大的智慧表现呢;
9、此诗整体的结构并不复杂,却显现出极为丰富的厚实气息,在字里行间,不仅感受到一种场景感,而且让人感触到一种境界,思想意识的真实,以及背后所包涵的精神世界;
10、本诗给予诗人的启示:“写诗的简单在于,录出现场,升华心理活动”;
11、场景之诗,生命之诗,智慧之诗。

Calligraphy by Huang Kaibing

Calligraphy by Huang Kaibing

黄平子读邢昊《宗显法师》

——《新世纪诗典》3850

宗显法师

邢昊

一个人问
“佛存在吗?”
宗显法师答:“是!”
另一个人问
“佛存在吗?”
宗显法师答:“不!”
第三个人问
“佛存在吗?”
宗显法师
没有吭声

第一个提问者
是个佛教徒
第二个提问者
是无神论者
第三个提问者
当然是个官了
他只想让佛保住
自己的乌纱帽

黄平子读诗:第一小节,三问三答。三个人问的问题都相同,为什么宗显法师的三次回答却各异?诗人开篇抖出一个老大的包袱。第二小节,解谜。对佛教徒来说,佛是存在的。对无神论者来说,佛是不存在的。对“只想让佛保住/自己的乌纱帽”的官来说,佛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论语》云:“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毛主席在《反对党八股》中说得更通俗:“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文章和演说也是这样。”
2021年10月18日20点44分

 

 

SCHNEELAMPE – 侯马 Hou Ma

10月 18, 2021

Hou Ma
SCHNEELAMPE

An einem Fluss innerhalb der Stadt
auf einer Lichtung in einem Wald
seh ich eine Lampe mit einem Schirm
die ist von einer Freundschaftsstadt im Nachbarland,
ein Geschenk an diese Stadt.
Sie ist schon sehr alt,
geliebt und beschädigt
und nach der Versöhnung,
was wird noch wieder gut?

2021-07-24
Übersetzt von MW im Okt. 2021

 

新世纪诗典作品联展#侯马#(32.0)

新世纪诗典11,NPC10月17日,3849首,1212人。第32个侯马(内蒙古)日

伊沙推荐:口语的说法真好,以这种弱弱的口气透着无奈说出来真好。其他的我就不阐释了,一切尽在诗本身。在十月下半月推荐诗中稳稳地拿走冠军。

​况禹点评《新诗典》侯马《雪灯》:国际话题、时政话题,在口语的处理里,也是可以有体温的,关键看作者的处理得足够细腻,当然还有诗人非同一般的格局。

​庞琼珍读《新世纪诗典》侯马《雪灯》:游泳回来,站在秋阳下晾头发,读到侯马的这首诗。一种难得的如今天空气指数19的清澈和湛蓝铺开。《雪灯》很轻,很柔,甚至有些空灵。但它写的却是重大的复杂多变的双边国家关系:“深爱过/又伤害过/已经和好了/还怎么再和好呢”,以极其简练的笔触勾画出两国关系的历史。这个邻国,现在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七百多年前却是世界霸主。我曾给该国学员讲课,他们送我一幅牛皮画。在边疆肩负重任的侯马,举重若轻,将千钧之力、万般情绪蕴于笔下,提纯的却是如一盏灯安静明亮的诗。复杂得纯粹,安静得深远。艺术就像那盏自带屋檐的雪灯,可以抵御漫天而降的大雪,超越历史、疆域、民族、文化的局限,散发持久的光芒。诗人也该做世界文明的促进者吧。这首国际关系领域的杰作,让人深思:“还怎么再和好呢”?

马金山|读侯马的诗《雪灯》的十一条:
1、把一首诗写大,写重,需要灵感,除此之外,更重要的在于胸怀;
2、写作,予生活,是山珍海味;予生命,是血肉呼吸;
3、侯马,1967年生于山西。最新出版诗集《夜行列车》(中国桂冠诗丛第三辑),其他个人诗集有《他手记(增编版)》、《大地的脚踝》、 《夜班》、 《侯马的诗》等。多次获得诗歌大奖。现居呼和浩特;
4、全诗以境为引,以情为本,从物象达到事政的结构与功效,显现出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深刻的感受与情感,高级而又极富感染力;
5、诗一开头,直抵事物现场,且在寥寥数笔之间,已勾勒出景与境的风物,是画面的布局,还是个体参与的景象呈现;
6、紧随着目光的焦点,镜头缓缓向前推进,高清晰度里深触现实的物体,并由此一目,汇聚到一座城,又由一座城聚焦于一盏灯,质感、细腻;
7、诗中以细小的事物,描绘出宏大的世界,并在场域的开阔与宽广度上,均表现出非凡的效果与水平,言简而意趣幽深;
8、“——已破旧了”,此承上启下的一行,既有对前一节场景化描述的过渡与缓冲,又有对后一节情感的表达与阐释,绝妙而进退有度;
9、最后一节,亳不拖沓,直接回到人,回到了人的内心,回到了真情实感的部分,不由得给人以重重一击,见微知著;
10、本诗给予诗人的启示:“达到化境的效果,不仅需要对事物深入的观察和思考,更需要胸怀与真实的情感”;
11、现场之诗,现实之诗,现史之诗。

 

 

 

STEINE IM SACK – 锦凡 Jin Fan

10月 15, 2021

Jin Fan
STEINE IM SACK

Drei Gallensteine,
Durchmesser 0,6 cm,
haben in einer Gallenblase gesteckt.
Jetzt werden sie in einem roten
bestickten Sack
aufbewahrt,
der schon Diamanten
und Ringe
beschützt hat.

2021-09-25

 

新世纪诗典11,NPC10月16日,3848首,1212人。锦凡(湖南)日

《新诗典》小档案:锦凡,本名,金帆,女,1978年生于湖南娄底,现居永州,2021年4月加入傲夫诗社学写口语诗。

伊沙推荐:特写即诗,是后口语诗的发明创造。刚巧这是我自己经历过的事情,当时只是感到很惊讶:人的体内,小小的胆囊之内,怎么会生出不小的石头?可惜我没有保留,送给医院了,于是就没有产生本诗所写的诗意行为,以及写成一首诗。

况禹点评《新诗典》锦凡《囊中有石》:我听说过这种事——把结石或是牙齿之类原属于自己身体的东西,珍藏留作念想。本诗不同的地方,是强调了收藏的仪式性,以及这种仪式与其“前世”的对比。“石头”本无诗意,距离和对比下的“石头”,一下子拓展了读者想象的纵深。

Calligraphy by Huang Kaibing

Calligraphy by Huang Kaibing

黎雪梅读《新世纪诗典》之锦凡《囊中有石》:曾经装过钻石的红色锦囊,现在装了三颗胆结石,结石于无意之间享受了钻石的待遇。虽然二者之间从某种角度来说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对于诗人来说,都是不可替代的人生经验或生命体验,根本无需区分孰重孰轻,都是同样不可或缺。当然若是锦囊里只有钻石没有结石,岂不美哉!然而现实总是很残酷,有些时候想法仅仅只是想法,基本最后都成了泡影。诗题很有意思,《囊中有石》的“囊”一语双关,一是指胆囊二是指锦囊,既能提纲挈领也是行文的线索。也许人生便是如此,不仅能够品尝爱情的甜美,也能挺过病痛的折磨,在这些酸甜苦辣都经历过之后,就会更加懂得珍惜,生命也因此显得更加完整,绽放出别样的光彩。

​晏非跟读《新世纪诗典》|2021.10.15人诗人锦凡《囊中有石》
同样是石,在胆囊和锦囊中,两种境遇,两种命运,两重天。体内被合力围剿的胆结石,却在体外过着尊贵优渥的生活,这恐怕只能归结为那不可知的命运了吧。诗里写的是石,又何尝写的不是人的命运。这首诗让人印象深刻的还在于描述这块石,用了大量的名词而不是形容词,效果是,让这颗前后判若两石的命运,愈加清晰起来,其中亦有诗理。从诗人来说,要恭喜他,取石成功,又因石成就一首好诗,可谓“一石二鸟”。

读锦凡《囊中有石》|雪也

锦凡有过胆结石,石头被她保留了下来,并形成了一首诗。本人有过肾结石,那种疼痛,是巨大的,无以言表的。在我印象中,应该是所有病痛中最痛苦的。那么胆结石,也应是很痛苦的。想到河蚌孕育珍珠——栖身淤泥不合污,坚壳柔体育珍珠。璀璨夺目的珍珠,是河蚌痛苦孕育而成。李商隐说,沧海月明珠有泪。人生,也是如此。那些痛苦,都是美好的经历,都是向上的阶梯。顾城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三颗直径为0.6cm的胆结石,曾经寄托于胆囊,现在却被它的主人,完好地保存在曾经装过钻石和戒指的红色锦囊。所谓,世界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作为读者,我们不仅读到了诗,还看到了这三颗灰色暗淡的胆结石,也是人生一幸事。(修订版)

黄开兵:一次病痛之后,一个举动。本来可能没什么深意,但记录成诗,读者加以解读,甚至“误读”,“意义”变成了无限可能,这也是诗歌令人着迷的原因之一吧……

Calligraphy by Huang Kaibing

Calligraphy by Huang Kaibing

黄平子读锦凡《囊中有石》

——《新世纪诗典》3848

囊中有石

锦凡

曾经
被一个胆囊
包裹着的
三颗直径为
0.6cm的
胆结石
如今
被一个
装过钻石
戒指的
红色锦囊袋
包裹着

黄平子读诗:结石人人得,好诗归锦凡。锦凡这首诗的亮点当然在那个一语双关的“囊”字。“曾经/被一个胆囊/包裹着的”,这是第一个“囊”。“如今/被一个/装过钻石/戒指的/红色锦囊袋/包裹着”这是第二个“囊”。结石在胆囊里包裹着时,是病源,在锦囊里包裹着时,就成了纪念品。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说:“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包括那几颗曾经痛得你死去活来的胆结石。
2021年10月15日20点28分

Calligraphy by Huang Kaibing

Calligraphy by Huang Kaibing

 

VOLLMOND UNTER DER ERDE – 山之光 Shan Zhiguang

10月 14, 2021

Shan Zhiguang
VOLLMOND UNTER DER ERDE

nachdem vater gegangen ist
hat mutter angefangen zu rauchen
fünfundzwanzig jahre später
hat es mutter
an seine seite geschafft
wir kinder
haben an der decke
des kleinen zimmers
unserer eltern
einen kleinen runden spiegel
angebracht
als sei der himmel offen

Mondfest 2021 (20./21. Sept.)
Übersetzt von MW im Oktober 2021

新世纪诗典11,NPC10月15日,3847首,1211人。山之光(山西)日

伊沙推荐:继续过重阳节,本诗直面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父母走一般都有先后,从中发现并营建出一个扎扎实实的事实的诗意。态度好,表现佳。

况禹点评《新诗典》山之光《地下圆月》:悠长的思念,又隐隐有圆满之意。这样的思亲诗,读来心有暖意。

黎雪梅读《新世纪诗典》之山之光《地下圆月》:本是一年一度的团圆之夜,却是月圆人不圆,只能是“我们子女在父母的/小屋子壁顶嵌入了/一面六寸小圆镜/绽放天空”,用来寄托哀思并表达美好的祝愿,字里行间满是爱情、亲情和思念。本诗写得极为隐忍,读来却依然令人动容。远比那些呼天抢地、捶胸顿足地抒情来得高级多了,动静虽小力道却很大,将“月亮”这一传统的重要意象写得别具一格,充满弹性和张力。

Calligraphy by Huang Kaibing

Calligraphy by Huang Kaibing

晏非跟读《新世纪诗典》|2021.10.14诗人山之光《地下圆月》
重阳之日读到此诗,感到温暖。当父亲如烟逝去,母亲抽烟,仿佛从中找回一种依靠和踏实。父母在地下团圆,嵌入一面小圆镜,构成了事实的诗意。而这一切,以一种不动声色的叙述呈现出来,时间把失去至亲的悲伤升华为对逝者美好的祝福。最后一句“绽放天空”,接通生死,敞亮人心,让人获得内心更大的慰藉。下午稍迟陪客人游千年秀容古城,登上秀容书院上院,也是忻州古城的制高点。此时,天色渐晚,仰望天上半轮明月,品味地下一轮圆月,想到生生不息,一时之间,恍若隔世。一个难忘的重阳节,心有碎念者的重逢节。

黄开兵:人最后都走到这一步,阴阳两隔,总得有个念想有个寄托,“母亲”寄于烟,最后“我们”寄于镜……

Calligraphy by Huang Kaibing

Calligraphy by Huang Kaibing

马金山|读山之光的诗《地下圆月》的十一条:
1、诗,生活的建筑,生命的混泥土;
2、字与字之间,是跳舞的符号。词与词之间,是音律的空白。而符号和空白,就是诗溢出来的诗意;
3、山之光,本名连养臻,男,1960年6月出生,山西省长治市屯留区人,退休公务员,喜欢诗歌;
4、本诗通过对父母的身后事,展开式的进行本真的记录,由此对隐秘的角落予以呈现,并由别样的景致,给人带来了无限的况味;
5、短短十行,以只写事物本身,不强加情绪化的写作,看似简单,动作幅度不大,反倒将丰富的感情表现到了极致;
6、诗中的情感复杂,既关乎生死离别,又关乎贴身心绪,朴实无华的语言当中,蕴含着巨大的人生百态,又有一种谜一般的味道;
7、尤其是诗的最后,“一面六寸小圆镜/绽放天空”,可为诗眼,更可谓独特视角,却会触发人们的无限遐想;
8、诗的落款为中秋节,看似无意之间,却给全诗平添了不少值得玩味的东西,且构成了诗的重要组成部分;
9、如果非要提出一点,那就是诗的第六行中的“我们子女”四字,是否为“我们姐弟”,或者“我们兄弟姐妹”,更为精准一些呢;
10、本诗给予诗人的启示:“以一种角度和视野,拓宽无限种诗味,需要描述的精准和事物的硬核”;
11、缅怀之诗,幽谜之诗,记录之诗。

Calligraphy by Huang Kaibing

Calligraphy by Huang Kaibing

 

 

 

ON THE MOON – 伊沙 Yi Sha

10月 14, 2021

Yi Sha
ON THE MOON

when you’re very low down
writing on the moon
is putting together beautiful words
or smart little phrases

a little less low
you think writing the moon
means romantic imagination
of a shallow disposition

when you start to go up
you realize the moon
the eternal waste land
ten thousand lonely generations
in your human heart

you step on the moon

September 2021
Translated by MW in October 2021


《关于月亮》||伊沙

最low的时候
以为写月亮
是整几个靓词儿
或小修辞

次low的时候
以为写月亮
是浪漫的想象力
是轻浮的小性情

开始走高的时候
懂得月亮
是亘古的荒凉
是万世的寂寞

是人心的登陆

STAMM UND KNOSPE – 韦延敏 Wei Yanmin

10月 14, 2021

Wei Yanmin
STAMM UND KNOSPE

auf dem gehsteig
direkt vor mir
kommt eine alte frau
mit einem kleinen kind
an der hand
auf mich zu
in dem moment seh ich
stämme und frische knospen

August 2021
Übersetzt von MW im Oktober 2021

 

新世纪诗典11,NPC10月14日(重阳节),3846首,1210人。韦延敏(重庆)日

伊沙推荐:重阳节到了,对我个人来说,这是有生以来头一个无老人可孝敬的重阳节,更感到生命之可贵,团圆之难得,本诗之有感:生死有轮回,正道是沧桑。

况禹点评《新诗典》韦延敏《树桩和新芽》:老树新芽,生机传承。生活中不时可见的一幕,却又藏了最深刻的感触。还有比这更好的比喻和互文吗。诗歌需要隐喻,也需要明喻、暗喻,只要自然就好。反修辞和刻意掉书袋,都属于智商低的人瞎较劲。还是应该回到诗本身,回到人的感知本身。

黎雪梅读《新世纪诗典》之韦延敏《树桩和新芽》:无论是人类社会还是自然界,老旧的事物终究被新生事物所代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唐代诗人刘禹锡诗中有云:“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诗人豁达的胸襟由此可见一斑。本诗前半部分,娓娓道来地叙述看似波澜不惊,最后两句一笔宕开:把老婆婆和幼儿比作“树桩和新芽”,将生命轮回、新旧交替这样带有哲思意味的内容写得具体可感,富有趣味性,令人耳目一新。

Calligraphy by Huang Kaibing

Calligraphy by Huang Kaibing

晏非跟读《新世纪诗典》|2021.10.13人诗人韦违敏《树桩和新芽》
这首诗让人眼前一亮!衰老与新生同时呈现在眼前,诗人的感觉真好,略显灰暗的背影因树桩与新芽的转换一下子明快起来,一幅简洁有力的速写完成了。诗歌的力量之一,就是擦亮司空见惯的事物并使其发出光来。拥有这种能力的诗人是幸福的,至少在拥有的那一刻。

马金山|读韦韦的诗《树桩和新芽》的十一条:
1、写下即活,即为诗的骨肉与生命;
2、诗无定法,能够走进心里面的,还不是诗,能够搅起浪花朵朵的才是;
3、韦韦,本名韦延敏,女,重庆市南川区人,万县师专(现三峡学院)美术专业毕业。2018年开始口语诗写作;
4、首次读韦韦的诗,简约之中散发着浓郁的命理,但映透出内衬的诗质和细腻的情感,却生长出新鲜的风景与深刻的印记;
5、本诗短短七行,却在一景一物之间,已揭透出生命的本相,看似平淡,实则内含丰富的色彩,前有人后有物,构成了强大的呼应,以及内在精神契合;
6、诗分两节,一为造景,直铺生活与人生的细节,二则为生物,将看见的,在寥寥数语之间,即溢于言表;
7、诗中由老婆婆和幼儿对应树桩和新芽,一种是人类,而另外一种是植物,但在后口语之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不言而喻,充实着生动与形象;
8、两种“看”的角度,一种只呈现,不表现,一种既言又语,却不尽相同,勾勒出来的生命本源却完全不同;
9、标题仍然延续了诗内的主题,但已经道出了生命的真相,犹如诗内对应的,生死交替,轮回有依;
10、本诗给予诗人的启示:“一闪一念之间,细微的变化,即为诗意的奥秘”;
11、画面之诗,生命之诗,事物之诗。

Calligraphy by Huang Kaibing

Calligraphy by Huang Kaibing

黄平子读韦延敏《树桩和树芽》

——《新世纪诗典》3846

树桩和新芽

韦延敏

人行道上
我的正前方
老婆婆牵着幼儿
迎面走来
那一瞬
我看到了
树桩和新芽

2021.8.

黄平子读诗:这是由一个比喻撑起的一首诗。本体是:“老婆婆牵着幼儿/迎面走来”。喻体:是“树桩和新芽”。本体是动态的,喻体是静态的。这是画面突然的定格。“人行道上”是地点,说明这是一次路遇。“迎面走来”呼应“我的正前方”。
2021年10月14日14点29分

Calligraphy by Huang Kaibing

Calligraphy by Huang Kaibing

 

 

ÜBUNG MACHT DEN MEISTER – 蓝风 Lan Feng

10月 12, 2021

Lan Feng
ÜBUNG MACHT DEN MEISTER

vor 20 jahren
war ich im dorf einigkeit angestellt
einmal gehen vizebürgermeister wu und ich
zur kreisverwaltung
er geht in der früh auf den kreisvorstand warten
ich wart unten auf ihn
zu mittag gegen dienstende
kommt er erst heraus
er hält sich die ganze zeit sein gesicht
ich geh schnell zu ihm
frag ihn was los ist
er sagt der kreisvorstand
liebt witze erzählen
wenn man was von ihm will
viele witze sind gar nicht lustig
aber du musst mitlachen
da waren noch zwei die was von ihm wollten
wir drei haben um die wette
aus vollem hals gelacht
den halben tag gelacht
bis uns das gesicht geschwollen ist
heute
ist vizebürgermeister wu
zum vizekreisvorstand geworden
nach einem halben leben lachen
sind seine wangen glänzend und dick

2021-09-26
Übersetzt von MW im Okt. 2021

新世纪诗典作品联展#蓝风#(2.0)

 

伊沙推荐:官场文化,相由心生,这绝对不是开玩笑,而是心学+生理学=科学。换成社会学来吧,就是职业病吧。

新世纪诗典11,NPC10月12日,3844首,1209人。第2个蓝风(湖北)日

1010况禹点评《新诗典》王爱红《悲愤交加》:手机时代行乞者竟然也流行开了扫码收款,这种无限趋近于主流的生活转变,放在十年前可能都会使人瞠目结舌,现在则见怪不怪。不能说所有以手机行乞的人都是产业式行乞,但无疑,伸手讨钱的老太,还是更贴近于乞讨本色,但是遗憾——她竟因为收钱手段的原始讨不到钱了,而施舍未遂的作者气愤地摁汽车喇叭的举动,把科技发展强加给人类心灵的荒诞凸显到了顶点。

黎雪梅诗读《新世纪诗典》之蓝风《功夫》:诗中的“乌副县长”的确功夫了得,官场的那一套他已经达到炉火纯青之地步。既善于琢磨领导的心思,察言观色;更善于阿谀逢迎,投其所好。果不其然,越是这样的人越容易在职场平步青云步步高升,由“乌副镇长已变成/乌副县长”便是最好的证明。最后诗人将镜头由远及近,从二十多年前回到眼前这位今非昔比的“乌副县长”,画面定格在他那“笑了大半辈子/脸上的肉/练得又厚又亮”的面庞上,这是一个脸上有故事的人,也是把《马屁经》念到极致的人,在我们的身边也不乏其人,读来你会觉得很熟悉,一点都不陌生。不得不承认诗人塑造的这个形象十分经典,并且极具代表性。对于此类人我们内心充满了鄙夷与不屑,但也只能仅此而已。是非对错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引起我们对官场文化更多的关注与思考。

Calligraphy by Huang Kaibing

Calligraphy by Huang Kaibing

晏非跟读《新世纪诗典》|2021.10.10人诗人蓝风《功夫》
今天中午第一时间就读了这首诗,读后,当时并没有想跟读的欲望,原因很简单,如今官场的现实远比诗中反映的要强烈许多,或者说进化了,更成熟了,更高明了,登峰造极了,阿谀奉承自然需要,但也得有满满的干货才行。置身其中,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无奈又沉默,深感老祖宗基因强大,将很多现代社会的常识碾压成齑粉。因此,只要自己稍逮着机会做点事,尽可能自省规避那种窠臼,不让自己成为自己讨厌的人,但阴郁的氛围太过浓厚,多数时候个体不过徒增一点人在做、天在看的安慰罢了。这样的中国人的日常,如此普通,应该成为口语诗的一座富矿。有一句话是说什么不幸诗家幸,这个诗家幸,应该幸在能够让诗人写出深刻揭示现实的好诗来。这首诗里有讽刺,有荒诞,还让我读出一种耳濡目染的危害以及可怕的传承。这样的循环往复,别的不说,空耗了中国人多少的时间。鲁迅说,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这样相互的谋财害命何时才是个头啊!

马金山|读蓝风的诗《功夫》的十一条:
1、在场,本真;
2、生活是由一个个碎片组成的,一个个碎片,就是一个个陌生的点,点自己会呈现面;
3、蓝风,70后,湖北襄阳人。著有诗集《彼岸》、《俗世的光芒》;
4、此诗以回忆录的形式,讲述了一个又一个荒诞喜剧,将笑话讲到了极致,与此同时,还将一个人物形象聚拢于一身,鲜活、生动;
5、在平实的故事描述当中,现实生活状态活灵活现地呈现出来了,不仅如此,更揭示出人性中最本真的原色,读罢,不由得让人会心一笑;
6、诗一开头,即回到了“我”,回到了生活现场,回到了官场之间,语言通俗易懂,直观而又不失质感,且透出一个“透”字;
7、诗中县长讲的不好笑的笑话,作为下级仍然笑得前俯后仰,本质上也是一种拍马,只是拍的方式不同,但其中所充斥的秘密,不言自明;
8、通过两人不同时段的对话,现实版的官场情景呼之欲出,且在时间的推移下,愈发显得特别而搞笑;
9、诗的结尾,通过事物的现象即看到了本质,尤其是“脸上的肉/练得又厚又亮”,这其中所蕴含的意义与滋味无限悠远而又绵长;
10、本诗给予诗人的启示:“带有明显色彩的生活,充满幽默感的感觉,就是诗”;
11、现实之诗,批判之诗,记录之诗。

Calligraphy by Huang Kaibing

Calligraphy by Huang Kaibing

 

 

 

 

TRAURIG ZORNIG – 王爱红 Wang Aihong

10月 11, 2021

Wang Aihong
TRAURIG ZORNIG

Heute auf dem Weg hinaus
einer alten Dame begegnet
Eine Hand ausgestreckt vorm Autofenster
bebend, schwankend
leer und nur leer –
Eine gestrige Bettelmethode
sie hat keinen QR-Code
ich hab nur mein Handy
Sie entfernt sich enttäuscht
ich drück auch noch
auf die Hupe

Übersetzt von MW im Okt. 2021

新世纪诗典作品联展#王爱红#(3.0)

 

伊沙推荐:现在不容易遇见乞丐了,好不容易遇上一位,又无法满足别人,于是悲愤交加,捶响喇叭。在同题材诗中有所刷新,如我在课堂上所讲:先不提创造,从创意开始。

黎雪梅读《新世纪诗典》之王爱红《悲愤交加》:这几年自从手机支付的方式悄然兴起,的确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于是很多人身上都不习惯携带现金了。这就如同双刃剑有利也有弊,方便的同时也有不便,在偶尔需要用现金的场合就不免会尴尬,一如本诗中所遭遇的:先进的付款方法遇见了落后的乞讨方式,空有助人为乐的热情和一颗悲悯之心,口袋里却掏不出一毛钱,悲愤交加、捶胸顿足之余一记拍大腿的动作,“我却竟然锤响了/喇叭”,让人不由唏嘘感叹。虽然这只是日常生活的一个小插曲,而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读来依然会让你的心灵有所触动、有所思考,这恐怕便是作者的无心之得了。

Calligraphy by Huang Kaibing

Calligraphy by Huang Kaibing

读王爱红《悲愤交加》

张小云:
“捶响喇叭”让“悲愤”
有了高分贝的形象
至于
悲愤交加为哪般?
是没能帮上那位老太的自己?
是让行乞都颤颤巍巍空空荡荡的空气?
读的人尽管想

2021.10.10

晏非跟读《新世纪诗典》|2021.10.10诗人王爱红《悲愤交加》:悲愤交加的似乎是,对于弱势群体,我们的社会救助和保障水平仍不足以令人放心,而技术进步带来老年人(包括这位老太乞丐)的不适应确实需要改进,但似乎不会令人悲愤交加吧。最后两句把悲愤推向高潮,但不是强指,而是事实的诗意,内心的情绪影响到肢体变化,“我竟然捶响了/喇叭”。

Calligraphy by Huang Kaibing

Calligraphy by Huang Kaibing

马金山|读王爱红的诗《悲愤交加》的十一条:
1、要相信,在生活面前,诗意会随时发生;
2、细节,是摄入诗的灵魂,而日常的真实,就是想象的写照;
3、王爱红,1963年生,山东潍坊安丘市人,中国作协会员、中国美协会员、中国书协会员,中国侨联文艺家协会理事,出版诗文集、书法集多部,曾主编或参与主编《当代著名诗人作家手迹》等,曾多次获奖。现居北京;
4、此前未读过作者的诗,今天这一首,作为有过同样经历者,唯一的不同是没有后面的“捶响喇叭”,没有把这一切写成诗,而这些,更加重了我强烈的共鸣感;
5、本诗的在场感与真实性极强,笔触细腻,语言清晰、明快,内容又凸显现实性,其中所包含的情怀纯澈而幽深,给人以无限的触感和回味;
6、尤其是诗里所显现出来的生活底色,与本身的社会情状形成差异,特别是行乞者没有微码这件事,是“活”的诗眼点,还是诗维的过渡,既巧合,又绝妙;
7、诗中两个不同身份人的立场,同样有的失落感,注入了鲜活的生命质感,并透析出人性无限的遐想与光辉,擂动人心;
8、结尾部分,是一个情节,或者动作的描述,还是内心情绪的一种表达,却正是这个细节,进一步升华了全诗的意蕴和内涵;
9、标题由一个成语构成,既直面现实,又直击内心,可谓与诗的内容相得益彰,还是事物本真的投射;
10、本诗给予诗人的启示:“你所经历的,给你心颤的瞬间,务必精准的记录下来,因为它是诗”;
11、现实之诗,人性之诗,生活之诗。

黄平子读王爱红《悲愤交加》

——《新世纪诗典》3843

悲愤交加

王爱红

今天出门
我遇见一位老太
车窗外有一只伸过来的手
颤颤巍巍
空空荡荡
行乞的方式停在昨日
她没有微码
我只有手机
看着她失望地走远
我竟然捶响了
喇叭

黄平子读诗:“今天出门”,时间,背景。“我遇见一位老太”,人物。写人用“位”,这是表尊敬。“老太”是行乞之人,“我”能尊而敬之,非常了不起。比给她钱更了不起!“车窗外有一只伸过来的手/颤颤巍巍/空空荡荡”,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强调其老,其空。“行乞的方式停在昨日/她没有微码/我只有手机”,行乞也要与时俱进。“看着她失望地走远/我竟然捶响了/喇叭”,点题:“悲愤交加”。悲的是“老太”,愤的是自己。看多了各种乞讨,看多了各种“筹”,经常“被乐捐”,我早已麻木,难得王爱红还有一颗想给而不得的“悲愤交加”之心。捶喇叭是一个有趣的细节。
2021年10月11日16点11分

 

 

AN DER HAND HALTEN – 鬼石 Gui Shi

10月 8, 2021

Gui Shi
AN DER HAND HALTEN

Das Straßenlicht hilft
zwei benachbarten Bäumen,
sie halten sich jede Nacht an der Hand;
manchmal sind ganze Hände beisammen,
manchmal nur die kleinen Finger.

2020-04-15
Übersetzt von MW im Oktober 2021

新世纪诗典作品联展#鬼石#(8.0)

 

伊沙推荐:鬼石之8.0。从两轮之间相隔五年,到相隔一年,这就算恢复正常了。尽管如此,鬼石还是给我留下了容易掉线的印象一一这里头有技术因素:感觉型的诗人容易掉线,如何解决?好生体会"事实的诗意"。

况禹点评《新诗典》鬼石《牵手》:简单地读,是拟人化写法。复杂地读,是化人情于景、物。都有道理,但决定权在作者,看是把这种感知方式只用一次,还是建构一个世界。

​黎雪梅读《新世纪诗典》之鬼石《牵手》:树本无心,路灯有情。诗人抓住晚上路灯造成的特殊光影效果,拟人化的手法巧妙地将两棵树赋予了人的情感,一挥而就完成本诗,很是干脆利落。只有诗人心中有情,才会所写之物皆著我之情。观察之细致,角度之独特,值得学习与体悟。

晏非跟读《新世纪诗典》|2021.10.7诗人鬼石《牵手》:
日光之下无新事,路灯之下也一样,但从这首诗里目睹的美妙一幕,还是令人怦然心动,激活了情感中的记忆。借助路灯,比邻而居的两棵树,宛如一对热恋中的恋人,每晚都会见面,害羞地牵手,“有时候是整只手拉在一起”预示关系的亲密;“有时候只勾一根小指”,则带我们回味曾经的拉勾许诺的美好情愫。显然,我把这首诗理解成了一首情诗,而且是一首过目不忘的情诗,过目不忘的原因,很重要的一点,诗人没有煽情,而是把“事实的情感”诚实地建立在了“事实的诗意”上。由此想到,诗歌的常规武器之一,可能并非凭生拉硬造生出陌生感,而是让语言像光一样细细照亮寻常之物,从而使寻常之物呈现出不寻常的光泽。

马金山|读鬼石的诗《牵手》的十一条:
1、诗歌除了表达情感之外,还裸露事物的本心;
2、每天完成一件自己不容易达成的事情,这是一种极为奇妙的体验,比如写诗的,每天写了一篇小说;
3、鬼石,80后,甘肃秦安魏店人,五点半诗群发起人之一。诗集有《我是谁》《孤独的啤酒瓶》。现居天水;
4、新诗典总会这样,给诗人带来不一样的惊喜,比如昨天推荐的是其女儿的诗,今天就是小诗人她爸,在读诗的时候,平添了不少值得美谈的“梗”;
5、未见过鬼石,但是通过朋友圈可以看出,鬼石对诗有着非常强烈的情感,并且真诚地流露出来了,正是这些,还原了一个诗人的本来面貌,赤诚、真实;
6、鬼石的诗,汲取生活中的事物为素材,在个人的兴趣与身边的情节入手,由点到面,简单而不失纯粹;
7、本诗以一个拟人化的手法,在简洁的语言里面,将几种事物在夜晚的背景下,活灵活现地呈现了出来,这样美妙的情景,简直漂亮极了;
8、这是一首带有童话气息的诗,这是一首需要把心境完全沉静下来读的诗,这是一首读后闭上眼睛足以让人沉浸其中的诗;
9、短短五行,而每一行里都有一种较为“活”的东西,这样的状态,寄存于生命的角落里面,既是感知,还是建构;
10、本诗给予诗人的启示:“对情节的描写,不要繁,只要简,简到极致,即可”;
11、情景之诗,拟人之诗,奇妙之诗。

 

 

MOND – 魏诗童 Wei Shitong

10月 6, 2021

Wei Shitong
MOND

In der Nacht
auf dem Heimweg
streckt mir der Himmel
die Zunge heraus.

2021
Übersetzt von MW im October 2021

新世纪诗典作品联展#魏诗童#(2.0)

 

伊沙推荐:不知道"双减"之后,小朋友们的国庆长假,是否会玩得多些更快乐些?推荐一位小朋友的诗,祝孩子们长假快乐!这个道理一小部分家长懂了:得不到爱的孩子,将来是不会给人爱的;没有快乐的孩子,将来是不会给人快乐的。童心未泯就等于诗心未泯。

况禹点评《新诗典》魏诗童《月亮》:成年作者往往感叹,有的小作者是天生的诗人,接着又会说写不出那样的诗,因为小朋友的诗不太合成人的诗理。其实小朋友们的诗也是有诗理的,那就是趣味。趣味是最大的诗理,只是成人作者往往忽略这个。

《新诗典》小档案:魏诗童,女,七岁,甘肃天水人。现就读于天水市实验小学二年级。兴趣爱好广泛,有诗歌入选《新世纪诗典》等刊物杂志。

Calligraphy by Huang Kaibing

Calligraphy by Huang Kaibing

新世纪诗典11,NPC10月7日,3839首,1209人。第2个魏诗童(甘肃)日

黎雪梅读《新世纪诗典》之魏诗童《月亮》:我向来不敢小觑孩子的发现力和创造力。今天读到魏诗童这首小诗,让我更加坚信了这一点。天空还是那个天空,月亮还是那个月亮,而诗人笔下的天空和月亮却各具情态。本诗中小诗人将月亮比喻成“天空的舌头”,真是一出手便不同凡响!天空不再是孩子眼里常见的冷冰冰、毫无表情的铁青着脸,这舌头一吐,分明就是一个做了错事的调皮孩子,而不仅仅是作为一个简单的意象存在,是成了与小诗人可以对话、可以相互倾诉的同龄人;寥寥数语不仅写出了其微妙的心理,还兼具惟妙惟肖的表情和丰富的情感色彩,瞬间将天空写得鲜活可感,充满了异质感与无限的意趣。读来令人浮想联翩的同时还有会心的一笑。

Calligraphy by Huang Kaibing

Calligraphy by Huang Kaibing

晏非跟读《新世纪诗典》|2021.10.6诗人魏诗童《月亮》:
月亮在吐舌头,这是这首小诗发现的事实的诗意,感觉真好。为什么要吐舌头?吐舌头在这里有着一种调皮、可爱,也可以是反讽、甚至反抗的意味,它让我们从正儿八经的现实重新审视生活、生存,给人一种新的启示。对于一个七岁的孩子,能写出让成人都欣赏的诗,这的确是本事,更大的本事是,成人不仅仅会欣赏,还会惊讶,还有思考,这就更好了。就我本人而言,我想起了爱因斯坦古稀之年吐舌头的画面,那幅照片也成为20世纪具有影响力的一张形象符号。

Calligraphy by Huang Kaibing

Calligraphy by Huang Kaibing

 

CORONA-SNOOKER:乌城 Wu Cheng

10月 6, 2021

Wu Cheng
CORONA-SNOOKER

64:14
Die weiße Kugel ist schon bereit,
nur noch die schwarze Kugel zu versenken!
O’Sullivan, der große Hai,
bricht beim Wales Open
zum 7. Mal den Rekord!
Aber
die schwarze Kugel wartet noch,
trotzdem schon vorher Applaus!
Bisschen zu früh,
bisschen ungeduldig,
das Publikum im Celtic Manor!
Etwas Zurückhaltung
wär doch die feine britische Art.
Da erinnert uns
die Fersehmoderation,
es gibt gar kein Live-Publikum,
das war der oder die, wer den Applaus einspielt,
diesmal zu früh.

2021-02-22
Übersetzt von MW im Okt. 2021

新世纪诗典作品联展#乌城#(16.0)

 

伊沙推荐《疫情期间的斯诺克》:后疫时代的诗,少见的优秀的体育题材的诗。我预感:这种诗,不但记录了疫情时代,将来回头看,还会有更大的价值。

况禹点评《新诗典》乌城《疫情期间的斯诺克》:读着鼻子发酸。想起大前天,走过网球新馆楼下,看到通往保龄球馆的门半遮半掩,显然生意不在状态,不由想起一年前的愿景。是啊,疫情多变且持续,我们生活的形态被彻底扭转了,全世界的政客似乎更热衷于扯犊子,而所有的悲戚照例在那儿,悄然发生。

《新诗典》小档案:乌城,生于1977,吉林辽源人,毕业于东北师大。现居顺义,高中数学教师。诗歌收录于《新世纪诗典》、《葵》、《中国先锋诗歌年鉴》、《中国口语诗年鉴》等处。

黎雪梅读《新世纪诗典》之乌城《疫情期间的斯诺克》:一场由世界著名斯诺克球手奥沙利文参加的、现场本应满是鲜花和掌声,并能载入史册的体育盛事,现场却因为没有观众只能播放掌声,不免大煞风景。这样的梗让人啼笑皆非的同时,又忍不住阵阵心酸。这也正是当下疫情期间体育比赛的尴尬,诗人以现实主义主义手法进行了忠实的记录,让人如临其境。也许再过几年疫情平息之后,人们重读此诗时,一定会在熟悉的场景中找到自己当年的心情和感受,会对眼前的一切倍加珍惜。这样来看,诗歌的功劳也是善莫大焉。

Calligraphy by Huang Kaibing

Calligraphy by Huang Kaibing

晏非跟读《新世纪诗典》|2021.10.5诗人乌城《疫情期间的斯诺克》:
我不是体育男,顶多是水平一般的乒乓男,但并不妨碍有滋有味地欣赏一首体育诗,关键在于诗有她的自足性。但为了更加走进本诗,我还是搜了斯诺克,一种台球比赛,意思是阻碍、障碍,因此也称斯诺克为障硬台球。这看起来是一首幽默之诗,以为心急的是观众,实则观众并不在场,心急的是工作人员,他代表观众播放早了掌声。但在我看来,这首诗更是一首硬核诗,看得我沉默了一会,让人想起奥威尔的小说以及更多的小说。“现场没有观众”,意味着观众因疫情原因缺席了。但掌声并不缺席,一切过程如同真实的那样在正常运转,如果不是这次被虚拟代表的掌声因播放得“早了点儿/心急了点儿”而露馅,这堪称是一场完美的比赛。即便发生了这样的事情,有疫情顶着,一切皆可被原谅,顶多说是一个笑谈,问题不算太大,并不影响真实结果,但如果由此推彼,由一场比赛现象推及周遭更广大的世界,并且我们对诸如此类的现象已经习以为常的话,那就不是小问题了。我们活着,但我们是否经常缺席地活着。我们存在着,但我们是否经常缺席地存在着。诗人是先锋的,他看到了,听到了,写出来,我们应该感谢他。新冠存续两年,这顶帽子倒过来就是一个好筐,很多东西都可以往里面装,作为现代人当审视之,警惕之。

Calligraphy by Huang Kaibing

Calligraphy by Huang Kaibing

马金山|读乌城的诗《疫情期间的斯诺克》的十一条:
1、最初的写作是情感的激活,而后是从时间的缝隙里挤牙膏,再然后你突然会发现,它还会有意义,这是一个历程,还是一种升华;
2、关于写作,有人只是写到了天空中的白云,有人只是写到了天空中的太阳,有人只是写到了天空中的月亮,有人更多地写到了天空中的星星,其实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把写出它们的本相,写出带光的部分;
3、乌城,生于1977,吉林辽源人,毕业于东北师大。高中数学教师。诗歌收录于《新世纪诗典》、《葵》、《中国先锋诗歌年鉴》、《中国口语诗年鉴》等。现居顺义;
4、几年前,在北京见过乌城一面,其给人的最大感触就是内秀,似乎其将生活中的话都已经被他写进了诗里,的确也是这样,因为其诗歌作品里极其丰富且富有内涵;
5、乌城的诗,是真正回归到生活现场与生命现实的,口语化的感觉浓郁且真切,尤其是对事物的记取和追求,都有着鲜明的特点与有效挖掘,这是作为诗人极为珍贵的东西;
6、本诗由一场体育球赛构建出一个特殊的时代,且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场景中,内容丰富多彩,细节处理贴切而极富感染力,这是有情景所显现出来的,更是由诗人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来的,且在诗尾,不由得令人会心一笑;
7、诗一开头,就将一场球赛引入到一种情景当中,而且就像水闸门一样,一拥而入,细腻而又入微;
8、诗中描写的一幕,相信对球迷更有共鸣感,而对于同时代的读者来说,一样带有不小的震撼力,这就是诗的意义,更是文学的魅力;
9、而结尾,播放人员的一个失误,却在不自然的世界里,成为一种事实的诗意,更构成了疫情下深刻之一种;
10、本诗给予诗人的启示:“作家活着的使命,首先就应该是记录生活”;
11、时代之诗,疫情之诗,记录之诗。

Calligraphy by Huang Kaibing

Calligraphy by Huang Kaibing

PHOENIX – 起子 Qizi

10月 5, 2021

Qizi
PHOENIX

Ich steh und warte auf meine Impfung.
Hinter mir sind ein paar Mädchen,
die zwitschern und tirilieren,
reden und lachen wie fröhliche Vögel.
Als ich fertig gestochen herauskomm,
seh ich eine von ihnen,
sie hält ein Wattestäbchen zum linken Arm.
Auf ihrem Arm ist ein Tattoo
von einem Phoenix.
Die Impfung ist in die Flügel gegangen.
Ich geh in den Beobachtungsraum,
such einen Platz, setz mich hin.
Dann bemerk ich, der Phoenix
sitzt neben mir.
Der Arm, zu dem er gehört,
bewegt sich ein bisschen.
Ich seh am Handgelenk
zwei Streifen, das ist vom
Pulsadern durchschneiden.
Dunkelrot, Messernarben.

2021-06-15
Übersetzt von MW im Oktober 2021

 

伊沙:"打眼"是围棋术语,适用于口语诗:本诗就是打了两个诗眼:凤凰是一个,暗红刀疤是又一个。有此两个诗眼,诗就比较坚实了。

高歌:曾经割过腕的女孩如凤凰重生,排队打疫苗要好好活下去,也许疫情让不少人更加热爱生命了,假性抑郁一扫而光……

黎雪梅读《新世纪诗典》之起子《凤凰》:疫情背景下的偶遇,注定会有故事发生。女孩臂膀上凤凰图案的纹身,手腕处“只有割腕才会留下的/暗红刀疤”,这个看似普通的女孩一定有着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这些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诗性地发现,都逃不脱诗人睿智的“法眼”,加之具体而微地呈现,便成就了眼前这首引人遐思的好诗。这完全得益于诗人孜孜不倦对诗歌地追求和探索,读完本诗脑海里始终有一只浴火重生的凤凰在飞舞和鸣唱。

​晏非跟读《新世纪诗典》|2021.10.4诗人起子《凤凰》:
这是一首反映时代风尚的现代诗。对于七零后的起子,更年轻的九零后或零零后女孩对于打疫苗的态度,对于纹身的态度,以及对于可能情感纠葛留下的暗红刀疤,都构成一定的触动。“凤凰”作为诗题,也作为诗中重要意象,把一个可能经历了至暗人生的女孩涅槃成乐观面对疫情的天使之鸟。诗歌就是要拒绝相同的经验,永远致力于写出“另一个”“另一种”感受来,这首诗做到了。这首诗也启示我们,对这个世界即便我们不那么乐观,但其实也没必要那么悲观,一切自有造化,一切自有转机。

《新诗典》小档案:起子,1974年生于浙江嘉善。新世纪诗典常青藤诗人。磨铁诗歌奖2016年度十佳诗人。

马金山|读起子的诗《凤凰》的十一条:
1、诗核,或者说诗眼,事实上不仅仅是这些,还是诗的思想与灵魂;
2、写诗的过程就是复述生活的过程,还是生命一次又一次的激荡与回味;
3、起子,1974年生于浙江嘉善。新世纪诗典常青藤诗人。磨铁诗歌奖2016年度十佳诗人;
4、今年六月,在绵阳诗会上,首次见到起子,其人和在网络上给人的感觉是一样的,对事物有着极致的敏感与锐度,更有对文字的触及感与温度性;
5、在我的眼中,起子是一个诗歌方面的多面手,无论是他的抒情诗写作,还是他的口语诗写作,都异于常规的写作者,并在意识观念方面,也显现出诗之外的意趣和智性;
6、回到本诗,通过当下疫情大背景下,一个接种疫苗现场的所见所闻,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鲜活而又形象的情景,而言外之意无不充满质地与声调;
7、诗一开头,即从疫情下的本身画面,由排队的铺垫开始,勾勒出一个巧妙的现场与情节,并由此引发更加深入的场域之中;
8、诗中的场景,熟悉而又生动,残酷而且饱满,无不令人动容,尤其是“针刚好打在翅膀上”,让人内心为之一震,多么形象的比喻,又是多么的真实、惊艳;
9、而结尾的剧情,又一次转移到了割腕所留下的痕迹上面,凸显出残酷的事实,在一波三折之间,探测出人生的无限况味;
10、本诗给予诗人的启示:“好诗不但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还会给人以强烈的质感”;
11、看见之诗,发现之诗,现实之诗。

君儿读诗:
http://www.weinisongdu.com/shareOpus?id=56364706&promote_id=957250

 

 

IM BILD – 江湖海 Jianghu Hai

10月 3, 2021

Jianghu Hai
IM BILD

Auf einmal wisch ich auf eine Nachricht: Laos!
“am 29. 08. in Luang Prabang,
vier neue einheimische Infizierte. ”
Das sind Untertitel, im Bild: ein Mönch
legt Feuerholz nach. Der Sender der Nachricht
kommentiert auf Chinesisch:
“In den Tempeln werden nicht nur
mehr Verstorbene eingeäschert,
die Mönche und Nonnen kümmern sich um Waisenkinder,
sie helfen den Laien bei allen möglichen Sorgen.”
Ich erinnere mich an ein anderes Bild,
das hab ich in Luang Prabang
vor drei Jahren und acht Monaten selbst aufgenommen.
Es hat sich auch in mein Gedächtnis eingebrannt,
als etwas Heilsames:
Sechs junge Brüder in roten Roben,
ein schwarzer Hund, ein fremdes Mädchen in Dunkelblau
scharen sich um ein tanzendes Feuer.
Außerhalb dieses Rahmens sind noch im Bild dabei
ein Haufen Chinesen, das sind wir Dichter von NPC,
wir bringen Poesie. Heuer im Frühling aus China
sind Ärzte gekommen, mit Medikamenten, Masken und Impfungen.

1. September 2021
Übersetzt von MW am 3. Oktober 2021

《新诗典》小档案:江湖海,60后,湖南人,居广东。中国作协会员,新诗典诗人。1979年起发表诗歌、小说、散文、评论1000多首(篇)。出版个人专著20余部。作品入选100余种选本,被译为英、德、俄、法、日、韩等多种文字。获NPC李白诗歌奖金奖、亚洲诗人奖、深圳第一朗读者最佳诗人、广东有为文学奖诗歌奖、井秋峰诗歌奖年度大奖等多个奖项。

新世纪诗典11,NPC10月4日,3836首,1209人。第29个江湖海(广东)日

伊沙推荐:
整合之诗:将《新诗典》文化与当前疫年文化巧妙有效地整合在一起,令人感慨万千,疫情尚未完全控制,地球的未来莫测,我希望在未来我们想起这些出国的经历时不会说:那是《新诗典》的黄金时代。

况禹点评《新诗典》江湖海《画面》:三四年间,天地翻覆,无论是驴友,还是诗人,还是其他的人群,几乎关于生活的所有,人们都在从头适应,从头学起。剧变固然令人惆怅,但滔天疫情下,诗歌又何尝不是心灵之药呢。

黄开兵:那幅照片,我还有印象,画面很令人深刻!和平温暖,诗人诗歌;疫情死亡,医生药品……画面重叠间呈现出悲悯情怀。

Calligraphy by Huang Kaibing

Calligraphy by Huang Kaibing

黎雪梅读《新世纪诗典》之江湖海《画面》:但凡你去过某个地方,在那里留下了自己的脚印,无形中那个地方就与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里的荣辱兴衰也会牵动着你的喜怒哀乐。诗人眼前视频中呈现的悲惨凄凉的疫情景象,与多年前狂欢美好的回忆形成鲜明的反差,令人油然而生淡淡的忧伤,两种画面的叠映中交织的是跨国之谊和诗人之情,还有隐隐作痛的担忧。巧妙的构思,情感的把控,以及文字产生的张力,都彰显出诗人卓越的诗写功力。诗的最后“今年开春之后/前往的是中国医生/他们带去药,口罩和疫苗”,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文化的输出,更有中国医生救死扶伤的人间大爱和国际主义精神,让人温暖又心安。

晏非跟读《新世纪诗典》|2021.10.3诗人江湖海《画面》
直到此刻,老挝的新冠疫情仍在持续蔓延,但总体上并不算严重。截止10月1日,老挝境外输入病例27例、本土病例437例;累计确诊病例24310例,死亡19例。这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诗人提到的中国医生,提到的药、口罩和疫苗。这首诗从现实的画面切入记忆的画面,从疫情时不时的提醒强行返回三年多前此地一派祥和的情景。这种对比是抖动的,剧烈的,也是丰富的,能看出这样一个崇尚佛教的国家对待生死的态度,以及对待人的态度。“火焰”一词既灼心,又照亮了整首诗。灾难下的火焰,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超度亡灵火化遗体,因而是死亡之火、祈祷之火;记忆里的火焰,则是六个红袍少僧、一只黑狗、一个少女围簇一起舞蹈的薪火,因而是希望之火、生命之火。给诗人造成强烈视觉冲击,难以释怀的可能还有一点,那就是两种不同意义的火焰竟在同一座城市点燃!资料显示,2018年2月初,新诗典诗人专门组织过西双版纳-老挝行,其中新世纪诗典第50场,正值新诗典2500首诗之夜,就是在琅勃拉邦举行的。诗中写到的琅勃拉邦,算是老挝比较繁华的城市了。短短几年,今非昔比,物是人非,几多悲欢,令人感叹。所幸这一切,有新诗典诗人见证,这位名字里每个字都蓄满水的诗人把两个画面定格,把诗人和医生定格,显得意味深长。事实上,对于任何一个苦难中的国度,诗人和医生,天然承担着“疗愈”之职,二者皆深怀仁爱之心,二者皆有大造于世,我想,老挝的天空一定会铭记他(她)们吧。

Calligraphy by Huang Kaibing

Calligraphy by Huang Kaibing

马金山|读江湖海的诗《画面》的十一条:
1、简洁语言本身的韧性,或者说弹跳力,给诗意注入了新鲜活力的同时,更增添了它的无穷活力与独特魅力;
2、文本是诗人生命的骨头,生活的血肉,呼吸与声音,还是迷人的身材与心跳;
3、江湖海,60后,湖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79年起发表诗歌、小说、散文、评论1000多首(篇)。出版个人专著20余部。作品入选100余种选本,被译为英、德、俄、法、日、韩等多种文字。获NPC李白诗歌奖金奖、亚洲诗人奖、深圳第一朗读者最佳诗人、广东有为文学奖诗歌奖、井秋峰诗歌奖年度大奖等多个奖项。现居广东;
4、江湖海其人,充满了血性的色彩,这是2015年长安诗歌节第163场(深圳专场)的诗会上,我读了一首《两个小孔》,而受到非口语诗人极度的排斥与讥讽,却受到其仗义执言好诗时我感受到的,与此同时,通过对其日常的关注,能够感受到其对待工作就像对待诗歌一样,充满了期待与热情;
5、江湖海的诗,首先凸显出来的是高产,其次就是对个体生活与经历的呈现,既直击现场,又触动人心,并给人带来巨大惊喜的同时,还给人以强烈的力量感;
6、回到本诗,先由看到网络上的国外事物,再回到记忆里曾经所经历过的种种情景,融合于一体,构成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世界,一切都在同一个时代,却有着不同的变换莫测的人生故事;
7、诗中从几个角度描述,以细腻的笔触呈现出独特的异域风情,并由此带来了不同的文化元素,还能够深刻感受到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善念,这不仅仅是诗的魅力,更应该是文化的胜利;
8、此诗的诗维虽然复杂,却层次分明,犹如一幅画面上的不同色块,既相互兼容,而又相对独立,这也正是本诗在诗维逻辑上,最值得珍视的部分;
9、就诗的内容而言,生动鲜活的画面,何尝不是一首诗呢,更何况带着现实的残酷与大爱和温暖;
10、本诗给予诗人的启示:“我们所经历的这个时代的一切,正在一步步成为史诗”;
11、当代之诗,情景之诗,融合之诗。

Calligraphy by Huang Kaibing

Calligraphy by Huang Kaibing

伊沙主持 | 新世纪诗典11一周联展(2021.9.26——10.2)

伊沙主持 | 新世纪诗典11一周联展(2021.9.26——10.2)

NACHBEBEN – 华少 Hua Shao

10月 3, 2021

Hua Shao
NACHBEBEN

In der plötzlichen großen Erschütterung
vom 12. 5. 2008
ist mein Mann
wie ein Hase
die Stiege hinunter gestürmt
und hat mich alleine oben gelassen.

Meine Freundin fragt,
manche Ehepaare haben sich deswegen
scheiden lassen,
warum du nicht?
Ich sag
ich hätte
vielleicht
dasselbe gemacht.

2020-10-29
Übersetzt von MW am 2. Oktober 2021

新世纪诗典作品联展#华少#(3.0)

 

伊沙推荐:我的长篇小说《李白》刚好写到李杜初相见:如此好玩的李白为何会在初见时善待如此不好玩的杜甫?因为他发现这是一个开口说话句句不离诗的诗痴,并且极具专业性,一看就是个人物。《新诗典》之所以可以一兴十年,就在于年年都有狂热诗痴的加盟与推功,四川绵阳说唱俑便是最新最旺的薪火。华少又写出有新意的好诗,在十月上半月推荐诗中属于上乘之作,活得通透方才写得通透,我从不认为狭隘、乖戾、极端、任性即先锋,先锋必须得先进:宽容、大度、豁达、智慧。

​况禹点评《新诗典》华少《余震》:以己念推人心——古代之仁爱;以人行省己身——现代人性之觉悟。

《新诗典》小档案:华少,四川绵阳人,天蝎座,现在企业供职。说唱俑口语诗群同仁。

​晏非跟读《新世纪诗典》|2021.10.2诗人华少《余震》
这首诗刚读完,把我怔住了,因为它很好地诠释了一句古话: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自然界的地震终束了,而对生活造成的余震才开始了,只不过各家有各家的余震,很多是难言的余震,往往与生存有关、与情感有关、与婚姻有关。
这首诗也让我想起一个比较流行的观点,人性往往是经不住考验的,千万别考验人性。但人不考验,老天爷会考验,这不,突如其来的地震生死大考来了,妻子面对撇下自己兔子一般快跑的丈夫,面对“有夫妻因为这事/离婚了”的现实,仍选择不离,而是用换位思考包容了人性的弱点,这多多少少是对人性的洞悉,不可过分较真。尽管诗人最后说:“换成我/可能也会/和他一样”,但真的会是那样吗?这个“可能”,加上诗人写了这首优秀的口语诗作,我相信她其实只是语言上的以牙还牙,不大可能真的会这么去做,虽然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要求她怎样去做。
华少这个名字咋看像一个汉子,实则为女子,但读完全诗,其坦诚度、真实度,足以感到这真的是一位汉子,女汉子,有些人该羞愧!

伊沙主持 | 新世纪诗典11一周联展(2021.9.26——10.2)

伊沙主持 | 新世纪诗典11一周联展(2021.9.26——10.2)

 

 

ULMENBLÄTTERREGEN – 里所 Li Suo

10月 1, 2021

Li Suo
ULMENBLÄTTERREGEN

Omi klettert auf einen Baum,
Ulmenblätter pflücken.
Ihre Schwägerin kann vor Hunger nicht klettern
und bittet Omi, sie raufzuziehen.
Omi sagt, das schaff ich nicht,
da fallen wir beide runter,
und die Familie ist verhungert.

30 Jahre nach der Revolution von 1911
scheint die Sonne auf Omi, zwölfjährig, mager,
und auf ihre Schwägerin, noch magerer.
Das Mädchen auf dem Baum greift aus ihrem Korb
eine Handvoll Blätter,
lässt auf die Schwägerin, der schwindlig ist,
einen Regen zum Essen niedergehen.

Januar 2021
Übersetzt von MW am 1. Oktober 2021

新世纪诗典作品联展#里所#(23.0)

 

伊沙推荐:小中有大,游刃有余。今夏内蒙草原帐篷诗会订的货。疫年成全诗,里所长了一大块后下不来了,可喜可贺。本诗在十月上半月推荐诗中可居亚军。

新世纪诗典11,NPC10月2日,3834首,1209人。第23个里所(北京)日

《新诗典》小档案:里所,诗人、译者、编辑。1986年生于安徽,在新疆喀什度过中学时期,现居北京。2006年开始写诗,2008年本科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大学,2012年获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出版有诗集《星期三的珍珠船》,译作《爱丽丝漫游奇境》、布考斯基书信集《关于写作》。

况禹点评《新诗典》里所《榆叶雨》:记得去年春天,各地防疫任务艰巨的时候,避住在路上空阔少人的郊外,家人摘了不少簇新的榆钱儿,和面做成团子,一面吃一面感慨,此物在饥荒之年,曾救下过多少人命。本诗带读者回到了1941、1942年前后的岁月。那应该是因小说和电影而变得颇为著名的灾荒年代。但诗中所写,却又是来自真实的生活。这样的生活今天想来,依然是凄楚的。当然,在时间的长河中,又是平凡的。毕竟,还有更痛不欲生的岁月。后人写这些,不止是为了追祭缅怀先辈,更是为了显示人类对这样一种生活的拒斥。愿它们永不再来。

黎雪梅读《新世纪诗典》之里所《榆叶雨》:本诗以上世纪四十年代大饥荒为背景,记录了一家姑嫂二人在树上觅食的生活场景,也是当时万千家庭的一个缩影。因时代较为久远,诗中所写让现在的很多人难以置信,只在年龄比较偏大的人群中还有残存的记忆。残酷的现实扑面令人感到窒息,然而即便在这种艰难的生存环境之下,仍闪烁出的人性的光芒。那些从“奶奶”手中下的“可以吃的雨”,是生存的希望和火苗,足以照亮那漫漫长夜,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高光时刻,当载入诗史,足以照亮后世。

晏非跟读《新世纪诗典》|2021.10.1里所《榆叶雨》

榆叶,因其外形圆薄,状如钱币,故也称榆钱。这种榆钱,在中国多少代人的记忆里,饥馑时可以当救命之钱,大自然所赐之钱。即便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榆钱仍是众多乡村少年胃袋里最香甜的记忆。这是一首与榆钱有关的回忆之诗,表现的正是饥荒之年,奶奶和她的小嫂子靠榆钱存活下来的真实场景。
这首诗可以理解为三个特写镜头的组合,有小电影的效果。第一个镜头,特写“爬树摘榆叶”,镜头是灰暗的,但仍然有一丝希望;第二个镜头,感觉诗人一下子把镜头后置,用阳光那束光聚光到两个瘦弱的女孩子身上,用“瘦”和“更瘦”特写出了那个食不果腹的年代,是一种必要的背景交待。第三个镜头,气氛一下子明亮起来,欢快起来,这得益于这位少女奶奶灵机一动,给树下饿得快晕倒的嫂子“下起榆叶雨”,这一阵“可以吃的雨”,不止滋润了生命,也一扫灰暗的色调,把全诗染得发绿透亮,让人感受到苦难中的温情!
全诗三段高清晰的诗写像素,戳在眼前,仿佛诗人穿越到了现场,甚至就置身在那个现场,亲眼目睹,快速写就。几乎可以肯定,诗人写到最后内心是喜悦的,读者读到最后内心也会是喜悦的,不过仍然属于悲喜交集的范畴。

马金山|读里所的诗《榆叶雨》的十一条:
1、诗歌的绝妙之处在于,用朴素的语言,把事物说清楚;
2、写无定法,能够真诚地打动人心的作品,就是好作品;
3、里所,诗人、译者、编辑。1986年生于安徽,在新疆喀什度过中学时期。2006年开始写诗,2008年本科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大学,2012年获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出版诗集《星期三的珍珠船》,译作《爱丽丝漫游奇境》、布考斯基书信集《关于写作》。现居北京;
4、里所的诗,越来越触及生活的切面,还原并升华事物本身的质感,在生命的细节表达中,凸显生命力,且由此给人以强大的震撼力;
5、一段饥饿史,小人物史,活生生的现实,记忆里最悲惨的时刻,在作者细腻的笔触下,新鲜的语言里,构成了极富生活质感的时代原貌;
6、诗一入笔,直抵生活现场,引发到奶奶的身上,并在一系列生动的细节内部,还原了一个时代本真的样子,关乎生活,关乎生命,关乎生存;
7、尤其是诗中瘦小的人,形象而鲜活的画面,好像一个高清的摄像镜头,提炼出紧密且疏缓的情节,却渲然出现实生活中最饱满的一面;
8、而榆叶在那个作为粮食的年代,在当下人面前,已经是有钱人在饭桌上的美味佳肴,既是岁月的轮回,还是生活的巨大变化;
9、结尾的镜头,调皮可爱的生动描述,新鲜的比喻,给人带来喜悦感觉的同时,又给人以内心的震撼;
10、本诗给予诗人的启示:“把听来的事物,写出鲜活的感觉与真实的画面,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11、苦难史诗,小人物诗,生存之诗。

马金山九月十一条

(本期诗人:赵克强、左右、高歌、摆丢、曲有源、
大九、周芳如、亚黎、范可心、图雅、
香香美食居、喵小咪、万野、暮云平、孙丽珠、沈浩波、徐江、南人、李岩、马金山、君儿、莫高、木匠、第一闲人、劳淑珍、宗尕降初、夏微、霍巧玲、蓝色妖姬、圆白点)

马金山读《新世纪诗典》诗的十一条(2021年9月合辑)

 

黄平子读里所《榆叶雨》

——《新世纪诗典》3834

榆叶雨

里所

奶奶爬到树上
摘榆叶
她嫂子饿得爬不了树
叫奶奶拉她上去
奶奶说我可拉不动
你要是把我也坠下去
一家人今天就饿死了

民国30年的阳光
照着十二岁的瘦奶奶
和她更瘦的小嫂子

树上的少女忽然从筐中
抓起一把叶子
给她快晕倒的嫂子
下了一阵可以吃的雨

2021/01

黄平子读诗:民国30年就是1941年。维马丁先生问是不是1942年的河南大饥荒。里所说,她的老家在安徽阜阳。这就是不是的意思。1942年的河南大饥荒有两个大背景,一是1938年6月,蒋介石为抵御侵华日军西犯,下令炸开花园口段黄河堤坝,使河南、安徽、江苏三省44个县成了黄泛区。二是抗战进入了关键的相持阶段。1941年,安徽还有榆树叶子吃,当然还没有到最苦的时候。虽然十二岁的“奶奶”很瘦,虽然“奶奶”的小嫂子更瘦。诗中有几个值得关注的细节,第一个是:“她嫂子饿得爬不了树”。爬树本来应该是孩子和男人的事,“奶奶”的小嫂子,一个小媳妇也来爬树,肯定是迫不得已的事。第二个是:“你要是把我也坠下去/一家人今天就饿死了”,一家人的命竟然悬于一个十二岁的小朋友之手,命运之神多么会捉弄人啊。第三个是:“树上的少女忽然从筐中/抓起一把叶子/给她快晕倒的嫂子/下了一阵可以吃的雨”,这阵可以吃的,自然是榆钱雨。这是民国30年唯一的亮点。
2021年10月1日20点33分

 

 

 

 


%d 博主赞过: